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

一連三夜如此,曹操驚疑不定,隻好拔寨退兵三十裏。就這樣,劉備大軍除了一些信號炮等“道具”以外,沒有損傷人馬就逼退了曹操幾十萬大軍,為後來智取漢中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基礎。

諸葛亮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沒有派遣一兵一卒出戰,僅僅采取了擾敵、惑敵、疲敵之計,就讓曹操退兵三十裏,果然是善於謀算。其實這隻是諸葛亮運用此計的戰事之一,在後來的罵死王朗以及與司馬懿的幾次對決中,諸葛亮也都運用了這一計謀。

文啟第二:效法自然,清靜無為

何憂何嗇,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複始。優之遊之,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複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文王問太公曰:“聖人何守?”

太公曰:“何憂何嗇①,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複始。優之遊之,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複明③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聖人,聚人而為家,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變於形容。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嗚呼!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動之則濁,靜之則清。嗚呼!神哉!聖人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文王曰:“靜④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與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靜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從政,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此聖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協予懷⑤,夙夜念之不忘,以用為常。”

①嗇:通“塞”,阻塞,阻止。

②遒:強勁,引申為繁榮茂盛。

③明:宣揚。

④靜:清靜,太平。

⑤予懷:合……的意。

文王問太公:“聖人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太公回答說:“無須憂慮什麽,也無須阻止什麽,天下萬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製止什麽,也不去憂慮什麽,天下萬物就會繁榮滋長。政令的推行,要使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就像時間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推移那樣。聖人就是遵循這一原則治理天下的,所以在這種原則的施行下,天下萬物被潛移默化,然後周而複始,永無窮盡。這種從容悠閑無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須反複探求。如果已經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於心中;如果已經藏於心中,就不可不貫徹執行;如果已經貫徹執行,就不必將其中的奧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規律,但是萬物還是按其規律生長著;聖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終究還是可以成就輝煌的功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的聖人,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家族,聚集的家族多了然後組成國家,聚集成國家而後又組成了天下。把諸侯國分封給有賢能的人,上麵的一切可以稱為治理天下的綱紀。宣揚他的教化,順應民俗,把邪曲的轉化為正直的,改變他的形象。各國的習俗雖然不同,但能使民眾安居樂業,人人尊敬愛戴君主,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聖人致力於清靜無為,賢君致力於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會與民眾抗爭。君主政令繁多,就會導致刑罰嚴酷、繁雜,刑罰嚴酷、繁雜就會造成民眾憂懼,民眾憂懼就會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業,社會長期動亂不休,這就叫做政治大失。

“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開放它就流動,攪動它就混濁,安靜它就清澈。唉!真是神妙啊!隻有聖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並進而推斷出它的結果。”

文王問:“怎樣能讓天下清靜呢?”

太公回答:“天有固定的運行規律,民眾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君主能和天下民眾共安生計,那麽天下就自然清靜無事。最高明的就是順應民意,其次是教化民眾。民眾被教化就服從政令。所以天道無為而生化萬物,民眾沒有多餘的負擔就可讓自己變得富有,這就是聖人施行的德政。”

文王說:“您說的正合我意,我一定要日夜銘記,把它當做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

這節體現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文王問太公聖人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太公借機啟發文王推行效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隻要順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長治久安。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主張,所以在下麵的談話中,太公還提到了“靜”的學問,也就是道家清靜無為的治國思想。

本篇中提到的治理天下除了順應民意外,還需要教化民眾,民眾被教化就會服從政令。他把“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看做聖人的德行,勉勵文王像聖人一樣治理國家。漢朝的“光武中興”就是采用了清靜無為的治國思想。

公元25年夏,劉秀稱帝。第二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劉秀在位期間,以“柔道”治理天下,采取一係列改革措施,恢複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的政治危機。

公元26年至38年,劉秀頒布六道釋放奴婢的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隸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他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奴婢的地位較之從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他還多次釋放刑徒。

