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後周英雄遭遇南唐忠義

高平之戰後,後周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脅,可以全力投入到針對南方諸國的統一戰爭中來了。雖然北漢和契丹都還占據著山西、河北的很多州縣,但暫時不會大舉南下,而後周北伐獲勝的難度也比較大,於是周世宗接受了比部郎中王樸在《平邊策》中的建議:“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即先統一南方漢區,再集中力量對付更強大的北敵。後來的宋太祖及其宰相趙普“雪夜定策”,也提出了相同的戰略,很多後人以為是他們的原創,其實是繼承了王樸的策略。當然,事實上他們都並未嚴格遵守自己定下的策略,因為戰略局勢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後周在確定這個戰略方針之後首先將目標對準了占據淮南、江南的南唐。趙匡胤因為高平之戰中的傑出表現,升為殿前都虞候,成為禁軍係統的主要將領,在討伐南唐的戰役中擔當主力。南唐也是一個很忽悠人的國家,其地本來由南吳所占據,後被權臣齊王徐知誥所把持。公元937年,石敬瑭滅後唐,於是徐知誥篡奪南吳皇位,同時宣布自己也是唐朝皇室的後代,改姓名為“李昇”,繼續“光複”唐朝,李昇廟號唐烈祖,史稱南唐先主。

雖然這個國家很忽悠人,但是國力卻不弱,因為地處戰事相對較少的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甚至比中原國家都要好。當時正處於航運事業的一個大發展時代,南唐的造船業發展很快,甚至通過海船和契丹帝國建立了穩固的貿易關係。另一方麵南唐也打造出一支非常強大的水軍,控製著江淮水網和長江天塹,所以能夠在五代亂世中自立於東南。周世宗親征南唐的時候先主已經駕崩,中主(唐元宗)李璟在位,此人在文藝界的成就頗高,是宋詞的祖師爺之一,卻不懂軍事,以他的水平當然遠遠不是周世宗的對手。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親征南唐,戰略目標是奪取南唐在淮南的領土,將其勢力趕到長江以南。周軍首先進攻壽州(今安徽壽縣),守將乃五代名將劉仁瞻,周軍始終無法攻克。周世宗派人招降劉仁瞻,隻得到一串無情的恥笑。但南唐援軍卻很不爭氣,均被周軍擊敗。首先是後周武信軍節度使李重進在淮河大敗唐軍精銳“揵馬脾”,陣斬神武統軍劉彥貞;之後趙匡胤在渦河口擊敗萬餘唐軍,陣斬兵馬都監何延錫等,然後兵至滁州。南唐江州軍節度使皇甫暉率15萬大軍駐守城北清流關,被擊敗後退入滁州城。

皇甫暉在城上喊話:“你我都是各為其主,不要那麽拚命,你的炮彈打進來不好受,不如讓點空間,讓我出城列戰如何?”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就同意了。等皇甫暉列好陣後,趙匡胤縱馬疾前,衝開唐軍陣型,一刀砍中皇甫暉的腦袋!唐軍大亂,皇甫暉被擒,周軍進駐滁州。當夜,趙弘殷所率援軍趕到,在城下叫門。趙匡胤在城上答道:“父子之間不可謂不親,但我率兵駐城,現在是深夜,軍情不明,不能開門。”趙弘殷無奈。隻好在城外露宿,天亮後才被放進城。是的,正是這樣的治軍風格,才鍛造出後來那支勇猛淩厲、縱橫捭闔的鐵血宋軍。南唐的援軍都被打掉,壽州成為孤城,但劉仁瞻堅守不讓,周世宗也親臨一線指揮。劉仁瞻見到周世宗傘蓋,挽起強弓射去,射到周世宗麵前僅數步。

