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幸福在自己心裏,而不是別人眼裏(1)

不能放下不幸,就無法走近幸福。

幸福是無痛苦,靈魂無紛擾

幸福是什麽?

病人說,幸福是健健康康的身體。

戀人們說,幸福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孩子們說,幸福是星期天可以去遊樂場。

幸福,是母親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

幸福,是兒女注視父母滄桑麵龐的敬意。

幸福,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自己的業績。

關於幸福,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體驗。古今中外,對幸福的詮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點。這取決於一個人的知識底蘊和他的思想境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詩聖”杜甫的幸福。法國大思想家盧梭曾說:“人間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愛情又清白無瑕。”林肯認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貝多芬呐喊:“我的藝術應當隻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麽幸福啊!”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幸福,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幸福。呻吟的病人說健康就是幸福,風燭殘年的老人說活著就是幸福,頑皮的孩子說得到一件心愛的玩具就是幸福,流浪街頭的盲人說有家就是幸福,苦讀的學子說金榜題名就是幸福,失戀的青年說被人愛著就是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麽呢?它是你的一種身體和心理的快樂感受,你身體健康,你擺脫了靈魂中的紛紛擾擾,就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覺,你感覺到了,便是擁有。

幸福是知足,不是滿足

籃球明星姚明曾說:“生活能選擇嗎?永遠都像現在這樣,我羨慕你清閑,你羨慕我錢多。”

與生俱來,人人都有。明末清初有一本書叫《解人頤》,對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令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滿足,除是南柯一夢西。”可見“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一味的不能滿足自己,就會成為的奴隸,最終喪失自我,被所役。

美國人艾迪·雷根伯克在探險時,與他的同伴迷失在浩瀚的太平洋裏,他們毫無希望地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之久。艾迪說:“我從那次經驗裏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如果你有足夠的新鮮的水可以喝,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你就絕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了。”目前,艾迪在他浴室的鏡子上貼著這樣幾句話,好讓自己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時候都能看到:

人家騎馬我騎驢,回頭看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知足是對的一種理性的審,滿足是對溝壑的填充,隻有學會知足,放下滿足,才能正視人生。俄國作家契訶夫對知足常樂有深刻的體會,他說:“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甚至在憂傷悲愁的時候也不變,那就需要:善於滿足現狀;高興地體會到‘本來事情可能更糟’。如果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要歡歡喜喜,因為你不是滿口牙都痛。你手上紮了一根刺,你高興地喊一聲:‘幸虧不是紮在眼睛裏!’”這話,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越大,人越貪婪,人生越易致禍而言的。做人要想真正做到俯仰無愧,堂堂正正,就必須扶正去邪、揚公抑私,而這之前首先要學會知足,控製自己的。

《佛遺教經》上說:“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穩健康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知足常樂,如果你不懂得什麽是知足常樂,那麽你就不會幸福。

幸與不幸,在於你控製內心的能力

幸與不幸,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區別,隻是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反射出的心情不同,準確地說,是人們控製內心的能力有所不同。

昆侖山麓,水清草美。據說這一帶出產一種快樂果,凡是得到這種果子的人,一定喜形於色,笑逐顏開,不知道煩惱為何物。

曾經有一個人,為了得到不盡的快樂,不惜跋山涉水,去找這種果子。他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昆侖山麓,在險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這種快樂果,卻發現他並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快樂,反而感到一種空虛和失落。

這天晚上,他在山上一位老人的屋中借宿,麵對皎潔的月光,他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歎息。

老人聞聲而至,問他:“年輕人,什麽事讓你這樣歎息呀?”

於是,他說出了心中的疑問:為什麽已經得到快樂果的自己,卻沒有得到快樂呢?

老人一聽就樂了,說:“其實,快樂果並非昆侖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隻要你有快樂的根,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夠得到快樂。”

老人的話讓這個年輕人頓覺精神一振,就又問:“什麽是快樂的根呢?”

老人就說:“心就是快樂的根。”

故事中的年輕人雖然找到了快樂果,卻沒有找到快樂的根——心。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內心就是一個人真正的主人,要麽你去駕馭生命,要麽是生命駕馭你,而你的內心將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總而言之,幸與不幸就在兩個字——內心。

一個幸福的人,並不是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是多麽的一帆風順,也不是他們的能力有多麽的超群,而隻是他們善於控製自己的內心,能在狂風暴雨中看到美麗的彩虹,甚至能在一敗塗地中看到美好的將來,時刻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不為暫時的困厄而沮喪。一個不幸福的人,也並不是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缺少運氣,也不是自身能力有多麽糟糕,僅僅是因為這種人不會控製自己的內心,任自己的悲觀消極情緒恣意放縱。

一個幸福的人,做事一定是很積極的,不管是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樣的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相對比較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多,這樣就能擁有一個好的心情,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一個不幸福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地麵對生活,做什麽事情都不積極,甚至錯誤百出,那麽他的自我價值就會實現得越來越少,自我否定的因素就會增加,這樣也就使心情更加消極抑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可見,一個人的內心往往會關係到一個人的命運,要想時刻都過得愉快,那就得讓自己的內心永遠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你擁有什麽樣的內心,就擁有什麽樣的生活能量,這種能量將決定你是否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幸福不過是虛榮的暫時停止

居裏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學成就而天下聞名,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多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對此都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朋友來訪,忽然發現她的小女兒正在玩一枚金質獎章,而那枚金質獎章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給她的,她不禁大吃一驚,忙問:“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麽能給孩子玩呢?”

