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2)

雖然有了啟動資金,但公司的前期發展還需要投入大量的運營和周轉資金。西枝一江就用自己的住宅為稻盛和夫向銀行作擔保貸了一筆錢,這讓稻盛和夫非常感動。新公司成立的那一天,為了表示自己辦好公司的決心和感激之情,稻盛和夫與青山政次以及其他六個年輕人簽訂了血誓。這些人有著強烈的創業激情和對稻盛和夫的喜愛,他們表示,就算是公司失敗,出去打零工,也要支持稻盛和夫將新型陶瓷的開發研究進行下去。和這樣一群肝膽相照的人一起創業,稻盛和夫感到很榮幸。事實最終證明,跟著稻盛和夫幹是正確的。27歲時,他創辦了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時,他又創辦了第二電電(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而曾經和他一起出來創業的青山政次也在兩家公司擔任要職,成為公司的精英,其他和稻盛和夫一起從鬆風出來的人,也為稻盛和夫的公司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盈虛第二: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賢聖,可得聞乎?”

太公曰:“昔者,帝堯之王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②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③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④,甍桷椽楹⑤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禦寒,布衣掩形。糲粱⑥之飯,藜藿⑦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績之時,削心約誌,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⑧德,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賑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矣。”

①熙熙:紛擾雜亂的樣子。

②錦繡文綺:指做工精細、華麗漂亮的絲織品。

③玩好:供欣賞玩樂的奢侈品。

④堊(è):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處意為粉刷。

⑤甍(méng):屋脊。桷(jué),橫排在屋梁上的木條,方形。椽,椽子。楹,大廳前部的大柱子。

⑥糲(lì)粱:粗劣的糧食。

⑦藜藿(huò):野生粗劣的菜蔬。

⑧淑:美好,善良。

周文王問太公:“天下紛雜熙攘,有時強大,有時弱小,有時穩定,有時混亂。之所以會這樣,是什麽原因呢?是由於君主賢明或不肖導致的嗎?還是天命變化自然遞嬗的結果呢?”

太公回答說:“如果君主不賢明,那麽國家危亡而民眾變亂;如果君主賢明,國家就會安定,民眾就會順服。所以,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與不賢,而不在於天命的變化。”

周文王問道:“古時賢君的事跡,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說:“從前帝堯統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稱道他為賢君。”

周文王問道:“他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太公回答說:“帝堯統治天下的時候,不用金銀珠玉做飾品,不穿錦繡華貴的衣服,不觀賞珍貴奇特的物品,不珍視古玩寶器,不聽荒淫的樂曲,不粉刷宮中牆垣,不雕飾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禦寒,以粗布蔽體。吃的是粗糧飯,喝的是野菜湯。不會因為征發勞役而耽誤民眾的耕織,反而會約束自己的,抑製自己的貪念,以清靜無為來治理國家。忠正守法的官吏,就升遷其爵位;廉潔愛民的官吏,就增加其俸祿。民眾中孝敬長輩、愛護晚輩的,就給予敬重;盡力農桑的,就予以慰勉。區別善惡良莠,表揚善良的人家。提倡心誌公平,端正品德節操,將邪惡詐偽用法製禁止。對自己所厭惡的人,如果建立功勳也會給予獎賞;對自己所喜愛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一定會進行懲罰。贍養鰥寡孤獨,賑濟遭受天災的人家。至於帝堯自己的生活,十分儉樸,征用賦稅勞役很少,因此,天下民眾都會過上富足安樂的生活,臉上不會再有饑寒之色。百姓擁戴帝堯如同景仰日月,親近他如同親近自己的父母。”

周文王說:“帝堯這位賢君的德行真是偉大啊!”

所謂盈虛,本意為表示滿缺的程度詞語,“盈”即充滿,“虛”即空虛,“盈虛”在這裏又引申為盛衰之意。“盈虛”這一節闡明了國家的治亂興衰,在於國君的賢明與否,而不是由天命決定的。如果國君賢明,就會“國安而民治”,反之則會“國危而民亂”。文章還以帝堯為例,論證要達到“國安而民治”的目的,身為國君必須做到輕徭薄賦、獎勵農桑、賞功罰罪、生活儉樸、存養孤苦等。夏朝的滅亡和商朝的建立就是這一論斷的最好例證。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它建於公元前2070年,消亡於公元前1600年。前期的夏朝是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到了末期,夏朝的統治,國家日益衰落。到了夏桀在位的時候,政治也變得十分黑暗。那個時候,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夏朝內憂外患不斷,階級矛盾尖銳。夏桀更是不思進取,荒淫無度,成為曆史上有名的暴君。

為了滿足自己的侈淫,他動用了大批人力物力,不分日夜地“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不僅如此,他還從各地搜羅美女,藏於後宮之中,日夜貪歡。同時,他還任用小人,排斥忠良,這更加速了夏朝的滅亡。

此時,夏朝的附屬國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當時商的首領湯,是個抱負遠大、精明強幹的人。看見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決定推翻夏朝。他重用德才兼備的伊尹為師,暗地裏與夏都中的反夏同盟祝融氏結盟,終於發動了討伐夏桀的戰爭。夏桀的暴虐統治使他早已眾叛親離,夏軍一擊即潰。

