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四)

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幹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朱元璋在斬殺他們時傷心的連連歎氣。

第五,朱元璋製定整肅貪汙的綱領——《大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汙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汙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沒有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沒有根除。他晚年隻能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歎。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貧農,少時在皇覺寺出家為僧,後率農民軍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師賠情傳說朱元璋登基後,在浙江微服察訪。這一天,他去多寶寺進香。進殿以後,香煙繚繞,鼓鈸齊鳴,朱元璋感到心曠神恰。特別是多寶寺的名稱,引起他的興味,不禁脫口吟道:

“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

這本是朱元璋一時乘興,信口而出。誰知一個滿身油汙、衣著破舊的老秀才,竟不顧左右,昂首拈須,接著吟道:

“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聽,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他不僅是讚賞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滿意那個老秀才能把他這位皇帝比作如來,降福於民。隻是他沒有暴露身份,隻好默默地注視著老秀才;老秀才也仿佛遇到知音,含蓄地望著他笑。

逛罷多寶寺,朱元璋肚子有點餓了,路過山下一家小酒店時,便抬腳踅了進去。當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講究點,瞅了幾瞅,小酒店實在沒有啥可吃的東西,不禁搖搖腦袋,又吟了一聯:

“小酒店三杯五盞沒有東西。”

誰知老秀才跟在後麵又聽得一清二楚,隨即搖頭晃腦地吟出下聯:

“大明君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這又似甜酒澆到朱元璋的心窩窩,聽了以後好不快活。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隨從說:“朕馬上回都,你給朕把老秀才請到皇宮去。”

朱元璋請老秀才幹啥呢?原來朱元璋過去少讀了書,建國後,感到立國理事,深為不便,他要為兒子請個飽學夫子。皇太子當然不同於一般孩子,一連換了幾個先生,都沒有管教得住。如今無意中發現老秀才才思敏捷,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看來,老秀才不僅肚子有貨,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請他到皇宮去教書,他並不高興;封他為“太子太傅”,他也無所謂。隻是冷冷地說:“試試看吧!”

頭一天老秀才給太子教書,先是圈講文章,之後,讓太子背誦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閉起雙目,搖頭晃腦地輕輕吟起詩來。一會,太子向兩個伴讀的書僮做起鬼臉,書僮便念道:

“先生教學生——頭動;

“學生見先生——頭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麽?。

“念的文章。”

先生還未睜眼,一個書僮已躡手躡腳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邊,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這書僮仗著太子一向放肆慣了,好多老師招架不住,隻好來個“冷鍋貼餅——溜了”。這樣,他們越發膽大。哪知這位老秀才可不同——說時遲,那時快,書僮的手剛近老秀才的耳朵邊,老秀才伸手就抓住書僮的手反擰過來,書憧痛的鼻歪眼斜。太子也不怠慢,舉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隻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聲:“大膽!”把太子的手也反擰過來。

老秀才喝令:“跪下!”

書僮“撲咚”一聲,雙膝落地。太子還倔強地挺身不動。恰巧朱元璋朝罷回宮,從這裏經過,看到兒子一隻手被先生反擰著,額上出汗,臉色泛紫,便替兒子求情;“先生,饒他這一次吧!”

老秀才將頭搖得象撥Lang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老秀才發起傻勁,竟把“萬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著喉嚨說:“不放!”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還沒有人敢這樣冒犯過他,他臉漲得通紅,大聲嚷道:“來人哪!”

武士紛紛跑來,朱元璋火頭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來。

關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宮還氣呼呼地罵個不休。皇後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臉胡桑的樣子,心想,壞啦,老秀才準沒命啦!她忙叫宮女沏上香茶,勸他息息怒:“皇上,昨個把老秀才誇上天;今個把老秀才氣下地,為啥呢?”

朱元璋餘氣未消,就怎來怎去地一說。馬娘娘原是明情達理的人,心想,替兒子護短,罰先生不是,這是“慣子不孝,肥田收癟稻”,可是在他氣頭上勸諫,恐怕勞而無功。就說:“陛下,跟愚夫子計較啥?你說咋辦就咋辦。宮女,快給皇上進禦膳!”

三杯兩盞落肚,朱元璋臉色舒展開來。馬娘娘說:“陛下,你可記得,在淮西時,你曾說古往今來,世上有兩種人沒有私心。,“嗯……嗯——”

朱元璋一時想不起來。馬娘娘接著說:“一個是治病的郎中,一個是教書的先生。哪個郎中願意他的病人翹辮子;哪個教書先生不願意他的學生多識幾個字,進學中舉!”

“這倒也是。”

馬娘娘就勢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語氣平和地說:“倒也是為太子好。可這人太蠻橫,連我去求情,他也不開縫。”

“陛下,這不開縫好!他那是為大明的天下!”

“咋說?”

“這不開縫,就是教之嚴,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一開縫,往後太子還聽他的話嗎?想怎麽幹,就怎麽幹,先生哪裏還能管得?往日先生膿包,管不好太子,教不了幾天就跑了。如今先生肚裏有韜略,手中有武藝,可你竟把人家關起來,弄不好還要殺。常言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師有師道,你把這些一齊丟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嗎?”

馬皇後一席話,說得朱元璋懊悔起來:“別說了,把他放了,不就得了嗎?”

“吃燈草的,講的輕飄。人家受了一肚子窩囊氣,就這麽不明不白地關,又不明不白地放,叫我也不願意!”

“那你說咋辦呢?”

“你我領著太子去賠情。”

“這個——”

“你要不要大明天下呢?為大明天下,隻有這麽辦。”

當時,朱元璋頭腦還算清楚,便聽信皇後的話,把太子叫來,嚴肅地責備一頓。然後由太監領路,皇帝、皇後、太子徑赴先生被押的地方。

老秀才還真倔,見他三人到來,竟別轉身子,不理不睬。

朱元璋說:“老秀才,勿氣嘛!那是寡人一時欠考慮,你還是教育有方的呀!”

馬皇後說:“先生,皇帝率領太子向你賠情來啦!”

太子也說:“往後,願聽先生教誨:”

老秀才慢慢轉過身子,讓獄官去了枷,由太監和太子扶著回到書館。路上,老秀才一句話不講,朱元璋和馬皇後微笑著跟在後麵。到了書館,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動動腿,伸伸手,慢吞吞地活動一下,看皇帝和皇後還是不急不躁,和顏悅色的,這才攤開紙,磨好墨,提起筆來,寫了兩行字。寫好後雙手托起紙,走到朱元璋麵前,跪下說:“老臣謝——恩——”

朱元璋拿起紙一看,愣住了,兩眼又睜得圓圓的。為啥呢?因為紙上寫的兩行字是——明王明不明賢後賢非賢朱元璋正要發作,馬皇後笑嘻嘻地說:“老先生,你念給皇上聽聽。”

老秀才念道: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朱元璋一聽,緊繃著的臉又鬆弛下來,咧開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