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

第一、軍閥割據十五年(並)

民國元年的民國有民國必須具備的條件嗎?當然沒有。在上了軌道的國家,政黨的爭權絕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內戰。軍隊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軍隊總服從政府,不問主政者屬於那一黨派。卻是民國初年,在我們這裏,軍權就是政權。辛亥的秋天,滿清請袁世凱出來主持大政。正因為當時全國最精的北洋軍隊是忠於袁世凱的。中山先生在民國元年所以把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也與這個緣故有關。我們以先說過,在太平天國以前,我國並沒有私有的軍隊,有之從湘軍起。湘軍的組織和精神傳給了淮軍,淮軍又傳給了北洋軍,以致流毒於民國。不過湘軍和淮軍都隨著他們的領袖盡忠於清朝,所以沒有引起內亂。到了民國,沒有皇帝了,北洋軍就轉而盡忠於袁世凱。

為什麽民國初年的軍隊不盡忠於民國,不擁護民國的憲法呢,我們老百姓的國民程度是很低的,他們當兵原來不是要保衛國家,是要解決個人生計問題的。如不加以訓練,他們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於國家和忠於主義;隻知道小忠,忠於給他們衣食的官長,和忠於他們同鄉或同族的領袖。野心家知道我國人民鄉族觀念之深,從而利用之,以達到他們的割據企圖。

工商界及學界的人何以不起來反對軍閥呢?他們在政權下作了幾千年的順民,不知道什麽是民權,忽然要他們起來作國家的主人翁,好像一個不會遊水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濤之中去遊泳,勢非淹死不可。知識階級的人好像應該能作新國民的模範,其實也不盡然。第一,他們的知識都偏於文字方麵,古書愈讀的多,思想就愈腐舊,愈糊塗。留學生分散到各國各校各學派,回國以後,他們把萬國的學說都帶回來了,五花八門,彼此爭辯,於是軍閥的割據之上又加了思想的分裂。第二,中國的讀書人素以作官為惟一的出路。民國以來,他們中間有不少的人唯恐天下不亂,因為小朝廷愈多,他們作官的機會就愈多。所以知識階級不但不能製止軍閥,有的時候反助紂為虐。

那末,我們在民國初年絕對沒有方法引國家上軌道嗎?有的,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和三民主義。中山先生早已知道滿清不是中國複興惟一的障礙。其他如國民程度之低劣,國民經濟之困難,軍隊之缺乏主義認識,這些他都顧慮到了。所以,他把建國的程序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但是時人不信他,因為他們不了解他的思想。他們以為滿清是我們惟一的障礙,滿清掃除了,中國就可以從幾千年的一躍而達到憲政。這樣,他們正替軍閥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是古人所謂“欲速則不達”。在民國初年,不但一般人不了解中山先生的思想,即同盟會的會員了解的也很少。中山先生並沒有健全的革命黨作他的後盾。至於革命更談不到。當時軍隊的政治認識僅限於排滿一點,此外都是些封建思想和習慣,隻能夠作反動者的工具。中山先生既然沒有健全的革命黨和健全的革命軍幫他推動他的救國救民族的方案,他就毅然決然讓位與袁世凱,一方麵希望袁世凱能不為大惡,同時他自己以在野的資格努力造黨和建設。

假使我民族不是遇著帝國主義壓迫的空前大難關,以一個曹操、司馬懿之流的袁世凱當國主,樹立一個新朝代,那我們也可馬虎下去了。但是我們在二十世紀所需要的,是一個認識新時代而又能領導我們向近代化那條路走的偉大領袖。袁世凱絕不是個這樣的人,他不過是我國舊環境產生的一個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內,他借了一批大外債,用暗殺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敵宋教仁,擴充了北洋軍隊的勢力,與日本簽訂了民國四年的條約,最後聽了一群小人的話,幻想稱帝。等到他於民國五年(1916年)6月6日死的時候,他沒有做一件於國有益、於已有光的事情。

民國成立以後,內爭之禍,也可謂很利害了。然而這還是有關大局的,其比較的限於一隅的,還不在內。現在且揀幾件重要的說說:民國以來,最安穩的,要算山西。他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以前,簡直沒有參加過戰爭。閻錫山提倡用民政治,定出六政、三事,以為施政的第一步。教育、實業,都定有逐年進行的計劃。又竭力提倡村自治。在當時,亦頗有相當的成績。惜乎到後來,牽入戰爭漩渦,以前些微的成績,也就不可得見了。次之,倒還是新疆。從民國十七年(1928年)楊增新被殺以前,大體也還算安穩。此外就很難說了。