擊敗夏軍後,湯很快便任命奴隸出身的伊尹和仲成為左右相,輔佐朝政,同時對內下令減輕百姓負擔,鼓勵生產,發展經濟,加強國力,積蓄力量,對外則逐一剪除夏朝的羽翼,削弱夏朝的力量。不久,曆時四百多年的夏朝就徹底滅亡了,新的王朝商湯建立起來。

朝代的更迭是曆史的必然。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君主要懂得施行賢明的政策措施對國家興衰的重要性,就連一個企業、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家庭,這些任一形態的組織的領導者都需要施行賢明的政策措施。這樣才能維持一個組織的正常運行,否則就會葬送組織的前途。昏庸的君主是一個朝代的終結者,兼聽不明的企業管理者是一個企業的扼殺者,無策的家庭成員則是一個家庭的破壞者。

李嘉誠就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企業管理者。作為一個管理者,他清楚,管理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他在公司裏施行了透明公正的企業管理製度。他認為,傳統的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非常單一,隻是單純的以從上到下為主。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在於決策者放不下自己的架子,聽不進下屬的意見。實施發展戰略的時候,因為缺少溝通而導致決策缺乏理性,最終葬送了一個企業的前程。所以,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溝通和公平公正極為重要,而李嘉誠實施的措施也深刻地抓住了這兩點。

賢明的管理和良好的溝通管理可以讓下屬和領導同心協力。李嘉誠認為,言行一致、上下一心的集體才能創造出良好的銷售業績和競爭優勢。如果不能上下齊心,那麽整個企業就會士氣低落,員工見異思遷,進一步影響公司的整體表現和業績。如果想留住優秀的員工,並且讓公司廣進賢才,就需要創造一個開放、合作、信任的工作環境。在一次行政會議上,李嘉誠兩分鍾之內就批準了一個下屬所提出的建議。“全世界沒有一個行政人員能那麽快取得總裁的批準。”李嘉誠自己打趣地說。他是個開明的領導者,對待下屬十分和藹,很少用上對下那種命令的口氣,對於下屬的建議,他會仔細研究。如果建議有用,他會很快接納和認可。下屬在給他提出意見的時候,沒有絲毫壓力,大家談得相當愉快。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正確的看法會被他采用,從而避免了許多錯誤的決策。

李嘉誠的管理模式是一種有效溝通、互動管理的模式,徹底改變了單向溝通的弊端,架起了富有活力的雙向溝通渠道,讓企業煥發出蓬勃的活力。一個企業如果缺乏溝通,也沒有互動,那麽,這個企業就如同人的身體各部位的零件沒有相互磨合好,不能正常運轉,久而久之,便會退化死亡。

在一次對中層員工進行的演講中,李嘉誠說:“如果在一次互動中,有人提出一些與你不同的意見,你粗魯地警告別人不要自大,甚至打斷對方說話,那麽幾次之後,所有的人都不會再有勇氣對你的意見進行反駁,連正直的人也會冷眼旁觀,你就變成了孤家寡人。大家發言時都會隻看你的態度,所謂的互動就變成了你的‘一言堂’。正確的做法是,他應該告訴那個提出批評的人:好,讓我們仔細討論你的意見,首先聽聽大家的意見,然後我們再進行選擇。”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理念的指導,李嘉誠才能把自己的企業越做越大。他相信隻要讓員工參與進來,與員工保持良好的溝通,在企業內部形成由上而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運行機製,就可以實現真正的管理。“君聖賢,則國安而民治。”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這句話有實際而深遠的影響;對於任何一個組織而言,這句話也有著十分有益的借鑒意義。

國務第三:馭民如父母之愛子

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①。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台榭②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①大務:大事,要事。

②台榭:台,高且平的建築。榭,建築在台上的高大房屋。

文王問太公說:“我很想聽聽治理國家的關鍵,要想國君尊貴百姓安定,應該怎麽做呢?”

太公回答說:“愛護百姓就行了。”

文王問道:“怎麽做才算愛民呢?”

太公說:“要使民眾得到利益而不損害他們,使民眾取得好收成而不耽擱他們的農時,讓民眾好好生存而不殘害他們,給予民眾實惠而不向他們掠奪,讓民眾快樂地生活而不給他們帶來苦難,讓民眾開心而不讓他們發怒。”

文王說:“請解釋一下這樣做的原因。”

太公說:“民眾不失去養家糊口的事務,就對他們有利;農事不失去農時,就會讓他們有好的收獲;減少刑罰,就能讓民眾好好地生活,減少賦稅,就是給予民眾;不建造那麽多宮室樓台,就會讓民眾得到安樂;官吏廉潔不嚴苛盤剝,就會讓民眾高興。反之,如果民眾失去養家糊口的事務,就是損害了民眾的利益;如果農事違背了氣節時令,就會受到損害;懲罰沒有罪的民眾,就是殺害他們;加重賦稅,就是搶奪他們;多造宮室樓台使民力疲憊,就會讓民眾痛苦;官吏貪汙嚴苛擾亂民眾,就會讓民眾憤怒。所以善於治理國家的人,統禦民眾就如同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兄長愛護弟妹一樣。看到他們饑餓寒冷,就會為他們擔憂;看到他們辛勞受苦,就會為他們感到悲傷;獎賞懲罰,就如同施加到自己的身上;繳納賦稅,就如同取走自己的財物一樣。這就是愛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