另外,劉秀還注意施行與民生息的政策,首先是薄斂賦。恢複西漢較輕的田稅製,實行三十稅一。然後是抑武修文,不尚邊功,開始重文輕武,盡量避免戰爭。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車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為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帝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複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與此同時,他為了抑製豪強勢力,還實施了度田政策。因為東漢是在豪強勢力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豪強勢力非常龐大,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不僅影響百姓的生活,還影響皇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力的控製,減輕賦稅徭役負擔,光武帝命令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標準。詔令下發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強烈抵製,最終還引發了暴亂,度田政策失敗,但是卻給予了豪強勢力沉重的打擊。

光武帝劉秀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他兢兢業業,勤於政事,使東漢初年國家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複、人口增長的局麵。《後漢書》作者範曄這樣評價道:“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

無為而治就是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幹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光武帝的一係列措施便是抓住了事物的自身規律任其發展,最終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麵。

無為而治對於現在的企業來說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無為”並非什麽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

西安楊森是我國著名的一家製藥公司,公司裏麵有眾多的人才。優厚的待遇是西安楊森吸引和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不斷豐富的工作意義、增加工作的挑戰性和成功的機會,則是公司善於使用人才的關鍵所在。

公司創建初期,主要依靠的是銷售代表的個人能力,他們四處撒網,孤軍奮戰,對員工則是采用個人激勵的機製。經過研究,公司決定從“人員—職位—組織”匹配的原則出發,選用那些具有冒險精神、勇於探索、爭強好勝,又認同企業哲學、對企業負責的人作為企業的銷售代表。這些人主要是醫藥大學應屆畢業生和已有若幹年工作經驗的醫藥代表,他們跑業務非常合適,而且會給公司作很好的宣傳。讓他們跑業務是利用了他們的長處,也符合他們自身的優勢。

此時,為了鼓舞士氣,西安楊森開始大力宣傳以“鷹”為代表形象的企業文化,“鷹是強壯的,鷹是果敢的,鷹是敢於向山巔和天空挑戰的,他們總是敢於伸出自己的頸項獨立作戰。在我們的隊伍中,鼓勵出頭鳥,並且不僅要做出頭鳥,還要做搏擊長空的雄鷹。作為企業,我們要成為全世界優秀公司中的雄鷹。”這樣宣傳下來,公司所有的人精神振奮,努力工作,為西安楊森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企業管理上,“無為”的思想就是說領導者的行為要順應人、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製定相應的法律、製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製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努力去做,這就是“無為”。

文伐第三:不戰而屈人之兵

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文王問太公曰:“文伐①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節:

“一曰:因其所喜,以順其誌。彼將生驕,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親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②,其中必衰;廷無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陰③賂左右,得情甚深。身內情外,國將生害。

“四曰:輔其淫樂,以廣其誌,厚賂珠玉,娛以美人;卑辭委聽,順命而合,彼將不爭,奸節④乃定。

“五曰:嚴其忠臣,而薄其賂,稽留其使,勿聽其事。亟⑤為置代⑥,遺以誠事,親而信之,其君將複合之。苟能嚴之,國乃可謀。

“六曰:收其內,間其外。才臣外相,敵國內侵,國鮮不亡。

“七曰:欲錮其心,必厚賂之。收其左右忠愛,陰示以利,令之輕業,而蓄積空虛。

“八曰:賂以重寶,因與之謀。謀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謂重親⑦。重親之積,必為我用。有國而外,其地大敗。

“九曰:尊之以名,無難其身,示以大勢,從之必信。致其大尊,先為之榮,微飾聖人,國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應事,如與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時乃將至,若天喪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無不重貴與富,惡死與咎。陰示大尊,而微輸重寶,收其豪傑。內積甚厚,而外為乏。陰納智士,使圖其計;納勇士,使高其氣。富貴甚足,而常有繁滋。徒黨已具,是謂塞之。有國而塞,安能有國。

“十二曰: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之,遺良犬馬以勞之,時與大勢以誘之,上察而與天下圖之。

“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

①文伐:不使用武力打擊敵人。

②兩心:兩種心思。

③陰:私自,暗地。

④奸節:奸邪的行為。

⑤亟:盡快。

⑥置代:替代,替換。

⑦重親:親上加親。

文王問太公說:“不用武力打擊敵人的方法都有哪些?”

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