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

五是“指導之以主義及政治觀念”,即以三民主義及其觀念作為軍隊的指導思想。為貫徹這一治軍思想,蔣介石效法蘇俄紅軍在軍校和軍隊中普遍設置政治部和建立黨代表製度。蔣介石講:政治部的任務是負責“主義上的訓育和智育”;黨代表實施政治訓練,“使一般官長莫不了解黨之主義,革命環境,恪守黨紀軍紀,以期凝結團體精神,提高戰鬥能力。”為提高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蔣介石曾表示堅決實施黨代表製度,他說:“中隊黨代表製度是第一次施行,本校長對此製度誌在必行,常以為寧可無軍隊,不可無黨代表。”正因為如此,在黃埔訓練時期,蔣介石呈請任命了一批員、國民黨左派擔任各級政治部主任和各級黨代表。各級政治部與黨代表的政治工作,有力地保證了這一時期軍事鬥爭的勝利。

從上可以看出,黃埔訓練時期的蔣介石,其治軍思想是係統而又豐富的,其治軍活動是勤奮的,這為他個人政治、軍事上的“發跡”打下了基礎。蔣介石這一時期的治軍思想,在不久的北伐戰爭中進一步得到實施,但到了1927年4月12日政變後,蔣介石逐漸拋棄先進、科學的治軍原則,摻入了法西斯式的治軍思想,把國民黨軍隊培植成維護其獨裁統治的工具。

黃埔軍校初創階段,蔣介石的政治思想表現比較中立。

一是在聯俄方麵。蔣介石在軍校創辦後相當一段時期,是能夠以較友好的態度同蘇俄顧問相處的。他多次請鮑羅廷到軍校演講,公開宣揚孫中山對他的手諭:“鮑羅廷的主張就是我的主張,凡政治的事,總要聽他的主張,你聽他的主張,要像聽我的主張一樣。”孫中山逝世後,蔣公開宣稱“總理死了,還有鮑顧問領導我們,總理精神不死!”在軍校,他對蘇俄顧問的建議,“幾乎無條件地采納”,“不加反對地讚同”。特別是對首席軍事顧問布留赫爾(即加倫),更是處處表示信任和尊重。兩次東征中一些主要戰役、戰鬥的作戰計劃,蔣介石都同加倫等顧問商議過。加倫等指出他的命令有錯、指揮失誤,他也能加以糾正。蔣介石還針對右派分子所謂國民黨受鮑羅廷“指揮”的論調,進行過駁斥。這些表明蔣介石當時對聯俄政策的公開姿態是很高的。

二是在對待人的態度方麵。蔣介石對選送到軍校工作、學習的大批黨、團員,總的來說能夠予以合作,有的還委以重任,提到重要的崗位上;對人的負責精神和工作成績,也往往給予好評。軍校政治部的工作,成為軍校工作最出色的一個部門。蔣介石對政治部總的說是支持的,能夠放手讓他們開展工作。蔣介石很重視黨代表製度,說黨代表製度是“救濟中校的唯一製度”。此外,蔣介石還允許人主持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別區黨部的工作。蔣介石不僅任用了人,而且還同某些人保持了較為親密的關係。他把蔣先雲、李之龍等已經公開身份的員看做“最得意的學生”和“我的好學生”。他對人的誠懇作風和工作成績也給予過好評。

三是在對工農運動方麵。蔣介石當時對工農運動,特別是工農群眾大力支援東征、南征曾予以較高的評價,並在某些方麵給予過一些支持。蔣介石允許由彭湃主持的農講所的第一期學生“來黃埔受軍事教育三個星期”,以後各屆也由軍校負責訓練。1924年冬,廣寧農民被民團地主圍攻殘殺,“廖黨代表與蔣校長派學生十二名,各給駁殼槍一支,星夜馳往救援”。兩次東征中,政治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各地開展群眾運動,並撥出槍械武裝農會、農軍,這都得到蔣的應允。

四是蔣介石對右派分子的活動,也作過一些壓製。黃埔軍校的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經常製造事端,攻擊人,破壞國共合作。1925年12月底,“孫文主義學會”分子企圖在廣州舉行示威遊行,蔣介石在汕頭得知消息後,“連夜嚴電阻止”。蔣介石還斥張繼、謝持、戴季陶等為“反革命”,說他們是“總理的不肖之徒”。

