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八)
萬曆十七年(1589),■拜以副總兵致仕。兒子■承恩襲為指揮使,充巡撫門下旗牌官。■拜私下裏蓄養了一批奴仆,組成一支蒼頭軍,見明軍兵馬不整,就有反叛之心。萬曆二十年(1592)二月,■拜與結義兄弟劉東■同時發難,殺寧夏巡撫黨馨,繳去總兵張維忠的印信。劉東■自任總兵,■承恩為副總兵,■拜為謀主,扯旗反叛,企圖占據寧夏,自為一個割據政權。當時,朝廷對於蒙古的羈靡政策因俺答汗之死,漸漸失控。■拜勾結河套的蒙古騎兵,企圖聯成一氣。明朝總督魏學曾一方麵切斷河套的蒙古騎兵與■拜之間的通道,一方麵圍住寧夏。在朝廷李成梁鎮守遼東的紀功石坊,神宗命大臣各獻平叛之策。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提出的方案是掘開黃河之堤,以黃河之水灌淹寧夏城,則"一城之人盡為魚鱉";禦史梅國楨推薦原任總兵李成梁前往平叛;甘肅巡撫葉夢熊請命討賊。神宗後來對於三種方案竟然都能接受,一方麵命葉夢熊趕赴寧夏;一方麵命李成梁出征寧夏。李成梁當時在遼東,便命其子李如鬆前往。
神宗還下命懸賞緝拿■拜等人。到了六月,寧夏城外已經有魏學曾、梅國楨、葉夢熊、李如鬆等數支大軍,由魏學曾統一調度。但是,魏學曾束手無策,力主招安。這讓神宗大怒,以為堂堂天朝竟然奈何不了些麽小醜,成何體統?七月,神宗在接到監軍禦史梅國楨的軍情報告後,果斷地以葉夢熊取代了魏學曾,並將魏學曾逮回京城,並直接部署:"決(黃河)水灌城之謀,毋得異同誤事。"既然最高當局已經下令灌城,前方的將領自然再無異議。於是,當初在反對俺答封貢中似乎沒有多少遠見的葉夢熊,這時顯得非常有膽略。他在七月十七日之前,圍著寧夏城築了一道長約1700丈的長堤,將寧夏城圍成一個水泄不通的池塘,然後掘開黃河大堤,向寧夏萬曆十八年繪《河防一覽圖》城灌水。八月,城中糧食短缺。同時,李如鬆擊敗了從河套來援的蒙古騎兵。
九月,明軍攻破寧夏城南城。但是,叛軍退據的大城依然易守難攻,明軍的攻勢受挫。這時,一個名叫李登的賣油郎,挑著擔子在街上邊走邊唱:"癰之不決,而狃於痏(wěi);危巢不覆,而令梟止。"監軍梅國楨將他請入營中,讓他帶著三封書信去見■承恩。李登跛一足,瞎一眼,在路上根本就不被人注意。他將一封信交給■承恩,勸■承恩說:■氏有功於朝廷,監軍深為可惜,可殺劉東■以自效;接著,李登又去見了劉東■、許朝,勸他們說:首亂是■氏,將軍為漢人,何苦代人受過?這個離間計果然成功。九月十六日,劉東■殺土文秀,接著,■承恩殺劉東■、許朝,投降明軍。九月十八日,明軍進城,剿滅了■拜的蒼頭軍,■拜自殺。■承恩等人被押解京城。至此,寧夏平定。
援朝之戰,也是始於萬曆二十年(1592)。這一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等人領兵20萬從釜山登陸。沉湎享樂的朝鮮國王根本就無法抵禦,隻會頻頻遣使向明朝求救。消息傳來,神宗立即做了三項準備:一,令兵部向朝鮮派遣援兵;二,命遼東、山東沿海整頓軍備,小心戒備;三,如果朝鮮國王進入明朝境內,擇地居之。但是,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確是無能之輩,隻派一個遊擊史儒率少量兵馬入援朝鮮。對於20萬日軍來說,這無異於羊入虎口,史儒戰死;隨後趕到的副總兵祖承訓也隻有3000兵馬,結果也是僅僅隻身逃脫。這兩仗的大敗,激怒了神宗。於是,神宗命宋應星為經略,從西北前線調回李如鬆,一齊東征。宋應星貪生怕死,說自己帶兵要講究什麽"一字兵法":用兵一萬,要造車360輛,火炮72000門,弓弩27000副,氈牌2000麵,弩箭數百萬枝,以及火藥、火槍之類,要兵部先給他準備齊全,方肯出征。禦史郭實於是彈劾宋應星擔任經略一職不恰當。宋應星碧蹄館遺址便幹脆順水推舟,要求辭職。神宗申斥了宋應星一番,宋應星才不得不出征。幸好,擔任前線指揮的有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鬆,能征善戰。明軍前幾仗打得都很成功,但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在碧蹄館附近遭日軍伏擊,損失慘重。雙方最後決定議和。日本方麵撤兵南下,朝鮮漢城以南的大片國土恢複。日本方麵,以與明朝通貢為和談的條件。神宗一麵敦促朝鮮國王練兵自守,一麵與群臣商量是否與日本通貢。
