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京都和鐮倉的陷落
據說大塔宮與楠木正成一直都和被流放隱岐島的後醍醐天皇密通書信,因此後醍醐天皇雖然身處僻遠,對於全國倒幕形勢的掌握卻非常準確,當他看到時機成熟後,就在親信千種忠顯等人的保護下,於元弘三年(公元1333年)閏二月二十四日乘船逃離隱岐島,為了躲避追兵,最後在伯耆國的名和湊登岸。
當地的倒幕派豪族名和長高趕來會合,建議後醍醐天皇移駕到地勢比較險要的船上山堅守,待機而動。幕府軍大將佐佐木清高率3千人馬來攻,被四方趕來的勤王部隊全數殲滅,清高僅以身免。船上山之戰後,後醍醐天皇嘉獎名和長高之功,授予其從四位下伯耆守之職,並改名為名和長年。
天皇逃離隱岐島的消息很快便傳遍全國,各國的守護、地頭、豪族們紛紛派遣使者前來表示願意接受節製,於是各國的作戰勢力趨於統一指揮,避免了亂世中常見的軍閥割據局麵的產生。
元弘三年(公元1333年)三月初,幕府大軍還在圍攻金剛山上的千早城,突然後院起火,後醍醐天皇的身影出現在山上,很快就聚集了數萬兵馬,任命千種忠顯為主將,東進直逼京都。播磨豪族赤鬆則村自願率部擔任先鋒,他是天下知名的勇士,一路上勢如破竹,順利突破了幕府軍的重重防線,甚至在三月十二日一度攻入京都。由於兵力單薄,赤鬆則村最終在巷戰中落敗,退往山崎、八幡地方屯紮,等待千種忠顯的大部隊趕來會合。
雖然赤鬆軍對京都的突襲以失敗告終,但已經使掌握幕府實權的前執權北條高時驚恐萬狀。這時圍攻千早城的部隊還未撤回,六波羅探題極為空虛,於是高時急命名越高家與足利高氏各率7600人和3千人西征,進攻船上山。足利高氏此時患病未愈,正請假在家中休養,突然,一道接一道的命令紛至遝來,他被逼無奈,不得不帶病和弟弟直義及細川、今川、吉良等源氏一門,於三月二十七日踏上了征途。
足利本是源氏的名門,這位足利高氏正是上文提到過在霜月騷亂後自殺的足利家時的孫子,雖為次子,但因長兄早亡,遂成為一門總領。足利一門雖非禦內人,但和執權北條氏的關係卻很親密,多代通婚,高氏本人的名字也是得蒙執權北條高時下賜“高”字而確定的。
因此北條高時對足利高氏相當器重。然而器重歸器重,在得宗下,非禦內人是很難有機會滲入到幕府權力中心的,這肯定會引發很多外樣包括足利高氏本人的不滿。元弘元年(公元1331年),幕府征發大軍攻打笠置山,九月二日下達的命令,五日就要出發,使父親剛剛過世,還沒來得及做法事的足利高氏戴孝出征,其心中的憤懣更是可想而知。
到了這一年的三月受命進攻船上山,高氏再次不情不願地被拉上了幕府的戰車,而他率兵才走到丹波的篠村,就聽說前方的名越高家已被赤鬆則村擊敗。高氏本來就因在父喪和患病期間被幕府提勒到前線而憋了一肚子火,現在眼見進退無路,索性橫下一條心,於四月二十七日在八幡神宮前宣布起義,並向全國的源氏發出檄文,要求聯合倒幕。
五月七日,千種忠顯、赤鬆則村、足利高氏等人合兵一處,據稱將近10萬大軍,從三個方向對京都發起了猛攻。六波羅探題分兵6萬迎擊,結果全軍覆沒,北條仲時、時益等人挾裹著光嚴天皇及皇族向鐮倉方向逃跑,但在近江國內被追兵趕上,南探題北條時益在守山戰死,北探題北條仲時在番場自殺,可憐的光嚴天皇等人均被擒獲。正在圍攻千早城的幕府軍在得知六波羅探題陷落的消息後解圍退走,楠木正成的部隊也終於衝下了金剛山,全麵轉入反攻。
畿內風雲變幻,瞬間易主,關東地區也猛然躥起烈火——五月八日,足利高氏的同族新田義貞、脅屋義助兄弟在上野生品名神神社前舉兵。由於義貞奉高氏之子、4歲的千壽王(後來的足利義詮)為首領,甲斐、信濃、上野、下野、上總、常陸、武藏等地的源氏陸續引兵來合,浩浩蕩蕩向鐮倉挺進。
