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

第一、明初的政局

明朝雖然驅逐胡元,把中國恢複過來,然而論其一代的政治,清明的時候,卻是很少的。這個推原其始,亦可說是由於太祖詒謀之不臧。

太祖初定天下,即下詔禁止胡服胡語,把腥羶之俗掃除。所定製度,亦頗詳備。邊防的規模,亦是很遠的。然而的氣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又太重。隻要看其廢除宰相,加重禦史之權,及其所定的兵製,就可知道了。而其詒害尤巨的,則為封建之製。

太祖定都金陵,稱為應天府,以開封為北京。又擇名城大都,分封諸子,共計二十五人。雖定製不許幹預政治,然而體製崇隆,又各設有衛兵,在地方政治上,總覺得不便。而燕王棣在北平,晉王棡在太原,均得節製諸將,威權尤重。太祖太子早死,立建文帝為太孫。太祖崩,建文帝立。用齊泰、黃子澄之謀,以法繩諸王。燕王就舉兵反。太祖時,功臣宿將,殺戮殆盡。這時候,更無能夠抵禦的人。燕兵遂陷京城,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即位,是為成祖。改北平為北京,於1421年遷都。

成祖是個暴虐的人,當其破南京時,於建文諸臣,殺戮甚慘。後來想遷都北京,營建宮室,又極擾累。在位時,北征韃靼、瓦剌,南平安南,又遣鄭和下南洋,武功亦似乎很盛的。然而太祖時所定北邊的防線,到成祖時,規模反縮小了。原來明初北邊的第一道防線,是開平衛。這就是元朝的上都。據此,則可以俯臨漠南,宣、大都晏然無事了。後來元朝的大寧路來降,又設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其地直抵今吉林境,都隸北平行都司,使寧王權居大寧以節製之。明朝這時候,東北方的防線,實在超越遼河,而達到現在的鬆花江流域。所以對於女真人,威力所至,亦極遠。1409年所設的奴兒幹都司,遠至黑龍江口,庫頁島亦來臣服。成祖起兵,怕寧王議其後,誘而執之,而徙北平行都司於保定。把三衛地方,給了兀良哈。開平衛的形勢就孤了。1424年,成祖崩,仁宗立。在位僅一年。宣宗繼立。就徙開平衛於獨石。於是宣、大的形勢赤露,而兀良哈為瓦剌所脅服,其勢愈張。遂有土木之變。

明太祖定製,內侍本不許讀書。成祖起兵,頗得閹人內應之力。即位後,就選官入內教習。又設京營提督,使之監軍。又命隨諸將出鎮。並有奉使外國的。當太祖時,以錦衣衛治詔獄,本已軼出正式司法機關之外。成祖又立東廠。以司偵緝,亦命宦官主其事。於是自平民以至官吏,無不在宦官伺察之中。終明之世,毒害所及,真乃不知凡幾。宣宗崩後,英宗即位。年幼,寵信司禮太監王振。此時瓦剌強盛,王振不度德、不量力,輕與挑釁。瓦剌酋長也先入寇,王振又勸帝親征。至大同,知不敵,急班師。又因振家在蔚州,想邀英宗臨幸,定計走紫荊關,後來又變計走居庸關。回旋之間,遂為敵兵追及於土木堡。英宗北狩。振死於亂軍之中。警報達京師,議論蜂起。侍講徐有貞等主張遷都。侍郎於謙則主張堅守。到底於謙一派戰勝了。於是以太後之命,奉英宗的兄弟郕王監國。旋即位,是為景帝。尊英宗為太上皇。也先挾太上皇,自紫荊關入攻京城。於謙督總兵石亨等力戰,總算把他擊退。謙乃整頓邊備,以重兵守大同、宣府。也先屢入寇,總不得誌,乃奉太上皇還。

這是明人一天之喜。君主被擄,仍能安穩歸來,和西晉、北宋,可謂大不相同了,然而政變即因此而起。徐有貞因於謙有功,自覺慚愧。石亨亦因恃功驕恣,為謙所裁抑,內懷怨望。乃和太監曹吉祥等結托,乘景帝臥病,以兵闖入宮中,迎接太上皇複位。是為“奪門”之變。於謙被殺。有貞旋為石亨所排擠,貶死。亨又以謀反伏誅。英宗複辟之後,亦無善政。死後,憲宗立。寵任太監汪直。於東廠之外,別立西廠,使直主其事。憲宗崩,孝宗立。任用劉健、謝遷、李東陽等,政治總算清明。憲宗之後,武宗繼之。則其荒淫,又較前此諸君為甚。初寵東宮舊豎劉瑾,日事遊戲。別立內廠,使瑾主其事,並東西廠亦在監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書於路旁,數瑾罪惡。瑾便矯詔,詔百官三百餘人,跪在午門外,加以詰責。至於半日之久,然後把他送入獄中。