當然,蔣介石在這一時期並不是真心實意實行三大政策的,他為了軍校的訓練和取得蘇俄的軍援,給蘇俄顧問以禮待,但他內心對蘇俄是有戒心和不信任的。他既要利用及其領導的工農運動以擴充自己的實力,但又害怕和工農的力量過份壯大得,因而采取了提防和限製的措施。他對軍校師生支援工農運動是有顧忌的,對“孫文主義學會”上實際上還是偏袒的。蔣介石這一時期同的合作是有限度和不真誠的。

蔣介石在出任初期的積極表現,不僅實現了取得蘇聯、以及其他派別勢力的信任的願望,同時正是這種一心進取,滿腔熱血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加深了蔣介石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印象,贏得了很多學生發自內心的感激和敬仰,最終在學生中間也引起了良好的反應。再加上蔣介石自己刻意的、主動的接近和籠絡,很快,黃埔軍校就成了蔣介石的個人財產,“家”天下了。

3.培養了大批政治軍事人才

黃埔軍校先後經曆了廣州、南京、成都及台灣鳳山等幾個發展階段。

從1924:年5月第一期起到1950年3月最後一期學生在西昌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所消滅,總共有23期學生。

廣州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24年6月——1926年1月為軍校初創階段。軍校開辦了3期,還增設了“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軍校第一期僅有步科4個隊470人,後來從軍政部陸軍講武團等單位找來一批學生,編為6個隊。軍校原定修業期一年,後因革命戰爭急需人才,縮短為半年修業期,日夜加緊訓練。從1924年8月1日第二期學生450人開學開始,軍校由單一步科增為步兵、工兵、炮兵、憲兵、輜重5科。同年10月、12月,先後創建了教導第一、第二團,直屬校本部為校軍。初創階段僅一年半時間,共開辦了3期。在國共兩黨親密合作共同努力下,軍校辦成了初具規模的軍事幹部學校,為國民革命軍培養輸送了近三千名畢業生,有力地支持了革命軍的建設和兩次東征。1925年12月18日,在潮州城李家祠增設了“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學生與入伍生共有728多人,各編為3個隊。第一期學生於1926年6月1日畢業,同年12月第二期學生畢業後,潮州分校即行結束。

第二階段:1926年2月——1927年4月為軍校健全與發展的鼎盛階段。192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統一培養革命急需的軍政人才,議決改組黃埔軍校,把各軍自辦的軍校歸並入黃埔軍校。3月1日,黃埔軍校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校長仍為蔣介石,黨代表為汪精衛。學校除原來的政治、教授、訓練三大部外,其他部門改部為處,另外增了副校長李濟深,以及入伍生部、經理部、軍械處、編譯處、兵器研究處和高級班共5部6處1班。除前已增設的潮州分校外,1926年春至1927年2月,又增設了南寧、長沙、武漢3所分校。在這一階段,學科方麵從軍校第四期開始,新增政治、交通、航空、無線電和騎兵5科。學生分為學生隊、高級班、入伍生、學生軍和軍士教導隊5種,總人數僅校本部就激增到兩萬多人,成為組織嚴密的龐大的軍事教育機關。除各省的革命青年外,前來投考軍校的還有愛國華僑和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進步分子。因此,改組後的黃埔軍校,被人們譽稱為“東方的紅軍”、“國民革命的中心”。

南京時期。1928年3月6日,原在廣州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大部分遷到南京,重新成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學校實行校務委員會製,由蔣介石、胡漢民、吳稚暉、戴季陶、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李宗仁、李濟深等組成,何應欽為常務委員。其中出任教育長的將領中,何應欽任過一年餘,自蔣桂戰爭起到1937年初,一直由張治中出任,後由陳繼承接替。1933年起,學校恢複校長製,由蔣介石自兼校長,實際事務由教育長兼任。軍校招生從第7期至12期。學校自第8期起,增設高等教育班、軍官補習班、軍官訓練班,並受航空委員會、海軍部、軍政部的委托,代訓空軍、海軍、軍需、軍醫、工兵、測繪等學生,其中空軍學生後單獨成立空軍營。在這一時期,南京政府為實現軍事教育正規化,成立了一批軍校,但卻不如陸軍軍官學校。