五月十日,幕府軍在大將金澤貞將、櫻田貞國的統帶下,於武藏的入間川迎擊新田義貞所部。全國形勢都對北條氏執權不利,幕府軍士氣渙散,稍一接兵就潰不成軍。十五日,在武藏的分倍河原,兩軍再次展開大戰,幕府軍也再度失敗,主力至此喪失殆盡。於是新田義貞將部隊分成三個集團:右翼大館氏明向極樂寺方向進發,左翼堀口貞滿向洲崎與巨福阪方向進發,義貞自己和兄弟脅屋義助為中央軍向化裝阪方向進發,合圍鐮倉。十八日早晨辰時,與北條氏的最後決戰終於打響了。
據說北條的武士們在最後關頭打得非常英勇——雖然這已經無補於大局了——其中洲崎方向的抵抗最為慘烈,堀口貞滿進行了65次艱苦的突擊戰,最後幕府執權北條守時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與全體士兵集體自殺,洲崎才被攻克。極樂寺方向的大館氏明甚至被敵將大佛貞直殺傷,右翼軍幾乎崩潰,新田義貞在得知消息後,親率主力向大佛貞直後退的片瀨、腰越方向殺去,將其擊敗。
眼看大勢已去,幕府前執權北條高時在四麵楚歌的絕望中燒毀了官邸,然後帶著北條一族870人在東勝寺集體自殺,許多深受北條氏恩典的武士也紛紛自殺殉主——高時這一年隻有31歲。
新田義貞的關東大軍在北條一族滅亡的當天也就是二十二日進入了鐮倉城。末代將軍守邦親王被廢,自源賴朝開幕以來曆經了142年風雨的鐮倉幕府至此落下劇終的幕布。
建武中興
元弘三年(公元1333年)五月二十二日,千種、赤鬆、足利等將領聯名奏請後醍醐天皇禦駕回歸京都主持政務。二十五日,後醍醐天皇在進京的途中,下詔宣布廢黜光嚴天皇。三十日,赤鬆則村父子率領一門郎黨500人在攝津的兵庫迎接了禦駕,六月二日,在攝津地區活動的楠木正成率其部下7千人於路拜接。後醍醐天皇將正成召到禦駕前,感慨萬分地說:“今日之成功,全賴卿家的忠誠敢戰呀!”
後醍醐天皇命令楠木黨列隊於禦輦之前,為大隊開道。不久,從鐮倉匆匆趕來的新田軍的使者向天皇報告了幕府滅亡、北條一族自殺的消息,君臣上下盡皆大喜。五日,京都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千種忠顯率500名帶刀武士分成兩列,徒步警戒街道,足利高氏、直義率領騎馬武士5千人為前驅,楠木正成、赤鬆則村、名和長年及百官穿戴甲胄環繞著禦輦,旗幡飛揚,緩緩步入皇宮。前來觀禮的百姓和各地勤王軍隊塞滿了沿途街道。
此刻的後醍醐天皇,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巔峰,眼看幕府滅亡,無論公卿、武士還是平民百姓都拜倒在自己腳下,他心中的得意可想而知。如果此公就此咽氣的話,大概會成為日本曆史上罕見的一代英主吧,隻可惜,他隨即展開的所謂“建武中興”,卻徹底毀滅了這一切。
建武是後醍醐天皇複位次年(公元1334年)所改的年號,但實際上各種改革措施從他本年進入京都後就開始了。他首先重開記錄所,並設“恩賞方”以頒布獎賞措施,發布“諸國平均安堵法”,隨即廢黜攝政關白之職,將行政權力徹底集中到自己手中。