其專橫如此,朝臣自然無從舉發他的罪惡了。後來安化王寘,反於寧夏。都禦史楊一清,前往征討,把他打平。凱旋之日,楊一清勸監軍太監張永,舉發劉瑾罪惡。武宗才算省悟,把他除掉。又有個大同遊擊江彬,交結內監家奴,以蹴鞠侍帝。導帝出遊宣、大、延、綏等處。於是人心惶惶。寧王宸濠,又因此反於南昌。幸得南贛巡撫王守仁,起兵躡其後,總算一戰而平。武宗卻又借親征為名,出遊江南而還。此時畿南、山東,盜賊橫行,連年不得平定。其不至於土崩瓦解,隻算僥幸罷了。1521年,武宗崩。無子,世宗入繼大統。世宗頗知學問,性質亦近於嚴厲。駕禦宦官頗嚴。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的斂跡,無過於世宗時的。然嚴而不明。中年以後,又溺於神仙,不問政事。嚴嵩因之,盜竊朝權,一味蒙蔽。內政既壞,外患又深,明朝遂幾成不可收拾之局了。

第二、明和北族的關係

明朝是整個中國,被胡人陷沒之後,把他恢複過來的。論理,對於北方的邊防,應較曆代格外注重。然而終明之世,隻有太祖一朝,規模稍遠。成祖時,雖兵出屢勝,而棄地實已甚多。從此以後,就更不能振作了。

明代的北方,是韃靼、瓦剌,迭起稱雄的時代。瓦剌,元時稱為斡亦剌,亦係北方部族之一。明初,其部落分而為三。成祖時來降,都封其首領以王號。而順寧王馬哈木最強。元朝的大汗統緒絕後,有個喚做鬼力赤的,自稱韃靼可汗。後為知院阿魯台所殺。迎立元朝後裔本雅失裏。成祖曾親征,把他們打破。又曾打破馬哈木。後來本雅失裏,到底為馬哈木所殺。其子脫歡,並瓦剌三部為一。又襲殺阿魯台。要想自立為可汗,其部下的人不肯。乃迎立元裔脫脫不花。脫歡子也先,聲勢更甚,並兀良哈亦為所脅服。遂有土木之變。此為瓦剌極盛時代。土木之變後,也先殺脫脫不花自立。1452年,為知院阿剌所殺。瓦剌複衰。

於是韃靼酋長,有名為孛來的,殺阿剌,立脫脫不花的兒子麻兒可兒,號為小王子。麻兒可兒死後,眾共立馬古可兒吉思,為孛來所殺。有喚做毛裏孩的,又殺孛來,迎立他為可汗。又有喚做斡魯出的,和毛裏孩互相仇殺。先是韃靼的入寇,或在遼東,或在宣府、大同,或在寧夏、莊浪。往來無常,為患不久。英宗複辟後,斡羅出才入據河套,和別部長孛魯乃合。至憲宗時,則孛來、小王子、毛裏孩,先後皆至,為患益深。孛來死後,又有喚做滿魯都的,繼之而至。這便是明朝所謂“套寇”。總而言之,自也先死後,瓦剌之患已衰;此時的韃靼,亦隻是些零碎部落,並不足為大患。然而明朝措置無方,北邊遂迄無息肩之日。到1504年,達延汗再即汗位,而其形勢又一變了。

為藍玉所襲破而遇弑的脫古思帖木兒,《明史》謂是愛猷識裏達臘之子,《蒙古源流考》則謂係愛猷識裏達臘之弟。其子曰額勒伯克汗,嚐殺其臣而娶其妻,是為洪郭斡拜濟。洪郭斡拜濟歸汗時,有了三個月的身孕。又四個月而生一子,名為阿寨。阿寨的兒子名阿噶巴爾濟,是個助衛拉特以攻蒙古的人。阿噶巴爾濟生子曰哈爾固楚克,為也先的女婿。生子,名巴圖蒙克,是為達延汗。達延汗為中興蒙古的偉人。他有四個兒子:長名圖魯特,早死。季子格埒森劄賚爾,留守漠北,是為喀爾喀諸部之祖。達延汗以次子烏魯斯為右翼,三子巴爾蘇為左翼。烏魯斯為滿魯都所殺,達延汗怒,命巴爾蘇擊殺滿魯都。

這時候,漠南北本無強部,滿魯都死後,蒙古遂複呈統一之觀。達延汗和圖魯特之卜赤,徙牧南近長城,稱為插漢兒部,就是現在的察哈爾。巴爾蘇二子:長名袞必裏克圖,為鄂爾多斯部之祖。次為阿勒坦汗,即《明史》的俺答,為土默特部之祖。袞必裏克圖早死,其眾皆歸於俺答,所以俺答獨強。世宗時,屢為北邊之患,1550年、1559年、1633年,曾三次進犯京畿。嚴嵩以輦轂之下,敗不可掩,戒諸軍不得與戰,因此寇益得誌。後來俺答之孫把漢那吉,娶妻而美,為俺答所奪,發怒來降。把漢那吉是幼孤而育於俺答之妻的。俺答之妻,怕中國把他殺掉,日夜哭泣,俺答才遣使請和。於是穆宗於1570年,封俺答為順義王。