其中分裂最甚,而爭戰最烈的,要算四川。四川從袁氏帝製失敗後,北政府所任命的將軍解職。當時政府曾命蔡鍔入川。但不久,蔡鍔就病故了。代理的人,為川軍所逐。其後滇軍又打入四川,後來又被川軍逐回。於是四川本省,分為一、二、三軍,各有防地。北政府的勢力,常常從漢中和宜昌一帶——所謂長江上遊侵入。而滇、黔兩省,亦時和四川發生關係。各省軍人,派別不一,離合無常。其失敗的,往往要借助於人,而有野心的人,亦落得利用他,收為己助,或者借以擾亂敵方,所以其紛擾迄不能絕。西南如滇、黔,西北如甘肅,雖然因地位偏僻,對大局的關係較少,然而其內部,也都不能沒有問題。

因為一切紛爭,都起於軍隊太多和軍人擁兵自重、爭奪權利之故,於是有廢督裁兵的呼聲,並有聯省自治的議論。聯省自治之說,其由來也頗早。原來行省的區劃,還沿自元朝。明、清兩代的省區,雖然逐漸縮小,然而其區域,還是很大,猶足以當聯邦國的一邦而有餘。而自清末以來,已漸成外重之局。辛亥革命,亦是由各省響應的。民國成立以來,中央事權,迄未能真正統一。而以中國疆域的廣大、交通的不便、政務的叢脞,一個中央政府,指揮統馭,也頗覺得為難。於是有創聯省自治之議,希望各省各自整理其內部的。當民國八、九年間,也頗成為一部分有力的輿論。於是有起而實行的,省各自製憲法。其中以浙江省成立為最早,於十年(1921年)9月9日公布。湖南省製憲最早,而公布較遲,事在十一年(1922年)1月1日。既已公布省憲,自然用不著什麽督軍。於是浙江於布憲之日,即同時宣布廢督。即未製省憲的省分,也有宣布廢督的,如雲南省是。然而名為廢督,而軍隊仍未能裁,即督軍之實,亦仍舊存在,不過換一個總司令或督辦善後軍務等等的名目罷了。所以還是無濟於事。

又有想以會議之法解決國是的。當華府會議將開時,外人曾警告我速謀統一。於是有人想利用這個機會,促起國人的覺悟。主張華會開會之前,先在廬山開一個國是會議,其辦法:分為國民會議和會議。國民會議,以製定國憲解決時局。會議,則議決兵額、兵製及裁兵問題。其所議決之件,再交國民會議通過。當時有力的軍人,都曾發電讚成,然而後來竟就暗葬了。而上海一方麵,又有國民所發起的國是會議。其議發動於商教聯合會。於十一年(1922年)3月15日,在上海開會。議決其組織:為一、各省省議會。二、各省、區教育會。三、各省總商會。四、各省、區農會。五、各省、區總工會。六、各律師公會。七、各銀行公會。八、各報界公會。其中二、、三、、五、三項,都包含華僑團體。各推出代表三人。定名為中華民國八團體國是會議,於5月29日開會。旋組織國憲起草委員會。製成《國憲草案》,分送各方麵。然後來亦未有何等影響。

此等解決時局之法,都是國民黨第一次宣言所明指為無用的。我們且進而看國民黨改組和國民政府成立以後的事實。

第二、國民政府的成立

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孫中山先生在海外組織中華革命黨,這話在前文已經說過了。袁世凱死後,中華革命黨的本部移於上海。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稱中國國民黨。此時在國內還未明白組黨。到十二年(1923年)1月,才發表宣言,宣布黨綱和總章,這一年11月,中山先生鑒於蘇俄革命的成功,由於組織嚴密,決意將國民黨改組。於是月11日,發表改組宣言。十三年(1924年)1月20日,開全國代表大會。議決將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發表宣言,表明主義政綱和對內對外的政策。六月,又在黃埔設陸軍軍官學校。又就原有的軍隊中,設立黨代表,宣傳主義。於是南方的組織,驟見精嚴,旌旗變色了。