左右連忙請周世宗退避,但周世宗毫不畏懼,竟然移步到剛才劉仁瞻射中處大喊道:“劉將軍,剛才您沒射中,現在我站近一點兒,請再射!”劉仁瞻也不客氣,再一箭射去,竟然又隻差數步!周世宗大笑道:“劉將軍請繼續射,箭射完了朕再給您送!”劉仁瞻大驚道:“難道他果然是真命天子?看來此城必破,我隻有以死報國了!”說罷擲弓於地,仰天長嘯。雖然劉仁瞻已經明白天下大勢已不屬南唐,但仍然忠於職守,周軍始終無法攻克壽州。唐軍雖然不能解壽州之圍,但也一直在努力增援。唐中主之子齊王李景達集結禁軍主力,準備收複揚州。先前攻克並駐守揚州的周將韓令坤兵力不多,奏請棄守揚州。周世宗不允,並令趙匡胤率兩千侍衛親軍前往督戰。趙匡胤駐軍,下令“揚州兵敢有過者,斷其足!”韓令坤隻好繼續固守,並伺機出城與趙匡胤合兵,在大敗李景達,斬首萬級。這下唐中主徹底無奈,派司空孫晟求和。周世宗愛惜劉仁瞻的忠義,請孫晟到壽州城下勸降,孫晟一口答應,來到壽州城下,周世宗大喜。

但孫晟一見到劉仁瞻就大喊道:“劉將軍!你是大唐的忠臣,降敵會遺臭萬年,不是您做得出來的事情。現在固守在此城,已斷無活路,不要再妄想活著回金陵見皇上了,盡忠死節吧!”劉仁瞻在城上聽後痛哭流涕,身披甲胄向孫晟三叩而謝,再麵向金陵方向叩首,誓要為唐天子盡忠死節!類似的故事又發生在七百年後,萊州城下的大明巡撫朱萬年,假意為孔有德招降,卻對城上喊出了永垂史冊的四個字:“向我開炮!”儒家文明的傳人從不通過侵略戰爭的實惠來誘發戰士的貪欲,但每當盡忠死節的時刻到來,儒家的精忠思想和武士的剛烈氣度融合在一起,迸發出人類心靈深處的最強力量。這種偉大的力量或許無法被某些輕視儒家的“尚武”人士所理解,但青史所載,卻總能感動無數正義的人們,化為人類文明的精華。周世宗雖怒,卻也感懷兩人的忠義,並沒有殺孫晟,而是將其送回汴京軟禁。顯德三年七月,宣懿皇後符氏駕崩,周世宗暫回汴京,唐軍又重新集結部隊來援壽州。南唐鎮海軍節度使林仁肇帶兵進攻下蔡(今安徽鳳台)正陽橋,意圖切斷周軍補給線。

張永德率大軍迎戰,林仁肇親率四名勇士突上正陽橋,逆風舉火準備燒橋。張永德忙令放箭,林仁肇毫不畏懼,揮劍撥開箭支,繼續燒橋。張永德也不由得感慨林仁肇勇猛。最終唐軍寡不敵眾,撤離戰場。張永德又指揮水軍大破唐軍艦隊,保障了補給線。汴京的周世宗不斷接到捷報,再次準備禦駕親征,臨行前卻查獲孫晟正不斷向南唐傳遞情報,周世宗怒斥道:“上次你不勸降劉仁瞻,我已饒你不死,現在你又偷送情報,我怎能不殺你?”孫晟不慌不忙道:“我現在身陷於此,已不能為國盡忠了,留此身軀何用?就請陛下成全我吧。”周世宗知道再無可能招降他,於是賜死,但隨即又後悔不該殺此忠臣,並引為一生憾事。周世宗禦駕再臨壽州,周軍再次發起攻勢,李景達也再次集結大軍來援,在水陸兩路均遭趙匡胤、李重進痛擊,傷亡慘重。壽州已經被圍一年多,城內軍糧已盡,各路援軍也紛紛被打退,已到強弩之末,城中不少人已經生了降敵之心。劉仁瞻幼子劉崇怕死,單身一人偷跑出城,準備投降,卻被抓了回來。

