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鄉裏少年初長成 (2)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扣留了蔣介石。消息傳到溪口時,蔣介卿正在武山廟吃酒看戲,他本來患有高血壓,聞訊後驚駭過度,中風跌倒,不省人事,抬回家後一病不起。蔣介石返回南京時,他已病危,其女華秀打電報向蔣介石陳述病況,蔣複電說:“昨日接到華秀電,長兄有病,在家靜養,派人送參。”次日,果然送來人參10枝,可是蔣介卿已病入膏肓,無法挽救。12月27日,不治身亡。

蔣介卿死後,當時並沒有安葬,隻是草草作了處置。因蔣介石在西安事變時腰部受傷,需要休養,直到1937年4月22日,才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國民黨中央的一些顯要人物,如林森、馮玉祥、居正、何應欽、朱家驊、閻錫山等,還有杜月笙、金廷蓀、王曉籟等都趕來參加,蔣介石親自接待。祭奠靈堂設在蔣家祠堂,客人多住武嶺學校,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主祭。

蔣瑞蓮,是蔣介石的同母妹妹,生於1890年,死於1937年。1906年,蔣瑞蓮嫁與蕭王廟後竺村竺芝珊為妻。當時,蔣介石正在日本,接到母親的家書後,匆匆結束首次留學生涯,返國回鄉為其妹主持嫁事。竺芝姍原來是玉泰鹽鋪學徒,與瑞蓮青梅竹馬,結成夫妻。他雖然文化不高,但後來亦因蔣介石的關係而發跡,曾擔任過佛山籌餉委員、蘇州稅務局長、中國農民銀行常務董事、津浦鐵路車務總段長等重要職務。1949年,全國解放前外逃到台灣,1971年,病逝。

蔣瑞菊生於1892年,蔣瑞青生於1894年,均在幼年夭亡。蔣瑞青幼時聰明伶俐,深得蔣母王氏疼愛。王采玉在他死後給他找了一個王姓夭折的幼女合葬,作為冥配,以後並以蔣經國為嗣子。蔣介石也曾親自撰寫祭文,辭頗哀切。

3.嚴師慈母王采玉

蔣介石一生侍母甚孝,是盡人皆知的。蔣母王采玉是溪口鎮葛竹村人。生於1864年,她幼承父教,聰明伶俐,又精於女紅。但她年輕時卻命運不佳,其父王有則不事生產,致使家道中落。王采玉隻得以做針線活來貼補家中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1881年,王采玉初嫁於蹕駐鄉曹家田的竺某,但不久竺某便夭折了。後到葛竹附近的金竹庵帶發修行。

1886年7月,23歲的王采玉由其堂兄王賢東牽線,還俗再嫁,作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老板蔣肇聰的繼室,當了老板娘。

王采玉為人溫和樸實,通情達理,勤儉持家,將一個家庭弄得井井有條,對公公也甚為孝敬,對蔣瑞春和蔣介卿也很照顧,與店裏上下人等和親鄰之間相處也很融洽。

蔣肇聰有了這樣一個年輕的賢內助,再不用為家事分神,專心忙於經營。到了第二年秋天,王采玉已有身孕,接近臨產。

1887年10月31日午後,王采玉在玉泰鹽鋪的後屋樓上分娩,接生婆連忙恭喜東家又添了一位小老板。此時蔣斯千正坐在店堂聽候佳音,一聞添丁,十分高興,對兒子蔣肇聰說:

“小孩就取名‘瑞元’吧。”這就是後來溪口街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瑞元無賴”,世人皆知的蔣介石,又名周泰、誌清、中正。

蔣介石兩歲時,玉泰鹽鋪突遭火災,起因是鄰居家半夜失火,氣候幹燥,火勢猛烈延燒所致。蔣肇聰恰巧出外辦貨,王采玉從睡夢中驚醒,僅披衣抱子逃出,店中夥計都慌了手腳,隻搶出一些零星物件,幾間老屋化為一片瓦礫,貨物損失殆盡。一家人隻得住到下街祖遺的三間老宅裏去了,著手重建店堂,恢複營業,但眷屬從此不再搬來。

蔣介石4歲時,王采玉又生了女兒瑞蓮,以後每隔一年,再生女兒瑞菊、幼子瑞青。

王采玉和她公公都信佛,都迷信算命看相,對“必出貴子”之言,深信不疑,因而對蔣介石疼愛有加,寄以光宗耀祖之厚望。蔣介石小時多病,老人每次都親自診視醫治,對其不良習慣也放任自流,以致養成蔣介石頑皮倔強的性格,弄得家中不得安寧。

