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第5章第4節

第2篇第5章第2節能源政策是雙刃劍(2)

第二,為了把能源作為有力的政治工具來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普京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確保國家對能源的控製,這包括加強聯邦政府對國內自然資源的控製力度,限製外國公司進入俄能源體係的上遊產業,將私營公司重新收歸國有和提高國有油氣資本的集中程度,等等。對此,歐盟提出異議,並利用俄要求加入WTO的契機要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結束事實上的天然氣出口壟斷地位,同時增加歐洲能源公司在俄天然氣市場的市場準入。歐盟還希望能夠對俄羅斯更多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項目和上遊天然氣管道進行投資。針對歐盟方麵的要求,俄方則提出希望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能夠參與歐洲更多下遊天然氣銷售業務,也就是說,俄羅斯不僅充當能源供應者,而且要參與包括銷售在內的整個過程,使俄羅斯的利益最大化。在這個問題上,歐俄雙方爭執不下,俄羅斯的擴張計劃在歐洲遭遇很大阻力。

第三,俄羅斯在能源問題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對付歐洲。歐盟各成員國中,德國與俄羅斯的能源關係最為密切。德國的能源進口中,35%的原油和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這些數字比歐盟其他國家都高得多。據預測,到2020年,德國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比例將達到60%~70%。就在俄羅斯切斷烏克蘭天然氣供應4個月之前,德國和俄羅斯達成協議,確保德國在2030年前都可獲得俄羅斯天然氣。顯然,在俄羅斯與歐盟展開談判時,德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很難顧及歐盟其他成員國乃至歐盟的整體利益,從而使俄羅斯有機可乘。對此,歐盟不少成員國強烈要求在能源問題發出同一個聲音,以確保歐洲整體的能源安全。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呼籲歐盟采取統一的對外能源政策,指出歐洲國家要“摒棄能源政策上的民族主義”。2006年11月歐盟舉行的“對外能源政策”會議也指出,歐盟在能源領域需要在國際舞台上“用一個聲音說話”,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能源外交政策,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能源供應國和一些過境國等“能源夥伴”加強對話與合作。

第四,歐洲是俄羅斯傳統的能源輸出地,但是俄羅斯目前正在積極探索與亞太地區進行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俄羅斯的這些努力顯然是為本國豐富的能源尋求更大的市場,其中不乏通過能源市場多元化給自己增加同歐盟談判籌碼的含義。

麵對咄咄逼人的俄羅斯,歐盟意識到製定一項新的能源政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據悉,歐盟新的能源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尋求能源供應的多樣化和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程度。為此,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項能源供應多樣化的具體規劃,在節約能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麵,歐盟相繼出台了《新能源政策》、《能源綠皮書》、《能源效率行動計劃》等文件,並且提出了到2020年前減少總能源消耗20%的目標。

歐盟顯然已經意識到自身能源安全方麵存在的隱患,試圖從內部市場整合到外部能源供應,從擴大能源進口渠道到力主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倡節能等方麵全方位地構建自己的能源安全政策體係。可以看出,能源問題勢必在歐盟的對外政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歐俄之間的能源博弈勢必會在雙方戰略關係發展中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俄美角逐中亞能源的意圖是什麽

中亞的地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俄羅斯而言,中亞是其南下的必經通道;對中國而言,中亞是向西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乃至與歐洲聯係的紐帶;對美國而言,進駐中亞,不僅可以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還可以包圍中國、壓迫伊朗。

在中亞—裏海地區大國博弈中,俄、美成為這場對決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兩國都製定了符合本國國家利益的中亞—裏海地區能源戰略,試圖將能源博弈作為各自在中亞—裏海地區博弈的首選,進而實現各自在中亞—裏海地區的政治、軍事、安全等方麵的戰略目標。可以說,俄美中亞—裏海地區能源博弈表象背後的實質是俄美對中亞—裏海地區主導權的爭奪。

美國在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戰略是以能源為先導,漸進、全方位滲透的進攻式戰略。鑒於中亞—裏海地區在能源、地緣政治、軍事安全等方麵重要的戰略價值,冷戰結束後,美國開始加入該地區能源博弈的行列中。早在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就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針對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政策,把介入中亞—裏海地區的石油開發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國際能源政策。但是礙於長期以來中亞地區一直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因此這—時期美國為搶占這塊能源寶地,主要是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條件,將重點放在爭奪油氣開采與運輸的主導權上。一方麵,美國鼓勵大型石油公司如雪佛龍德士古、埃克森美孚和哈裏伯頓等投資中亞地區,使得美國成為中亞—裏海地區最大的投資者;另一方麵,在石油的運輸上,美國極力繞開在俄羅斯掌控下的中亞地區的石油運輸管道,主張修建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汗輸油管道。這是一條被譽為西方投資、西方建設、直接輸往西方市場的裏海石油大動脈。它的鋪設使美國打破了俄羅斯對裏海資源外運的壟斷,獲得一條安全和穩定的石油運輸通道。

很明顯,這一時期美國在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還隻能局限於獲得能源和經濟利益上,當然這是遠遠不能滿足美國博弈中亞地區的戰略野心的。2001年9月11日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在給美國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為美國進入中亞—裏海地區帶來了極好的借口。俄新社發表的評論指出:“美國像救火般地搶救自己的中亞基地,阿富汗反恐行動隻是一個借口,使華盛頓有理由在中亞部署自己的基地,並對中亞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國內政治施加很大的影響。”至此,美國終於借聯合反恐之名在中亞找到了落腳點,並建立了軍事基地。在軍事安全上,美國強化其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並且不斷加強與中亞國家在安全領域的合作,聯合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而更重要的是,美事力量的進入為其先前在中亞地區的經濟滲透打入了強有力的助推劑,同時也為其後一階段在中亞地區的政治滲透開辟了道路。在地緣政治上,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實現“北可遏製俄羅斯,東可威懾中國,南可防範伊朗”的戰略目標的地緣政治條件;在政治上,美國四處推銷美國式的民主和價值觀,策動“顏色革命”,試圖逐步將中亞最終納入美國勢力範圍。

