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催生中國第一股

1991年夏天,中國商業界最轟動一時的新聞是“罐頭換飛機”。南德集團的牟其中用價值4億元人民幣的500車皮日用小商品換回4架蘇製圖-154飛機,自稱從中賺了8000萬元到1億元。這樁頗有點異想天開的交易,在媒體的大肆渲染和報道後廣為人知。所有的人都對之津津樂道,驚歎為資本經營的天才典範。在上海東湖賓館7號樓的辦公室裏,當人們正熱烈地議論著這件事的時候,35歲的仰融坐在高背大皮椅上,一臉的不屑。當時,他潛心策劃的一個資本項目運作已接近尾聲,而從日後看來,的確比以物易物的“罐頭換飛機”要高超和精妙得多。

在很多年裏,仰融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謎。他自稱是安徽徽州人,西南財經大學畢業,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在一次公司內部會議上,他介紹自己的經曆時還說:“在越南打過仗,1988年受了一次大傷,腿斷了,頭也打開了,三次進手術室,但卻奇跡般地、沒有殘疾地活了下來,這以後便開始既珍惜生命又藐視生命。”而實際上,他出生在江蘇省江陰市北國鎮,原名叫仰勇,兄弟4人。他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是1995年前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他應該沒有讀過任何大學。初中畢業後,他先是做了一陣子的廚師,後來承包過家鄉的一個小商店,再後來到江陰市外貿公司上班。他有一個叫仰翱的二哥,在無錫辦了一家精細化工廠。1989年9月,他所在的外貿公司發行400萬元企業債券,他就立刻跑到上海去炒股票了。他自幼膽識過人,天性頗不安分,在渾水一片的早期股票市場上自然如魚得水,成了第一代資本炒家。當年的上海東湖賓館是早期炒家們聚集的根據地。滬上頗著名的楊百萬、劉太、朱煥良等人都在此紮營坐莊。他日日跟這群人廝混在一起,興風作浪,很是賺到了一點錢,同時也曆練出一番縱橫捭闔的運作本領。在某一天,他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仰融,大有“仰仗金融”的寓意。1990年前後,因機緣湊巧,他結識了一個大人物。

這個大人物是中國金融學院黨委書記許文通。許文通是江蘇啟東人,仰融的鄰縣同鄉,是老資格的金融教育家。中國金融係統很多顯赫的官員和學者都曾經受教於許文通。在這個圈子裏,許文通人脈深厚,一時無二。仰融雖非科班出身,但他獨有的資本嗅覺和精幹的操作能力卻頗得許文通的欣賞。通過許文通,他結識了一些高層政商人士。在這種交際中,他視野陡開,脫去了不少草莽氣,因而也比圈子裏的其他人有了更遠大的前程。在許文通的鼎力襄助下,他赴香港創辦華博財務公司。其初始出資方為許文通擔任董事長的海南華銀國際信托投資公司。

20世紀90年代初期,許多機製僵化的國有企業已經江河日下,難以為繼。報紙上開始連篇累牘地討論國有企業的“生與死”。而在許文通等人看來,要把國有企業搞活,僅僅靠管理鬆綁和財政輸血顯然是條走不通的死路,因此必須在製度架構和運營模式上有大膽的創新,而資本市場無疑是最可倚重的一種資源和手段。年輕氣盛的仰融很是讚同這個理念。於是,在圈內人的引領下,他接觸到了東北一家陷入困局的國有客車廠。

沈陽金杯客車廠是一家組建不久的工廠。1987年,沈陽農機汽車工業局將局內的50多個小型的汽車修理和部件工廠拚湊在一起,由快到退休年齡的副局長趙希友出任廠長。趙希友雖已年近60歲,卻是一個很活躍和有闖勁兒的改革家。金杯創建之初,人員渙散,設備老舊,資金缺乏,幾乎一無是處。趙希友想到了發行股票的辦法。根據當時的報道,金杯是東三省第一家被允許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製企業。趙希友的募資規模是1億股,每股1元。為了融到資金,趙希友使出了渾身解數,甚至跑到北京國家體改委的大院裏貼布告賣股票,引得好奇的媒體記者對這個新聞大加報道。不過,趙希友擺攤一天,也隻賣出了2.7萬股。就這樣,從1988年底開始發行股票,曆時1年有餘,趙希友還剩一半股票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