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夠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1921年,居裏夫人應邀訪問美國,美國婦女為了表示崇拜之情,主動捐贈1克鐳給她,要知道,1克鐳的價值是在百萬美元以上的。

這是她急需的。雖然她是鐳的母親——發明者和所有者(但她放棄為此而申請專利),但她買不起昂貴的鐳。

在贈送儀式之前,當她看到《贈送證明書》上寫著“贈給居裏夫人”的字樣時,她不高興了。她聲明說:“這個證書還需要修改。美國人民贈送給我的這1克鐳永遠屬於科學,但是假如就這樣規定,這1克鐳就成了我的私人財產,這怎麽行呢?”

主辦者在驚愕之餘,打心眼裏佩服這位大科學家的高尚人品,馬上請來一位律師,把證書修改後,居裏夫人才在《贈送證明書》上簽字。

有一個成語叫“虛懷若穀”,意思是說,胸懷要像山穀一樣虛空。這是形容謙虛的一種很恰當的說法。但是這也說明,隻有空,你才能容得下東西,居裏夫人正是因為不將榮譽放在心上,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麵對虛榮,停止就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沮喪很多都是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我們每天都在奔波勞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裏的虛榮,但是那些虛榮卻像是反方向的溝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大凡成功的人在遇到瓶頸時,他會以退為進,保存實力,在關鍵的時候隨時出擊。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你更能時刻前進;跨越虛榮的樊籬,你才能平靜的選擇自己的幸福生活。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虛榮的性格缺陷。想把丟掉虛榮心,應注意以下幾點進行調整。

認識虛榮心的危害

虛榮心強,就會在思想上會不自覺地滲入自私、虛偽、欺詐等因素,虛榮在現實中隻能滿足一時,長期的虛榮會導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虛榮心理的表現是多方麵的:對自己的能力、水平過高估計;處處炫耀自己的特長和成績,喜歡聽表揚,對批評恨之入骨;常在外人麵前誇耀自己有點權勢的親友;對上級竭盡拍馬奉承;不懂裝懂,打腫臉充胖子,喜歡班門弄斧;家境貧寒卻大手大腳,擺闊氣趕時髦;對別人的才能妒火中燒,說長道短,搬弄是非等等。認識虛榮心到來的危害,才能給自己敲響警鍾。

端正自己的價值觀

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的需要,必須把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建立在社會責任感上,正確理解權力、地位、榮譽的內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實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加上社會上某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不少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偏離,將虛華,闊氣,看作是時髦的象征,這為虛榮心的滋長提供了土壤。這種情況下,隻有著眼於現實,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定位。

跨過虛榮的樊籬,幸福就在腳下。

幸福不在於美德的報酬,而在美德的本身

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從哪裏來?

有一天,李端願太尉問曇穎禪師:“禪師!請問人們常說的地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曇穎禪師回答說:“無中說有,如同眼見幻境,似有還無;太尉現在從有中生無,實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獄,為什麽心裏看不見天堂呢?天堂與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太尉內心平靜無憂慮,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太尉發問:“那麽,內心如何無憂慮呢?”

曇穎禪師回答:“善惡都不思量。”

太尉又問:“不思量後,那心歸何處啊?”

曇穎禪師說:“心無所歸。”

太尉再問:“人如果死了,歸到哪裏呢?”

曇穎禪師問:“不知道生,怎麽知道死啊?”

太尉說:“可是生我早已經知曉了的。”

曇穎禪師又問:“那麽,你說說生從何來?”

太尉正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說:“隻在這裏思量個什麽啊?”

太尉說:“是啊,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呐。”

曇穎禪師說:“一切源於你內心不靜,所以才會讓憂慮來襲。”

正如禪師所說,幸福應從內心清淨中來。人心就像一汪活水,人心如果散亂,就如同被攪渾的活水。這樣人會因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常常隨著別人的意見而走,會受別人評價的影響,會活得很累,這樣的人,怎麽能感受得到幸福呢?反之,一個內心清淨的人,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方能真正認清自己,才能朝著幸福邁出堅定的步伐。

那麽要如何才會內心清淨呢?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句話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著“我又在做善事了!”真正的“善”,不是獲得,不是占有,而是一種犧牲與奉獻。隻有樹立美德,你的內心才會平靜,才能觸摸幸福。

隻有內心清淨,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人生。

強烈地希望幸福,就要用心去追求

有一部電影《料理鼠王》講的是一隻熱衷烹飪的老鼠雷米的故事:

雷米一隻可愛而執著的老鼠,它對烹飪有這濃厚的興趣,一心想成為一個偉大的廚師。但是,現實卻時常提醒他不要妄想,因為對於香氣漫溢的廚房來說,老鼠是最不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