劉仁瞻毫不猶豫,立即宣布將其正法!諸軍哭請免死,劉仁瞻的妻子薛夫人向將士們流淚道:“將士們浴血奮戰,我們劉家的兒子卻貪生怕死,投降敵軍,若不正法,我們作為父母也無顏麵對三軍。”劉仁瞻忍痛將兒子處斬,並將首級巡視全軍,全軍無不痛哭流涕,紛紛表示願與劉將軍同心死義!後世野史中有楊延昭和戚繼光斬子以正軍法的故事,但未見正史記載,可能是劉仁瞻斬子史實的演繹,而故事的原型劉仁瞻將軍反而鮮為人知,殊為可歎。斬子後劉仁瞻臥病不起,但仍堅持在床上指揮作戰,周世宗被他的忠貞剛烈所感動,停止強攻,致書一封客氣地請劉將軍納降。但此時58歲的劉將軍已經成了植物人,副使孫羽等人冒劉仁瞻之名出降,並將癱瘓的劉仁瞻用床抬出城納降。後周世宗顯德四年,不!大唐元宗保大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經過17個月艱苦圍城,後周軍終於入駐壽州。周世宗封劉仁瞻為天平軍節度使,癱瘓在床的劉將軍已經沒有能力拒絕了,薛夫人泣血五日,絕食而死。很多唐軍將士不願投降,朝劉仁瞻床前三叩後自剄殉國。當夜,五代名將劉仁瞻卒,周世宗下詔厚葬,追贈為彭城郡王,並率全軍為其送葬。

周世宗、未來的大宋太祖趙匡胤、未來的大宋宰相趙普、數萬後周將士、壽州城內全體居民,肅立於劉仁瞻將軍柩前。整個壽州默然無聲,為這位忠貞剛烈的英雄送行。偉哉劉仁瞻!五代中有多少君臣間的勾心鬥角、父子間的殺戮篡奪,但也不乏他這樣的真正忠義之臣。而在這個你死我活的血腥年代,能夠同時得到敵我雙方的無限景仰,死而無憾!死而無憾!周軍攻克壽州後南唐濠州刺史郭廷謂,泗州刺史範再遇相繼請降。周世宗在楚州(今江蘇淮安)親率水軍大破南唐水軍主力,進圍淮南最後一個大城市楚州,南唐楚州防禦使張彥卿、兵馬都監鄭昭業拚死抵抗。周世宗掃平駐守淮南水網的南唐水軍,並征發民夫疏浚大運河楚州段,將數百艘新建巨型戰列艦開到城下,南唐軍民見後以為是神兵天降,無不震懾。唐保義軍節度使陳承昭率軍來援,被趙匡胤大敗活捉,但張彥卿也是一位忠臣,據城死守,仍不投降。趙匡胤用巨炮轟開城門,周軍一擁而入,張彥卿仍在城內列陣巷戰,數千唐軍全部戰歿,無一人投降。最後數千周軍將張彥卿圍在官署,張彥卿仍無意投降,奮力廝殺,兵器都打壞了,抓起床板繼續猛砸,最終把房間內的家具全部都砸爛了才慘死在亂刀之下。

至此,淮南十四州全部被後周攻占,成為後周以及後來宋朝統一戰爭中重要的經濟來源。在周世宗親征淮南的戰鬥中,我們看到,南唐雖然不敵,但卻湧現出不少忠臣義士,孫晟、劉仁瞻、張彥卿明知無力戰勝敵人,卻依然盡忠死節。他們雖然戰敗身死,卻用生命向世人昭示了:在這禮崩樂壞的時代,仍然有人在堅持著儒家的核心價值。他們的光輝,穿透了五代的血海深淵,照耀後世。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將劉仁瞻和後梁的王彥章、後唐的裴約同列入《死節傳》,並說明:“語曰:'世亂識忠臣。'誠哉!五代之際,不可以為無人,吾得全節之士三人焉,作《死節傳》。”三位各為其主的將軍,雖然他們都沒有為大宋的統一而盡忠,甚至相反,他們抗拒統一,逆曆史潮流而動。但是,他們和屈原、諸葛亮一樣,後人辨得清忠奸,不會把他們和安祿山、趙元昊那些分裂分子相混淆,他們這種忠義精神同樣融入了統一祖國的誌士們的血脈之中。為什麽幾千年來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能夠在這個叢林險惡的星球上屹立不倒?正是因為每當他陷入低穀時,仍然有那些忠貞的兒女,在舍生忘死的扞衛著心中的信念。他們的浩然正氣必將永留人間,每當後人在史冊中看到他們的事跡,都能在心中為他們驕傲,並為自己也是這個偉大民族的一員而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