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醫生 (3)
有一個小男孩今年8歲,由於家長照顧不周,孩子三天兩頭感冒。睡眠不好、挑食,而且還經常便秘,便中帶血,排便困難。於是,我用刮痧療法很快為他治好了。第一次先把督脈刮通,然後刮拭**經:大腸俞,小腸俞,次髎;任脈的關元;脾經的腹結,公孫;胃經的天樞,足三裏。因孩子經常感冒,加刮肺經,大腸經,第一次刮痧後孩子感覺很舒服。刮完3次後,大便2天1次,飲食基本正常;又刮了3次,大便正常1天1次,睡眠有規律,改掉了挑食的毛病。後來他父親反饋說從刮痧以來至今未感冒,現在這個孩子一直做著保健刮痧。
刮痧,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人體一定的部位反複刮動、摩擦患者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的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是中華祖先創造流傳至今的無藥診治、預防保健的有效方法,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能丟呀!
刮痧主要可以起到下麵三方麵的作用:
舒筋通絡:刮痧能夠舒筋通絡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緊張,在明顯減輕疼痛症狀的同時,也有利於病灶的恢複。
促進代謝,排出毒素:人體每天都在不停地進行著新陳代謝的活動,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要及時排泄出去。刮痧能夠及時地將體內代謝的“垃圾”刮拭到體表,沉積到皮下的毛孔,使體內的血流暢通,恢複自然的代射活力。
調整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十分強調機體陰陽關係的平衡。刮痧對人體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以改善和調整髒腑功能,使其恢複平衡。
刮痧可治許多病,舉凡中暑、感冒、扭傷、落枕、肥胖、食欲不振、濕疹、蕁麻疹、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常見病、急重病、疑難病的防治中,皆有一定或立竿見影的效果。另外堅持實施循經走穴刮痧,對增加兒童身高、提高視力、增強智能等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經臨床驗證,刮痧可治400多種病,凡針灸、指壓、拔罐、氣功可以解決的病症,用刮痧療法更是容易辦到。
人體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頸椎上下左右4處,頸部及背部的脊椎兩旁,沿著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也有沿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刮;在胸前刮痧,也可沿著肋骨向外刮成弧形;若病兒情況不佳,可刮臂彎內側和腿彎內側。
刮痧使用的工具很簡單,隻要是邊緣光滑的東西都可以,如調羹、梳子等。天然水牛角的刮痧板效果更好,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對人體肌膚無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學反應,而且水牛角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具有發散行氣、活血和潤養的作用。
刮痧前要在皮膚上塗一層潤滑劑,如香油、色拉油,或活血通絡酊、去痛靈、正紅花等藥油。目的是刮摩起來不至於傷害皮膚,還可起些輔助治療作用。
刮拭的重點部位是脊椎、頸項、胸腹部、肘窩、膕窩等處;重點經穴有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即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預防保健都要首選這四個經穴部位刮拭。不可片麵追求出痧,有的病容易出痧,但有的病卻不一定,不要因為沒有太多的出痧現象,就拚命地刮,當心加重病情。
刮痧要順一個方向刮,不要來回刮,力道要均勻,不要忽輕忽重。如有痧症,連刮兩臂彎十幾下,即出現暗紫色的條條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處可刮20下。如患有頭痛或喉痛,則取坐位;頭暈眼花或胸腹疼,則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處疼,則取俯臥位。
一般是按照前麵介紹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孩子立即感到輕鬆,可讓孩子休息幾分鍾,在前胸、後背肋間、頸椎上下,或兩肩腫崗上崗下,再每處刮動十餘下,再飲糖薑水或白開水,病人會異常舒暢。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給孩子刮痧完後,要防止孩子著涼。出痧後喝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鹽水,讓孩子休息15~20分鍾。出痧後30分鍾以內忌洗涼水澡。還有就是,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另外,對於過饑過飽、皮膚高度過敏,或患皮膚病、極度虛弱、消瘦的孩子禁刮。
當然,生病還是要看病吃藥,但花一點時間學會刮痧,它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比如發熱時需要做物理降溫,刮痧是最好的選擇。
答疑錄
伊水兒問:
怎樣使用刮痧療法治療頭痛?
張醫生答:
刮痧療法,是民間普遍使用、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使用時隻要用銅板或瓷質湯匙蘸熱茶油,在前額、頸後正中凹陷處、脊柱兩側,由上而下刮,刮至皮膚出現紫紅色為止即可,使用此法,治療因風寒或暑熱引起的頭痛,效果令人滿意。
不過,刮痧時應注意要取單一方向,不可來回亂刮。動作要柔和,用力要均勻,太快和太重、太短都是不適應的。同時,刮痧應在室內或避風的地方進行,以免吹風而受涼。
源泉問:
我的孩子10歲,最近感冒了,昨天在一家不太正規的中醫按摩室裏做了一次刮痧,感覺有些作用。不知道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有沒有危險,隔多長時間進行一次?