剛從河內誌貴山回歸的大塔宮護良親王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輔助改革——當然,此時這一職務已經變成了榮譽頭銜。足利高氏因為臨陣倒戈,並煽動各國的源氏起義,被宣布為功勳第一,命他放棄北條高時所賜的“高”字,另賜予後醍醐天皇禦名中的“尊”字,更名足利尊氏,任為正三位參議,封地武藏、常陸、下總三國,為鎮守府將軍。新田義貞敘從四位上職,封地越後、上野、播磨三國。楠木正成敘從五位下職,封地攝津、河內二國。名和長年、千種忠顯以下諸人根據功勞大小賞賜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塔宮很有遠見的建議下,特任北畠顯家為陸奧守,命顯家與其父北畠親房一同輔佐皇子義良親王鎮守奧州,任足利直義為相模守,輔佐皇子成良親王鎮守關東——在未來的時間裏,這兩個人由於地位重要,都將成為曆史的關鍵。
應該說,這一分封格局還是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然而倒幕戰爭的迅速勝利,使積壓了數十上百年的各階層的矛盾並未因戰亂而被逐一掃清,隻是暫時緩解而已,必須通過緩慢、執著的變革才有可能徹底平複。那麽對於後醍醐天皇的改革又將作如何評價呢?恐怕隻有“天曉得”三個字才可以形容吧。
當時的日本社會,武士階層有最廣泛的經濟基礎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朝廷公卿本無卷土重來的社會基礎,後醍醐天皇之倒幕成功,本是利用了武士階層和廣大百姓對鐮倉幕府及北條氏統治的厭惡,那麽在天下大定以後,就該建立清明的政治,並且還武士階層與百姓們安定、富足的生活才對吧?然而後醍醐天皇初靠朱子學得以專政,後來也因朱子學而倒了大黴。
宋代的朱子學於鐮倉中期經留學僧傳入日本,這種學說鼓吹“三綱五常”、“大義名分”,宣揚掌握王權的“王者”擊敗有實力的“霸者”乃是正義之舉。後醍醐天皇極為推崇朱子學,曾特召禪僧玄惠入宮講解《新注》,北畠親房、日野資朝和日野俊基等人就都是玄惠的門徒。在朱子學的指導下,似乎隻有天皇才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公卿百官是其輔弼,而武士不過是公卿們豢養的看門狗而已——然而曆史真能倒退回幕政以前的平安時代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後醍醐天皇剛剛複位,就立刻收回皇族和公卿們失掉的土地,恢複他們對莊園的統治,對幫助他打倒幕府的武士們反倒處處設限,很少賞給實際利益。而原本被幕府和各地守護、地頭們壓榨得喘不過氣來的百姓們也並沒能從新政中得到好處,甚至後醍醐天皇為了充實國庫和擴建宮殿,稅收更為繁雜和沉重。
於是,所謂的“建武新政”很快就使得原本被壓製住的種種弊端,沒隔一年就全部暴露出來。失望至極的武士們紛紛聚攏在源氏名門足利尊氏身邊,慫恿尊氏掃除“惡政”,重新開創一個武士掌權的時代。
由於無論在官職上還是兵力上,朝廷中唯一可同尊氏匹敵的隻有新田義貞,所以要想創造出軍事上尾大不掉的先決條件,尊氏必須先將屯紮在關東、監視著鐮倉足利直義的義貞拔掉。他計劃的第一步是散布傳言“義貞乃是借著尊氏之子千壽王的威名才號令群豪攻破鐮倉的”,在朝廷中掀起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中興第二功勞者”的討論熱潮。後醍醐天皇早想拉攏尊氏,於是順手將“中興第二功勞者”的榮譽加到了千壽王頭上。各國源氏豪族眼見尊氏勢大,又有天皇偏袒,紛紛脫離義貞控製而倒向尊氏一方。義貞是個很情緒化的家夥,負氣之下索性帶著一族移住京都——從此,關東地區徹底變成了足利一門的天下。
“中先代之亂”和尊氏的反亂就由此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