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
宋朝的時候,有一本書叫《武經總要》,裏麵詳細記載了許多當時新發明的武器。其中,有一種武器叫做“辟曆火球”,用火點燃後會爆炸,然後發出像打雷一樣的聲響。這也許是最早的可以爆炸的武器了。宋朝時對付金兵的入侵,就是用最新的武器——爆炸性火藥取得勝利的,采石之戰就是其中一個很典型的案例。當時的文學家楊萬裏記載,采石之戰中宋軍所使用的辟曆炮,就是把硫磺和石灰用紙包上,然後內部分為兩節,一節裝石灰,另一節裝火藥。爆炸後石灰四處飛散,可以迷住對方的眼睛。
公元1161年,金國來勢洶洶,金國的皇帝完顏亮企圖一舉滅亡南宋。南宋的形勢非常危急,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製王權因無能被罷官,他所率領的一萬八千人退至采石,接替王權的將領李顯忠尚未到任,軍無主將,士氣低落,沒有人有心情去應戰。這時,宋朝統治者派出一個人去慰問那裏的官兵,這個人就是中書舍人虞允文。虞允文到達采石後,先重整了軍隊,鼓舞軍心。他對著眾多的將士說:“國家遭難,我們的親人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飽受金兵的欺淩,難道還要任由他們欺侮嗎?”官兵們一聽,都打起了精神,迅速作好了應戰準備。完顏亮指揮大軍強渡長江,虞允文則命令宋軍的戰船出擊。那時,宋軍駕駛的是一種海鰍船,這種海鰍船上麵裝有踏車,由人用腳踩踏,激水前進。因為金軍的船麵積比較小,在水裏極不穩定,所以宋船乘勢衝擊,撞翻了很多敵船。同時,為了增加戰鬥的勝算,宋軍燃放了辟曆炮。辟曆炮點燃後,立即升入空中,然後落入水中浮上來,在敵人麵前炸開,發出巨大的聲響,跟打雷一樣。炮中還混合著大量石灰,如同煙霧一般遮擋了敵人的視線,阻止了金兵的**。
關於辟曆炮的使用在宋朝還有一些記載。公元1207年,金兵攻打襄陽,襄陽守將趙淳命令放辟曆炮,聲音震耳欲聾,把金兵嚇得抱頭鼠竄。一次夜間,趙淳讓一千名將士帶著火箭、辟曆炮等武器去偷襲金兵,這一千人到達金兵駐地附近後,就把火箭、辟曆炮投入金兵大營,好好折騰了金兵一番。
在南宋的抗金戰爭中,辟曆炮曾經起過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辟曆炮的使用,南宋才一次又一次地擋住了金兵的入侵。在冷兵器時代,辟曆炮已經算是很先進的武器了。
三陣第二:天、地、人三陣
日月星辰鬥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謂天陣。丘陵水泉,亦有前後左右之利,此謂地陣。用車用馬,用文用武,此謂人陣。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為天陣①、地陣②、人陣③,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鬥杓④,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謂天陣。丘陵水泉,亦有前後左右之利,此謂地陣。用車用馬,用文用武,此謂人陣。”
武王曰:“善哉。”
①天陣:依照天象布列陣勢。
②地陣:按照地麵形狀布列陣勢。
③人陣:根據人事情況布列陣勢。
④鬥杓:北鬥七星的第五、六、七顆星。
武王問太公:“用兵作戰時布下的天陣、地陣、人陣,到底是怎麽回事?”
太公說:“根據太陽月亮星辰的位置變換,以及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來判斷該在前後左右的什麽位置布陣,這是天陣;在丘陵和水澤地帶,利用前後左右的方位之分和便利的地形條件來布陣,這是地陣;運用車兵還是騎兵,運用文人智謀還是武將能力,這都要因敵方的狀況而采取策略,這是人陣。”
武王說:“您說得對啊!”