萬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明朝和日本方麵互遣使節。明朝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豐臣秀吉身著明朝的冠服,迎接明朝的使臣。事情似乎得到了解決。然而,兩年之後即萬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豐臣秀吉不遵守當初議和的條款,發動第二次朝鮮戰爭。明朝遂於次年正月以邢玠為總督,楊鎬為經李如鬆手跡略,再次出援朝鮮。但是,明軍這一次在島山附近再遭慘敗。萬曆二十六年(1598)正月,明軍退守到平壤南部的王京,與日軍進入相持階段。但是,七月九日豐臣秀吉死去的消息,讓日軍士氣低落,陣腳大亂。明軍遂發動攻擊,日軍無心戀戰,紛紛登船渡海東歸。中朝聯軍與撤退日軍在東南露梁海麵發生激戰,明將鄧子龍,朝鮮將領李舜臣指揮軍隊奮勇殺敵、將日軍殺得大敗。鄧、李二將亦戰死海上。這一次援朝之戰,雖然耗損巨大,但對於確保明代的海防與東北邊疆,意義非常之大。
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神宗命令還在朝鮮戰場的幾支部隊迅速移往西南,其中包括最萬曆《平番得勝圖》能征戰的總兵劉(t-nɡ)的部隊。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的播州。明代在播州設立播州宣慰使司,其駐地約相當於今遵義市。播州宣慰使姓楊,世代為當地的土司。隆慶五年(1571),生性雄猜、陰狠嗜殺的楊應龍世襲了父親楊烈的宣慰司一職。萬曆十四年(1586),神宗又賜楊應龍都指揮使銜。但是,楊應龍對於四川的官軍弱不經戰的士氣看在眼裏,早就想占據整個四川,獨霸一方。他的居所都是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一個土皇帝。從萬曆二十年(1592)起,楊應龍就時叛時降,反複不定。
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派都指揮使楊國柱討伐楊應龍,結果三千軍隊全軍覆沒,楊國柱戰死。當時,朝鮮戰爭已經結束。因此,神宗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楊應龍問題。他任命李化龍為湖廣、川貴總督,兼四川巡撫,郭子章為貴州巡撫,討伐播州叛軍。萬曆二十八年(1600)初,各路兵馬陸續匯集播州附近。李化龍持尚方寶劍,主持討伐全局,坐鎮重慶;郭子章以貴州巡撫坐鎮貴陽;湖廣巡撫支大可移駐沅江。明軍分兵八路進剿:總兵劉出綦(q-)江;總兵馬禮英出南川;總兵吳廣出合江;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寧;總兵童無鎮出烏江;參將朱鶴齡出沙溪;總兵李應祥出興隆衛;總兵陳璘出白泥。每路兵馬3萬,共計20餘萬人。這種安排,足以說明神宗對於剿滅楊應龍的決心。
八路大軍中,以劉所部最為驍勇善戰。綦江在播州的北麵,楊應龍也重點屯兵於此,以他的兒子楊朝棟親自領苗兵數萬進行防守。然而,苗兵每遇上身先士卒的劉,隻會大叫:"劉大刀至矣。"往往不戰而潰。羅古池一戰,楊朝棟差點被俘。劉率軍一直攻到了婁山關下。婁山關是楊應龍老巢海龍囤的門戶,與海龍囤並稱天險,易守難攻,但是,卻被劉在四月至六月兩個月內連續攻破。六月初六日,楊應龍與愛妾周氏、何氏關門自縊,兒子楊朝棟、弟楊兆龍被俘。戰役前後曆時114天,斬殺楊應龍的部隊2萬人。
萬曆二十八年(1600)十二月,李化龍班師回朝,並將楊朝棟等69人押解到京師,磔於市。至此,平播一戰以完勝結束。這一戰,雖然耗費了湖廣、四川、貴州三省財力,但是,正如當時的官員朱國楨所說,如果不平定播州,四川周邊的少數民族就要紛紛效仿楊應龍,非但四川不保,雲南、貴州也可能不保。後來,瞿九思編《萬曆武功錄》,稱平定楊應龍是"唐宋以來一大偉績",大概也是從確保西南版圖的效果來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