王采玉對小瑞元的天真活潑不加指責,隻是對他的過失行為施以約束與懲罰。蔣母通情達理,懂得既要培養孩子的天性,又要將其行為限製在規矩之內,不亂章法。所以,蔣介石小時候所受體罰、責罵如尋常便飯,不足為奇,但盡管約束已有,小瑞元淘氣、頑皮之事卻從未間斷。

王采玉是個孝女,嫁到蔣家後,不忘照顧娘家,資助兩個弟弟讀書成家。葛竹到溪口相距50餘華裏,她每年必去接母親來家,往往留住兩三個月以上,自己雖然家務繁重,但也常要攜子女到娘家小住。此時母女兩人可謂稱心如意。

但好景不長,不過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來。1894年,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發生時疫,蔣家塾師任介眉死後,蔣肇聰也染病過世,拋下了店務和妻子兒女。王采玉又喪丈夫,從此開始治家理店,撫兒育女的艱苦生涯。

蔣斯千原有二子,長子蔣肇海早死無子,產業由蔣肇聰承管,蔣斯千生前曾決定將長孫蔣介卿過繼在蔣肇海名下。蔣介卿自父親死後,為了店務家事,常與後母齟齬,頗不孝敬,甚至鬧著要分家產。王氏素來豁達,再次孀居,子女尚幼,心情紊亂,也不願與前夫之子爭執產業,於是決定分家。滿足蔣介卿要求,蔣介卿獨得玉泰鹽鋪全部資產房屋和蔣肇海名下田產。她自己和子女分得所住的3間祖遺老宅、30畝耕田和一片竹山。

分家本身對王氏就是一種打擊,她的親生兒子還沒有立業,分家後的4年內,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繼夭折。

一個年輕寡婦麵對接連不斷的家庭變故,可謂哭告無門,隻有把精神寄托在兒子和菩薩身上。她祈求菩薩保佑兒子無病無災,而育兒成器的決心則更加堅定,她繼續讓蔣介石在家塾讀完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按“命相”所示,指望這個淘氣異常的“貴子”早日成器。

為了養育這個頑劣之子,王采玉可謂費盡心血,1921年6月14日上午7時,王采玉卒於舊居,享年僅58歲。此時蔣介石在孫中山的粵軍中任職,適因處境不如意,在家養晦,母病臥床五旬,他朝夕親侍湯藥,可謂至孝。

王采玉在病中頻頻叮嚀,囑咐蔣介石三件事:一是為她擇地另葬,不願與蔣肇聰合葬。二是騰出自家的一些房屋,辦一所培育鄉裏子弟的學校。三是不要忘記了親戚朋友,尤其是在困難中接濟過自家的人,要報答幾家至親好友的恩情。蔣介石都一一答應了。

為了尋找“甲字穴”,蔣介石陪同兩位方士在雪竇山、徐鳧岩、相量崗、妙高台等地踏勘了半個月,最後選中離溪口北三裏的白岩山魚鱗嶴中段北麵的一塊小平地,據說這是“彌勒佛的肚臍眼”,是一塊寶地。選定墳穴後,為了防止壓壞龍穴,石器不宜過重,也不能多用石板和水泥。蔣介石每天至白岩山監工,興築母親墳塋,並邀集親族之賢者,幫助籌備喪事,於同年11月23日葬母完畢。

到了1923年5月,蔣介石又在離墓址約半裏許的山墩間,築新式洋房3間,稱為慈庵,12月完工。12月16日,蔣介石為紀念其母60冥壽,回到溪口,前往慈庵錄拜,並展墓,夜宿庵中。

1930年春,蔣介石為了增光門庭,將慈庵舊宅拆除,另在離墓稍遠山嶴平地上築造規模較大的墳莊。

遵照王采玉的遺願,蔣母死後第二年,蔣介石出資將原有的三所初級小學合並為鄉完全小學,並暫以自家舊居前屋做校舍,使鎮上適齡兒童得以全部入學。

蔣介石同宋美齡新婚之後,自1929年至1931年間,在家鄉大興土木.先後造了總占地麵積近百畝的溪口武嶺學校、妙高台別墅、中國旅行社、武嶺門城樓,並擴建了豐鎬房(素居)等,再加上1924年拆建的樂亭、慈庵,已經樓台館墅畢備,可謂“榮宗耀祖,改換門庭”了。

二、少年不識愁滋味

1.瑞元無賴

一個家族男孩的出身都是大事,足一個家族新希單的開始。自蔣介石出生以來,家人就對他寄予很多期單與祝福。所以蔣介石有了一個乳名,“瑞元”,意即好的開始的意思。

根據家族規定,他還應當有個族名,這個名字象征著在一個大家庭中的輩分和地位。輪到蔣介石,剛好以“周”寧為用,加上所有親人都想著健康和幸福,於是,周健便成了他的族名。