天、地、人三陣都是古代打仗的陣法,古代打仗有很多種陣形,本篇說的是最基本的陣形,都是依據身邊最常見的事物布陣。首先介紹的天陣,要根據太陽、月亮、星辰及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前後左右位置布陣;然後介紹地陣,要根據丘陵和水澤等地形條件來布陣;最後介紹人陣,根據戰車和人馬、政治外交和武力進攻等不同的戰法來布陣。陣法的布置非常玄妙,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左右戰爭的結果。
明末,倭寇在我國沿海地區四處橫行,燒殺搶掠,十分囂張。對此,朝廷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派戚繼光去沿海地區剿滅倭寇。戚繼光剛來的時候,發現明軍被有組織的倭寇屢屢擊敗。他很奇怪,按說明軍是不差的,戰鬥力不弱,但為什麽會戰敗呢?經過幾次思考,戚繼光終於‘發現’戰鬥的成敗並不是取決於個人武藝,而是眾人的配合。
於是戚繼光在訓練軍隊的時候,不僅要求士兵的戰鬥技術要嫻熟,還多次強調每個小隊要懂得協同配合。戚繼光手下的步兵班都配置有長武器和短武器。長武器中,長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長十二尺,要求必須和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不但沒有刺中敵人,反而還會讓敵人進入長槍的範圍內,武器就發揮不了作用了。於是,戚繼光根據一個步兵班的人數和武器作了如下安排:隊長一名,戰士十名,火夫一名。這十名戰士作為主要的攻擊人,挑出其中四名作為攻擊的主力,前麵再放置四名戰士。最前麵的兩名戰士,左邊的戰士持小的圓形藤牌,右邊的持五角星藤牌,之後則有手執“狼筅”的兩名士兵,“狼筅”即連枝帶葉的大毛竹,長一丈三尺左右。長槍手的後麵還有兩名士兵,他們帶著的武器是“镋鈀”。“镋鈀”呈山字形,用鐵製成,七八尺長,頂端的凹下處放入火箭,即係有炮仗的箭,點燃後可以直衝敵陣。
這種配置左右對稱,大家稱其為“鴛鴦陣”。隊伍最前麵左邊持小型圓形盾牌的人,要慢速前進,並且手持標槍,主要目的就是引敵人離開最有利的防禦位置。如果引誘成功,身後的士兵就用手裏的“狼筅”把對方掃倒,然後手持長槍的士兵立刻上前把其刺死。而右麵拿五角形藤牌的士兵則是保持陣腳的關鍵人物。隊伍最後麵的兩個拿“镋鈀”的士兵負責陣腳的最後方,並且警戒側麵,必要時支援前麵的夥伴,成為第二攻擊力量。這十二個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默契配合。所以戚繼光不斷和大家強調合作的重要性,並且以一體賞罰來作紀律上的保證。這種戰術可以根據情況把隊伍一分為二,成為橫隊跟敵人拚殺;也可以照舊在後麵配置兩個镋鈀手,八個士兵在前麵排成橫列,長槍手則在藤牌手與狼筅手之間分列。
戚繼光手下的士兵大都是樸實的青壯年農民,他們熱血澎湃地來到抗倭戰場。“鴛鴦陣”便是根據其特點設計的。一般這些人力氣都比較大,所以持長槍的人不需要什麽技術,隻要臂力過人就可以。“狼筅”除了能掃倒敵人,隱蔽性也比較好。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道路狹小。“鴛鴦陣”以小股步兵為主出擊,受到地形的限製較小,甚至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地形,所以也可以稱為地陣。
曆史上,很多戰役都是用陣法取得勝利的,比如嶽飛的撒星陣,就破了金兵的“拐子馬”。撒星陣的隊形布列如撒星,當“拐子馬”連成一排衝過來時,士兵就散而不聚,使敵人撲空。散開的士兵在敵人後撤時又聚攏起來,猛力撲擊敵人,並用刀專砍馬腿,以破“拐子馬”。
疾戰第三:四麵受敵,如何突圍
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中軍迭前迭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後,絕我糧道,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①也。暴用②之則勝,徐用③之則敗。如此者,為四武衝陣④,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可以橫行。”
武王曰:“若已出圍地,欲因以為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中軍迭⑤前迭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
①困兵:被圍困的軍隊。
②暴用:突然用。
③徐用:慢慢用。
④四武衝陣:四麵都用戰車部隊進行警戒的陣形。
⑤迭:通“軼”,襲擊。
武王問太公:“敵人包圍我們,斷絕我軍的前後聯係,切斷我們運輸糧食的道路,該怎麽辦呢?”