張醫生答:
刮痧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具有一定水平的中醫理論知識,比如說經絡、穴位。但其操作非常簡單,故你要是想自己操作,可先買有關書籍學習一下,這樣才能保證使用的準確性,刮痧板最好用牛角的,可避免損傷皮膚。第二次刮痧最好在上一次痧退之後。每次不用刮很長時間,根據孩子本身的出痧情況決定時間的長短。
飛越問:
孩子有消化不良,怎麽辦?
張醫生答:
中醫可以采取捏脊法,也可以口服山楂丸、肥兒丸,或鐵鋅鈣氨基酸口服液,平時讓然孩子多到戶外活動,增加運動量。定時定量吃正餐,減少零食的攝入。
雅婷問:
刮痧後出現紫紅現象正常嗎?
張醫生答:
出現紫紅的現象屬於正常的現象。
朔風問:
我家孩子濕氣比較重,鄰居讓我帶孩子去拔火罐,說拔火罐好。可是我不太明白,刮痧和拔火罐到底有什麽好處?它們各有哪些功效?濕氣重的多做幾次好嗎?隔多久做會比較好?
張醫生答:
拔火罐好,每天1次,連續5天,然後隔3天再做。中醫認為,刮痧主要是刺激經絡,促進血液循環;而拔火罐主要是排出體表的寒、濕等邪氣。
5.針刺放血:放掉一身煩躁
《靈樞·小針解篇》中提到“宛陳則除之”,意思就是說久病應以放血刺絡而除去。如頑固性頭痛、中風偏癱、癲癇、頑固性濕疹、哮喘、眼病等頑疾痹症多為刺血針法所治愈。
說起針刺放血,可能有些人一聽就感覺有點兒恐怖。其實,在中醫上,放血療法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和疑難雜症。對於兒童常見病像急性扁桃體炎、暑熱症、低熱、腹瀉、嘔吐、便秘等,都有很好的療效,既方便操作,又沒什麽副作用。
放血療法是以針刺某些穴位或體表小靜脈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療方法。一般指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淺表脈絡,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內蘊之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的功效。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宛陳則除之。”《小針解篇》解釋說:“宛陳則除之,血脈也。”說明通過針刺放血可以去滯,活氣血,通經絡。
曾經有一個小女孩,由於感冒引起的陣發性連聲咳嗽,晝輕夜重,不發熱,咳嗽的時候時必得吐出些痰才能止住。家長去附近的小門診就醫,醫生給孩子配了止咳藥,可是孩子喝了後卻不見什麽效果。於是,又去醫院看,醫院確診為百日咳,給打針吃藥一周仍無效果,遂來求診。
於是我用點刺的中醫療法給孩子治療,結果第二天孩子就痊愈了。那麽,這原因到底是什麽呢?
很簡單,治療百日咳主要以瀉熱、豁痰、解痙為主,所以,在取穴上要取少商、四縫、商陽、中衝、關衝、少澤、經渠、內關、尺澤均雙諸穴,經渠為肺之經穴,清金瀉火,宣肺豁痰;尺澤為肺之合穴,清泄肺氣,止咳平喘,能清痰涎;內關通於陽維,為心包之絡,能寬胸調氣,諸穴相配。痙咳乃愈。當然,根據孩子的體質,以上諸穴也可取一兩個就行。
針刺法古已有之,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禦醫用頭頂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
針刺的方法很多,我們一般用的都是點刺。點刺就是先在針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鬱血積聚。右手拇、食兩指持針柄,中指緊靠針身下端,留出1~2分針尖,對準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把針拔出來,然後再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滴(對重症患者有時可出血十數滴,血由黑紫變紅為止),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針刺曲澤、委中穴,在孔穴周圍上下推按之後,可先在孔穴近心端紮緊止血帶或布帶,這樣靜脈暴露的更明顯,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後,再將止血帶放鬆)。
家長在操作時宜輕、淺、快,出血不可過多,不可刺傷深部動脈。要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感染。對於氣血兩虧、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易止的患者(血小板減少或患有血液係統疾病),不宜使用。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壓迫止血。
針刺法對於兒童常見病有很好的效果,家長不妨一試。
急性扁桃體炎,在中醫上稱扁桃體炎為“乳蛾”,如已化膿,則稱之為“喉痼”。認為其病是外感風熱,火毒上攻咽喉所致。因此,取穴要取少商、商陽二穴,針刺後,用拇、食指擠壓,放出幾滴血液。每日1次,一般1~3次愈。點刺放血療法清熱解毒效果好,消腫止痛快。選用手太陽經井穴少商和手陽明經井穴商陽。肺與大腸相表裏,太陰肺與陽明大腸一裏一表互相絡屬。二穴配用,一清一解,熱毒清解,相得益彰。
兒童暑熱症可點刺十宣穴,擠出少許血液,用於棉球擦拭幹淨即可;低熱,可取孩子的少商、商陽、關衝3穴,用三棱針,常規皮膚消毒後,快速刺入,擠出2~3滴血。肺五行屬金、商陽、關衝為陽經井穴,陽井屬金,火已犯肺、針刺放血有瀉火育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