成都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從南京遷往大後方,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遷往成都。校本部在位於北較場的原成都分校辦公,學生分住西較場、南較場、皇城遺址、西草堂、青羊宮等地,一度取消總隊製,按駐地分為4個督練區。恢複原高等教育班,增設軍官教育隊、戰術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擊訓練班、技術訓練班、特務長訓練班等。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時,又代訓青年遠征軍教導團兩期。學校領導機構擴大,增加校務委員唐生智、程潛、白崇禧、鄧錫侯、龍雲、餘漢謀、陳誠、張治中等人,到1943年萬耀煌出任教育長。

1946年初,學校最後定名為陸軍軍官學校。4月,學校由本校一期生關麟征出任教育長,第二年底蔣介石免兼校長,關升任校長,由黃埔畢業生任母校校長,僅曆20年,可見黃埔係升遷之快。1949年3月,關麟征升任陸軍總司令,同為黃埔一期生的張耀明繼任校長,不過他隻是個“送終校長”,任期不到1年,陸軍軍官學校即從大陸上消失。國民黨在大陸失敗時,陸軍軍官學校的最後一期學生——第23期的三千多名學生隨胡宗南去西昌一帶固守,除投誠、被俘外,全部被殲,至此,軍校覆滅。

黃埔軍校培養了中隊中的一個係統,即黃埔係,他是國民黨內以黃埔軍人為主體的一個派係,蔣介石是黃埔係的領袖,黃埔係是蔣介石最大的政治資本,蔣介石靠黃埔係起家、輝煌,黃埔係成員靠蔣介石晉升、發達。

黃埔係可分為兩部分,黃埔教官和黃埔學生,在蔣介石掌權之前和初期主要依靠黃埔教官,訓練學生,當做後盾。之後,蔣越來越重視和扶植黃埔學生。黃埔係有所謂“八大金剛”,而其中代表人物有3個,這就是黃埔教官中資望最高的是何應欽,後來居上受到破格提升的陳誠,黃埔學生中位高權重的胡宗南。

黃埔係在國民黨軍政界可謂將星閃爍,冠蓋雲集。從軍銜上看,一級上將何應欽和陳誠,二級上將劉峙、顧祝同和蔣鼎文,中將加陸軍上將銜張治中、錢大鈞、湯恩伯、胡宗南。黃埔教官中,所任的要職有侍從室主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徐州“剿總”空軍總司令、國防會議秘書長、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參謀總長、軍政部長、行政院院長、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台灣當局“副總統”、“行政院”院長。黃埔學生中,擔任兵團司令以上將領的有百餘人。

更有一些有誌青年來到軍校後,接受了的觀點和主張,在國共兩黨分裂後,走上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在人民革命武裝力量中,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豐功偉績。新中國成立後,軍隊內的黃埔軍校前6期師生,有3人先後出任新中國的國防部長、有3人先後出任總參謀長、有5人被授予元帥軍銜,有3人被授予大將軍銜。其他方麵的傑出人才也很多。

無論最終的去向如何,在黃埔建校初期,這些黃埔之子都是黃埔學校現代教育的受益者,黃埔初期事業和所獲榮譽都是他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

二、平定商團叛亂和第一次東征

1.黃埔校軍出發平叛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後,廣東革命政府實施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工農運動有所發展,國民革命即將到來。但,廣東革命政府卻遭到了商團的嚴重挑戰。

廣州商團成立於辛亥革命前夕,是商人的武裝自衛組織,其宗旨是“防禦內匪,保全生命財產,維持公安”,其首領是陳廉伯和陳恭受,他們與地方勢力和帝國主義關係密切,麵對日益高漲的國民革命,他們竭盡破壞之能事。

1924年8月初,孫中山獲悉廣州商團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協同陳恭受等人向香港德商購得大批軍械——長槍九千餘支,由一丹麥貨輪秘密運往廣州,立即指示廖仲愷、蔣介石進行查處。

1924年8月9日夜晚,蔣介石在接到孫中山飭其偵緝廣州商團偷運槍械的命令後,即派遣永豐、江固兩艦出巡盤查。翌日清晨,在白鵝潭附近,一艘懸掛挪威國旗的丹麥商船哈佛號鬼鬼祟祟地駛來。蔣介石立即下令江固艦截獲哈佛號,扣下船上所運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