太公說:“這是天下處於困境的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迅速地突圍就會取勝,行動緩慢就會失敗。被包圍的軍隊突圍時,把部隊布成‘四武衝陣’的戰鬥隊形,使用強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衝擊震駭敵軍,使其陷入驚亂,然後迅速突擊,這樣就可以橫行無阻地突破重圍了。”
武王問:“我軍如果已經成功地突圍出去了,還想乘勢擊敗敵軍,又該怎麽辦呢?”
太公答道:“我左軍應該迅速向敵軍左翼發起攻擊,我右軍應該迅速向敵軍右翼發起攻擊,為免分散兵力不要和敵人爭奪土地,我中軍同時向敵輪番進攻,或擊其前,或抄其後。這樣,即使敵軍人數眾多,也能將其打敗。”
行軍打仗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被敵人圍困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突圍。本篇介紹了突圍的方法,就是“四武衝陣,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然後又討論了突圍後如何在逆境中轉敗為勝的方法,即“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中軍迭前迭後”。
首先,實行突圍的戰術必須有組織有紀律;其次,要想突圍成功就必須選擇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選擇有利時機,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迅速地突圍,保存有生力量。如果有機會就反擊敵人,扭轉戰局。突圍過程中,軍隊的士氣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給予士兵必要的鼓舞,才有機會突圍成功,否則就很可能失敗。項羽垓下之圍雖然成功,但是最終烏江自刎的慘痛教訓是值得我們吸取的。
項羽與劉邦是反秦鬥爭中的主力。從公元前205年5月開始,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展開了一場持久的爭奪戰,經過幾次交鋒,最終劉邦占領了這個地方。項羽聽說成皋失守,就調集了大批軍隊去和劉邦爭奪。劉邦占據險要的地形,堅守不戰,持久戰讓項羽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與此同時,韓信在黃河北岸連連大捷,攻占了那裏的很多地區,對楚軍形成了迂回包圍的態勢。這下,楚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久戰,其糧草等的補給也出現了問題。於是項羽派人與劉邦講和,劉邦表示同意。
講和後,項羽東歸,劉邦的大將建議劉邦趁此機會追擊項羽的軍隊。公元前202年,劉邦率領大軍在垓下追上了東歸的項羽,並將其四麵圍住。項羽的軍隊在垓下駐紮,士兵逃亡得越來越多,糧食也快吃完了。夜晚的時候,項羽聽到包圍他們的漢軍全部唱著楚地的歌謠,大驚道:“難道楚地都被漢軍占領了嗎,為什麽他們都唱楚地的歌謠呢?”於是,他起身到帳中喝酒,昔日的金戈鐵馬、美酒佳人曆曆在目,今日的狼狽讓他無法麵對。他自己作詩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哭了,虞姬哭了,身邊侍衛也都哭了。
項羽不想被困死在這裏,於是騎上自己的戰馬,率領手下將士八百多人,從垓下南麵突圍。因為突圍得比較隱秘,天亮的時候,漢軍才有所察覺,於是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時,跟隨他的隻有一百多人了。到達東城的時候,跟隨他的隻有二十八人了。後麵追擊的漢軍則有幾千人。項羽估計這次自己是難以逃脫了,於是就對剩餘的二十八人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過了八個年頭,打了七十多次仗,還沒有失敗過,所以才能稱霸天下。今天卻被困在這裏,看來是老天要亡我,並不是我打仗的錯誤。今天,我要在此決一死戰,定要打勝三次,助各位突出重圍。”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突圍。雖然暫時拖延了漢軍的速度,但是已經無力回天。
一路苦戰,項羽跑到了烏江邊。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然不大,但是也有方圓千裏的土地,民眾眾多,還可以稱王。請您快過江,這裏隻有我這一條船,漢軍就是追到了,也無法渡江。”項羽笑道:“天要亡我,渡江做什麽。當初我領兵八千,現在卻隻有我一人生還,即使回去了,大家憐惜我,擁立我為江東的王,我也無顏麵對他們。”接著,他又對亭長說:“我知道您為人忠厚,沒有什麽可以感激您的。這匹馬跟了我五年,日行千裏,我不想它和我一起陪葬,請您帶走它吧。”於是項羽轉身帶領所剩無幾的人開始和追來的漢軍交戰,僅他一人就殺了幾百人。最終,項羽精疲力竭,前有追兵,後無退路,長歎一聲,拔劍自刎,一代梟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必出第四:突圍有術,渡河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