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第5章第6節

第2篇第5章第3節俄羅斯油氣:想說愛你不容易(1)

對於能源進口國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石油和天然氣不應被看做是戰略資源和政治工具,而隻是開放的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商品而已。可是在俄羅斯政策製定者的眼裏,能源輸出卻被賦予了極強的政治屬性。能源不是一般商品,它已經成為俄羅斯擺脫外交被動和困境,震懾持不同政見的國家,恢複俄超級大國地位,至少是能源超級大國地位的最有力的世界級武器,它的能量決不亞於核武器。

2007年在年度記者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指出:俄羅斯還有很多自身發展中的問題,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需要俄羅斯政府的財政支持,因此,俄羅斯政府決定用國際價格向獨聯體鄰國供應能源,是完全屬於經濟範疇的問題。而白俄羅斯也宣布,從2007年2月15日起大幅度提高俄羅斯石油經白領土輸往其他歐洲國家的過境費用。

2006年初的俄烏天然氣風波與2007年初的俄白油氣紛爭,讓歐洲體驗到了冬日的嚴寒,也讓世人再次看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俄羅斯這個重新崛起的能源超級大國究竟有什麽樣的力量能讓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感到震撼?回答是“黑金”(石油)與“藍流”(天然氣),是四通八達的油氣管線將這些“血液”輸送到所需之地。因此,俄羅斯對發展和控製油氣管線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管道——最好的武器

蘇聯很早就建立了縱橫交錯的油氣輸送管網係統,形成了油氣生產、輸送和供應的完整體係,這成為蘇聯當時控製東歐國家、調節與歐洲關係的重要工具。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的油氣地緣政治形勢發生了極大變化,俄羅斯不僅失去了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原有統一的油氣管網也成了不同國家的資產,管道過境問題一度成為困擾俄羅斯能源出口的瓶頸,也成為其他國家製約俄羅斯的重要杠杆。俄輸往西歐的油氣主要過境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波羅的海國家以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計劃中輸往亞洲的油氣主要過境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裏海油氣的外送則要經過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等國。因此,《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特別強調:“在歐洲和亞洲毗鄰地區建立統一的能源和能源運輸基礎設施,發展國際能源運輸體係,保障載能體的非歧視性過境運輸,符合俄戰略利益……對於具有地緣政治獨特性的俄羅斯而言,能源過境運輸問題具有特殊意義。俄具備所有必要前提條件,可使運輸體係得到可靠的能源供應、有效進行出口並可從運輸中獲取收益。”

俄羅斯認為,俄每年借道出口油氣資源不僅需支付巨額過境費,還要受人左右,而且由此引發的各種糾紛不斷。為達到既突破能源過境運輸方麵的製約、保證本國油氣外運的安全順暢,又增強對周邊國家地緣政治影響、鞏固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地位的雙重目的,俄羅斯製定了油氣過境運輸方麵的基本政策:與過境國發展互利關係,在使過境國得到相應經濟實惠的同時,消除油氣過境的障礙;“軟硬兼施”,加大對過境國政府決策的影響;盡可能減少過境國數量,從本國直接將油氣輸往消費國;爭取鄰近地區國家的油氣盡可能多地過境俄國土,以增大俄的控製能力和戰略地位。在上述方針下,俄羅斯一方麵提出了修建通向歐洲和亞太的新的油氣管道方案,另一方麵加強了對周邊地區油氣輸送管網的控製。

俄羅斯在周邊所布下的管道係統如下:

1.波羅的海管道運輸係統(BTC)

20世紀90年代初,獨立後的波羅的海三國對過境的俄羅斯石油製定了高昂的運費,俄為此每年損失數億美元。為降低對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等輸送管線的依賴,俄從1997年正式開始建設波羅的海管道運輸係統。管道東起雅羅斯拉夫爾,西到波羅的海邊的普裏莫爾斯克港,長709千米,將俄羅斯季曼—伯朝拉地區、西西伯利亞、烏拉爾和伏爾加河沿岸等地區生產的石油運至列寧格勒州的普裏莫爾斯克洛,然後再用油輪運至歐洲主要的石油貿易和加工中心。2006年4月工程全部竣工,石油年輸送規模將達到6500萬噸的最大設計量。俄羅斯能源界人士認為,該管道運輸係統有助於維護俄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它的建成使俄可以主要通過本國港口出口石油,這不僅節省了俄石油出口的過境費用,還減輕了石油出口對相關國家過境服務的依賴性。該係統的運營商是國有的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