但因為蔣瑞元前有一同父異母兄長,名為周康,而按習慣稱法,“健”往往說在“康”之前,使人誤解;另外,在蔣兩歲那年,家裏店鋪不幸被火焚燒,造成一劫,為祈求平安康泰,家人就樂意冠之以“周泰”。

蔣介石出生後,沒少給家人添麻煩。1890年,蔣介石4歲。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圍桌而坐,回味一年的酸甜苦辣。蔣家也不例外,在正堂內,合家端坐,話蔣介石立於四明山前家常,道團圓,大人們互相恭維祝願,孩子們隻顧吃喝,吃飽喝足跑到了庭院中去玩耍。小瑞元沒有和小孩子們一起歡聲笑語。他一個人坐在背椅上,默不作聲。誰料,突然之間他將筷子插進嘴裏,大人們沒有在意,他卻將那根筷子送到喉嚨深處,眼看整根筷子都要沒了,這時小瑞元眼睛翻白,冷汗直冒,痛得暈厥過去。家人們嚇得不知所措,一陣慌亂之後才將筷子從瑞元的口中慢慢抽出,並將其抱到睡房內。

在瑞元5歲這年的中秋節,家人們都在院子裏抬頭賞月,可瑞元卻“獨自偷歡”。隻見他靜悄悄地來到一水缸旁邊,高度正好齊腰,然後俯身垂手。也許是看到水中月亮唾手可得,也許是要享受清涼之水給他帶來的舒暢。在享受了一段清涼之後,不知不覺爬到缸沿之上,兩腳懸空,突然,上身猛地下沉,頓時失去平衡,隻聽“撲通”一聲,瑞元一個筋鬥栽到水缸裏,家人們聞聲趕到,將其打撈上來,此時瑞元已是奄奄一息,不省人事了。過了許多時候,才醒轉過來。

在溪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族人都要到祠堂參拜祖宗,在溪口蔣家祠堂參拜祖宗之後,可以領取芝麻糖餅,對於無知的孩童來說,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清早,瑞元在父親的帶領下,來到蔣家祠堂,按習俗拜跪祖宗後,小孩子是有賞的,但必須得按次序領賞,可是小瑞元卻偏要搶先去領,在別的孩子一致反對之下,瑞元不得不稍作退讓,但他並不甘心,硬的不行,另有打算,他故意在泥灘裏滾翻一陣子,弄得滿身是泥,然後往人縫中硬擠,別人無奈隻得退讓,任他逞強。瑞元終於如願以償,但從此,人們都喊他“瑞元無賴”。

瑞元的秉性頑劣調皮,時常給家人帶來麻煩,同時,出於對瑞元前程的考慮,在家人的一致同意下,決定在家為他延師設塾,好有所束縛,這樣瑞元6歲便入私塾,接受沿襲幾千年的教育方式和正統的儒學思想的啟蒙。

啟蒙教師是個老秀才叫任介眉,啟蒙內容是《三字經》、《百家姓》。任介眉教書很是認真負責,隻不過要求太嚴格,適得其反,瑞元無視家師,常頑皮撒野,衝撞先生,先生終於氣不過,負笈而去了。

第二年,即1894年,蔣介石改入本地族人蔣謹藩所設私塾就讀,學習《大學》、《中庸》。1895年,又從任介眉讀《論語》、《孟子》。同年6月,任先生染疾去世,又從蔣謹潘學習,時間為4年,即從1895年到1898年底止,共讀完《禮記》、《千家詩》、《孝經》、《春秋》、《左傳》、《詩經》等課程,間習古文辭、學作八股文。

整個童年時期,蔣瑞元所接受的都是典型的封建傳統教育,這對蔣石傳統觀念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所謂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孝、敬悌等道德觀念在蔣以後的人生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

讀書生活雖然對年幼的蔣介石有所約束,但絕不可能泯滅小孩的天性,他依然有任何孩子都具有的頑皮、天真和機靈。

有一次,瑞元犯了塾規,塾師舉起戒尺,要打他的手心,還未曾打著,他便自動倒地,邊滾邊哭,說“打傷了,要你賠!”弄得塾師左右為難,束手無策,不了了之。

他還常常製造惡作劇,捉弄同學。一天晚上,他裝扮成可怕的吊死鬼:高高的個子,身穿丈二白練,頭戴山尖紙帽,一條長長的血紅的舌頭,從兩邊嘴唇中垂了下來。他藏在大柳樹下,把同塾的一個小同學嚇得昏死過去。

為此,瑞元受到了塾師和母親的責罰和打罵,但對頑劣的瑞元而言,這些懲罰根本不起作用,隻是在母親和老師跟前,表示了懊悔不已和作了下不為例的保證。轉眼間,所說的話早已忘到了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