曾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曾指出:“在廣闊的歐亞中部高原以南有一個政治上混亂但能源豐富的地區,它對於歐亞大陸西部和東部的國家,以及最南部地區那個人口眾多、有意謀求地區霸權的國家來說,都有潛在的重大意義。”美國要想成為棋局的贏家,其條件之一就是“棋盤中間地帶能逐步並入擴大中的由美國主導的西方勢力範圍”。冷戰期間,中亞地區是蘇聯的一部分,美國無法涉足。冷戰後,美國確定的裏海與中亞戰略是:爭奪新的能源供應基地,通過石油資本和經濟援助支持中亞國家對俄的獨立傾向,使它們盡量擺脫俄控製,削弱俄在中亞的勢力,填補地緣政治真空,同時遏製伊朗在中亞的影響,並防止中國介入中亞地區而建立起對抗美國及北約東擴的戰略緩衝地帶。中亞—裏海地區是俄羅斯的“後院”,同時也是俄羅斯的“軟腹部”,美國在這裏以中亞—裏海地區為戰略支點,同時加上已經擴大的北約組織以及不斷強化了的美日安保同盟,就可以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傳統戰略空間,以此削弱俄羅斯對歐亞大陸心髒地帶的影響力,實現其封阻俄羅斯,阻止其東山再起的目的。鑒於此,美俄在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博弈必將是長期的,它關係著中亞—裏海地區的國際關係格局與走向。

俄羅斯在中亞—裏海的能源戰略是發揮傳統優勢,爭取能源主導權的防守式戰略。長期以來,中亞地區被認為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中亞國家的獨立,俄羅斯對中亞—裏海地區的影響力已經遠不如從前。但是普京執政之後,俄羅斯選擇了更為進取的中亞—裏海能源政策,即發揮俄羅斯對中亞—裏海地區的傳統優勢,進而掌握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主導權。圍繞著中亞—裏海地區的油氣資源,俄羅斯采取了一係列積極的措施。首先,在中亞—裏海地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采取更加務實和靈活的策略。多年來,在裏海的劃分和油氣資源歸屬問題上各國爭論不休,俄羅斯雖然在裏海地區的油氣資源相對較少,但仍持強硬態度,力圖通過在該問題上爭取發言權,從而參與裏海的油氣活動,保持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如今,俄羅斯在裏海問題上態度有所緩和,如已經同意了哈薩克斯坦提出的按中心線劃分裏海大陸架的方案,並簽署了俄哈劃分裏海北部海域的雙邊條約。同時,俄羅斯石油公司開始全麵介入裏海石油開發和輸出工作。另外,俄羅斯還以增加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油氣出口過境量等經濟手段拉近與中亞—裏海各國的關係,欲通過參加該地區的石油開發和經濟合作,達到既獲取利益、又控製整個發展進程的目的。同時利用伊朗核問題,積極拉攏伊朗,使俄伊過去因裏海劃界導致關係緊張的局麵得到緩和。其次,俄羅斯爭取對中亞—裏海地區油氣管道的控製權。眾所周知,中亞—裏海地區的石油想要進入銷售市場,必須通過輸油管道,因此,在中亞誰控製了油氣管道,誰就可以實現上控資源、下控市場的目標。所以,俄羅斯要爭取控製中亞—裏海地區能源的主導權,就要控製中亞地區石油輸送線路的走向,即要在對該地區輸油管道的控製上大做文章。

北冰洋暗戰升級的醉翁之意

北冰洋總麵積1230萬平方公裏,島嶼的數量和麵積僅次於太平洋。北冰洋海域特別是巴倫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島嶼以及海峽等地,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其含量占世界未開發油氣資源的25%。

作為世界最淺大洋的北冰洋,大陸架麵積寬廣,平均水深約1200米,水深不足200米的地方超過總麵積的1/3,這為能源開發提供了可能。雖然條件依舊惡劣,生產成本相對高昂,但隨著全球能源日益緊缺,價格不斷上漲,尤其北冰洋逐漸向“無冰之洋”變化,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對周邊各國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驅使周邊各國竭盡全力同北冰洋“攀”上關係。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乘深海潛水器從北極點下潛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在洋底插上了一麵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並在北極地區搜集證據,以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等從地質角度上講是西伯利亞大陸架的自然延伸,宣稱北冰洋一半海底都屬俄羅斯“領土”。緊接著,8月6日,美國海岸警衛隊的希利號重型破冰船悄然起錨,從西雅圖駛往北極海域進行科學考察。7日,加拿大軍隊開始在北極地區進行軍事演習,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前往演習地助陣,並宣布加拿大將在北極地區建立兩個軍事基地。哈珀說,加拿大在維護北極地區主權問題上隻有兩個選擇——“要麽開發,要麽失去”,他的國家要向世界證明加拿大將長期在北極擁有主權。12日,丹麥一支科考隊也趕忙起程前往北冰洋考察,力圖證明2000多公裏長的羅蒙諾索夫海嶺為丹麥所屬格陵蘭大陸架的延伸。丹麥科技部部長赫爾格桑德宣稱:“很多證據顯示北極點屬於丹麥。”到目前為止,北極周邊國家中的挪威、芬蘭、冰島等,均參與到北極爭奪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