2.友誼管道係統

俄羅斯原油向歐洲出口主要是通過友誼管道係統。1959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民主德國等經互會成員簽署了共同建設友誼管道的協議,並於1964年建成該管道。其主幹線從俄羅斯中部伏爾加河沿岸的薩馬拉州開始向西延伸,途經八個州,最終從布良斯克州進入白俄羅斯。北部支線從白俄羅斯延伸至波蘭和德國,南部支線從白俄羅斯經烏克蘭延伸至斯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管道單線長度近8900千米。該輸油管道從俄羅斯布良斯克州的烏涅恰市還分出一條經過白俄羅斯通往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支線。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石油產量的增加,友誼管道的運輸量也在不斷增加。此次俄白油氣紛爭使俄羅斯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推進石油出口線路多元化的重要性。俄工業和能源部長赫裏斯堅科指出,這一爭端將迫使俄方采取包括加大通過波羅的海管道係統的石油出口量在內的一係列措施,以逐步取代通過白俄羅斯領土對歐洲的石油出口。

3.薩馬拉—新羅西斯克管道

該管道主要是將薩馬拉方向來的石油通過國內管網輸至俄羅斯在黑海的主要港口新羅西斯克,然後裝船經黑海和土耳其海峽外運。

4.裏海財團管道

裏海財團(CPC)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曼政府和一個由石油生產商組成的財團共同成立。該管道2001年底開始運行,連接哈薩克斯坦的田吉茲油田和俄羅斯的新羅西斯克港,通過黑海出口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原油。管道長1580千米,年輸油能力2800萬噸,將來會增加到6700萬噸。

5.中亞方向石油管道係統

該管道主要是向中亞地區的煉廠供應俄羅斯原油。管道從俄羅斯的烏斯吉—巴雷克,經鄂木斯克到達哈薩克斯坦的巴甫洛達爾煉廠、奇姆肯特煉廠,最終到達土庫曼斯坦的查爾來煉廠。

6.天然氣管道運輸係統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俄天然氣係統的自然壟斷企業,其天然氣產量占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86%,天然氣擁有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該公司擁有世界最長的天然氣運輸係統,包括約1.5萬千米的輸氣管道幹線(約占世界輸氣管道總長的15%)。根據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的法律,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天然氣出口的總協調人。未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目標是保持俄天然氣在歐洲市場的份額,並向北歐和英國擴展,同時開拓美國和亞太地區市場。

7.Transgas天然氣管道(即“俄羅斯經烏克蘭境內輸往歐盟的天然氣管道”)

1972年投入運營,是俄羅斯通往西歐的主要輸氣管道,經烏克蘭進入斯洛伐克後分為兩條支線,一條向西經捷克進入德國,另一條向西南進入奧地利向西歐延伸。

8.亞馬爾—歐洲輸氣管道

該管道計劃將俄羅斯西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的天然氣經白俄羅斯和波蘭運送到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管道總長7000多千米,1999年正式投入運營,2004年通過該管道的天然氣出口量為236億立方米,2010年其輸送能力將達到657億立方米。修建這條管道既推動了俄羅斯與中歐國家在天然氣貿易領域的夥伴關係,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政治和外交收益;又繞過烏克蘭,優化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出口流向,提高了向歐洲供氣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9.藍流管道

1997年12月15日,俄羅斯與土耳其簽訂了政府間協議,在該協議框架下,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土BOTAS公司簽訂了商業供氣合同,總供氣量達3650億立方米,供氣時間為25年。該管道全長1213千米,項目總投資32億美元。2002年12月,管道投入運行。按照合同,2003年的輸氣量為20億立方米,以後逐年遞增20億立方米,到2010年達到160億立方米。藍流管道的修建使俄成功打入歐盟候選國土耳其的天然氣市場,進而打開了地中海市場,直至擴大與歐盟的天然氣合作。

10.俄羅斯—北歐天然氣管道

2005年9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德國巴斯夫公司和EON能源公司簽署了共同建設北歐輸氣管道的原則協議。根據協議,俄德雙方建立北歐輸氣管道建設合資公司,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擁有51%的股份,德國兩家公司占49%。管道氣源為位於秋明州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的南俄羅斯氣田,未來還將把亞馬爾、奧普斯克—塔佐夫灣和什托克曼諾夫氣田的天然氣作為補充氣源。管道全長2106千米,不經過中轉國家,對擴大俄向歐洲的供氣範圍以及減少中轉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管道線路起自俄羅斯巴倫支海的格利亞佐維茨,在俄北方的科拉半島登陸,經摩爾曼斯克、白海向南延伸,並在梅德韋日耶戈爾斯克加壓站分為東西兩支線:東線與亞馬爾——歐洲天然氣管道的沃洛格達至塔林、裏加和維爾紐斯等波羅的海三國的支線相交於白俄羅斯的沃爾科維斯克;西線經拉多加湖畔至維堡,經波爾托瓦亞灣入芬蘭灣,計劃經波羅的海到達德國北部格賴夫斯瓦爾德,將俄的輸氣管網與西歐的輸氣管網直接連在一起。工程於2005年底動工,將在2010年全部完工。管道建成後,俄羅斯每年將向德國輸送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屆時,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份額將從目前的32%增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