當十二年(1923年)6月間,北京軍警包圍總統府索餉,旋又全體罷崗。黎總統移居私宅辦公,又被便衣隊包圍,並有人在自稱開國民大會,主張驅黎的。13日,黎總統赴津,總統印信,由其妾危氏攜帶,住居法國醫院。至天津,被邀於火車站。迫令打電話給危氏,將印信送國務院,然後放行。黎總統通電:“離京係為自由行使職權起見,並非辭職。”並通告外國公使。北京一方麵,則宣告總統辭職,由國務院攝行。議員亦分為兩派:一部分赴上海開會,一部分留京,都不足法定人數。照《大總統選舉法》,國務院攝職,隻能以三個月為限,9月12日,北京的國會,人數依然不足。到10月10日,就連國會也要任滿了。於是由眾議院提出延長任期案,通過。10月5,選舉曹錕為大總統。8日,通過《憲法》。10日,曹錕就職。是日,《憲法》由眾議院公布。曹錕既就職,以吳佩孚為直魯豫巡閱使,蕭耀南為兩湖巡閱使,齊燮元為蘇皖贛巡閱使。13日,浙江和北京政府斷絕公文往來。雲南和東三省旋都通電討曹。

十三年(1924年)9月初旬,江蘇和浙江開戰。江蘇方麵,號稱蘇、皖、贛、閩四省聯合,而浙江方麵,則聯合淞滬鎮守使,組成浙滬聯軍。主力軍相持於昆山。別將則在蘇州、嘉興間,宜興、長興間作戰。至九月中旬,而奉直戰事亦作。奉軍於9月22日陷朝陽。進攻山海關,陷九門口。吳佩孚親臨前敵指揮。自10月6日,大戰開始。江、浙方麵,孫傳芳自福建入浙。9月18日,陷杭州。盧永祥宣言:將浙江交還浙江人。把軍隊都撤至淞滬之間。10月9日,鬆江陷落。13日,盧永祥下野。22日,馮玉祥自古北口回兵北京。和胡景翼、孫嶽宣言組織國民軍。馮為第一軍,胡為第二軍,孫為第三軍。11月2日,曹錕辭職。於是山東宣告中立。山西兵扼守正太路和京漢路的交點。國民一軍占楊村,三軍入保定。奉軍陷灤州、山海關、秦皇島,抵塘沽。吳佩孚自海道南下,經南京、漢口回河南。馮玉祥、張作霖會於天津,推段祺瑞為臨時執政。段於11月24日入京。

當直奉大戰時,南方亦出兵北伐,分攻湖南、江西。北方政局既變,段祺瑞請孫中山北上。中山於12月31日至北京。時孫中山主張開國民會議,以解決時局。段祺瑞就職後,亦宣言於一個月內,召集善後會議,以解決時局糾紛,三個月內,召集國民代表會議,以解決根本問題。並聲言:“會議成功之日,即為祺瑞卸職之時。”孫中山以其所謂兩會議者,人民團體,無一得與,命國民黨員,勿得參與。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卒於北京。段祺瑞所召集的善後會議,於3月1日開會,僅議決軍事、財政兩善後委員會的條例而止。後來兩委員會於10月5日開會。因時局紛亂,也就無從議起了。

段祺瑞就職後,裁巡閱使、督軍。管理一省軍務的,都改稱督辦軍務善後事宜。以張作霖為東北邊防督辦。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胡景翼督辦河南軍務善後事宜,孫嶽為省長。免齊燮元,以盧永祥為蘇皖贛宣撫使。齊走上海,組織蘇浙聯軍。盧永祥以奉軍張宗昌的兵南下,齊走日本。浙奉軍在上海定約,浙軍退鬆江。奉軍退昆山以西,上海則彼此均不駐兵。時在十四年(1925年)2月間。其時胡景翼的兵,自河北下河南。而鎮嵩軍的憨玉琨,已先據洛陽,東下鄭縣和開封。時政府又以孫嶽為豫陝甘剿匪總司令。即以憨為副司令,命其退出。憨軍退至洛陽以西。2月下旬,胡憨的兵衝突。3月8日,胡軍人洛陽。鎮篙軍援憨,不克,退人山西邊境。4月10日,胡景翼卒。乃以嶽維峻督豫。於是國民二軍的李雲龍師入西安。馮玉祥亦讓出南苑防地。至八月杪,遂以玉祥督甘,孫嶽督陝。李雲龍為幫辦。直隸當段祺瑞就職後,即以盧永祥為督辦。永祥南下後,改李景林。四月間,以張宗昌督山東。至是,又以楊宇霆督江蘇,薑登選督安徽。時奉軍張學良、郭鬆齡駐兵於京、津、山海關之間。自五卅案起後,奉軍並駐紮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