此時俺答亦已受了喇嘛教的感化,自此不複犯邊。而東方的插漢兒部轉盛。其時高拱當國,用戚繼光守薊鎮,李成梁守遼東。繼光持重,善守禦,而成梁屢戰卻敵。神宗時,張居正當國,對於這兩個人,任用更專。所以十六七世紀之間,北邊頗獲安息。明朝末年,漠南諸部,仍以插漢兒為最盛。插漢兒的林丹汗,為達延汗的八世孫。其妻,為葉赫部女。而葉赫為清所滅,所以林丹汗與清為仇。明朝就重加歲賜,命其聯合諸部,以牽製滿洲。然林丹汗驕恣,為同族所惡。先是1593年,蒙古東方的科爾沁等部,曾聯合滿洲諸部以伐清,為清太祖所敗,科爾沁等遂附於清。至是,並西方的土默特等部,亦和清通聲氣。1638年,清太宗會合蒙古諸部,出其不意,襲擊林丹汗。林丹汗欲拒戰,而下不聽命,乃出走。死於青海的大草灘。明年,其子額哲降清。於是漠南蒙古,就全為清人所征服了。

有明一代,對於北方的邊防,不可謂不認真。現在的長城,就大都是明代造的。最初防線撤廢之後,後來又以遼東、薊州、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固原、太原為九邊,都成為節製調度的重心。沿邊的兵額,配置頗為充足。兵額亦常能維持。器械亦比較精利。論其實力,本可以掃蕩漠南北而有餘。然而將驕卒惰之弊,亦在所不免,玩敵而不恤士卒,尤為通常之弊。所以兵力雖厚,而士氣不盛,始終隻立於防禦的地位。對於區區的套寇,尚且不能掃穴犂庭,更無論絕漠而北了。

第三、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中國人移殖的能力,是很大的。在很古的時代,中國人在海外的航線,業已很遠;而第三世紀以後,已幾乎把歐、亞的航路打通了。在這很長的時期中,中國人一定有在海外經營拓殖之業的。惜乎年深月久,文獻多已無征。現在可考見的,大都是明以來的事跡罷了。

在大陸上,最易和海洋接觸的是半島。亞洲大陸,有三個最大的半島——前後印度、朝鮮——其中兩個,本來都有一部分屬於中國的。自唐、五代以來,才逐漸的喪失了。明成祖時,因安南陳、黎二氏的篡奪,發兵戡定其地。於1406設立交趾布政司,和內地的製度一樣。因守土的官吏,不盡得人,奉使的中官,尤多暴橫,土人叛亂不絕。於是1427年,宣宗又把他棄掉。然當元、明兩代,西南的土司,還幾於包括伊洛瓦諦江流域。安南、暹羅,雖各列為國,亦都朝貢於我。南洋群島的交通,亦是曆代不絕的。所以航行很為便利。

元朝人是好勤遠略的。當世祖時,曾遣唆都、李庭璧,招致南洋諸國。當時南洋之國,以俱藍、馬八兒為綱維。馬八兒便是今印度的馬拉巴爾(Malabar)。俱藍為其後障,當在馬拉巴爾之北。當時先後來朝的,共有十國。都是今印度沿岸和南洋群島之地。明初,使節所至亦遠。成祖又命中官鄭和往使。和乃自造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共有六十二隻,帶著士卒三萬七千人,從蘇州婁家港出海,遍曆南洋諸國。有不服的,則威之以兵。自1405年至1433年,三十年之間,凡七奉使,三擒番長。後來奉使海外的,無不盛稱和以眩耀諸國。其事業,亦可謂之偉大了。《明史·鄭和傳》,於和事跡,記載不詳。近代梁啟超作《鄭和傳》,推考其航路:則當自南海入暹羅灣。沿馬來半島南下,至新嘉坡。繞蘇門答臘和爪哇兩島,入孟加拉灣。循行印度半島的兩岸,繞錫蘭島,又入波斯灣,沿東岸北航,至底格利斯河口。再循西岸南航,至亞丁,越亞丁灣,入紅海。北航至麥加。南航,出莫三鼻給海峽,掠馬達加斯加島的南端而東歸。其航線所至,亦可謂之極遠了。當時華人移殖海外的甚多。在小呂宋一帶,尤為繁盛。而作蠻夷大長的,亦大有其人。

其見於《明史》的:則有呂宋的潘和五,婆羅的王,爪哇新邦的邦主,三佛齊的梁道明、陳祖義。其事在明開國至萬曆年間,約當十四世紀後半葉至十五世紀之末。梁啟超作《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得諸口碑的:又有戴燕國王吳元盛,昆侖國王羅大,都是清朝乾嘉年間,戰勝士蠻的。又有葉來,則為英屬海峽殖民地的開辟者。其事在嘉道之間,則已在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前半了。還有潮州鄭昭,隨父流寓暹羅,為其宰相。乾隆時,暹羅為緬甸所滅,鄭昭起兵恢複。近代西人的東航,實在明中葉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