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著名的演講家如何準備演講 (2)

費城“一輛鐵軌機車僅在兩個小時就可以生產出來,全國一半以上的人乘坐的有軌電車都是費城製造的。”讀到這裏,我們不禁地陷入一種思索中:對此,我之前並不了解,也許,我昨天到城裏時乘坐的那輛有軌電車就是這裏生產的呢,明天我要留意一下,看看我們是從哪裏買的這些電車。

“一分鍾內製造出一千隻雪茄煙。”

這更加深了我們的印象:也許我最鍾愛的雪茄煙就是這裏生產的,另外還有我穿的襪子……

那麽接下來,演講者又說了什麽?他是否對費城的麵積又進行了一些補充?並不是。每當提到這一點,他都力求透徹闡述,避免反複。這也正是這位演講先生心存謝意的地方。不然,假如演講者語無倫次、邏輯混亂,就像黃昏時飛行的蝙蝠,那麽所有的聽眾都會被他說的頭昏腦脹、迷惑不解。然而,事實上,很多演講者就是如此,他們並沒有采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這種層次分明的方法陳述觀點,而是像足球場上的隊長那樣,隨機叫號——“27、34、19、2……”。更嚴重的是,有些演講零亂、重複,就像這種無規則數字——“27、34、27、19、2、34、19”。

而這位演講者就像他所說鐵軌機車,一隻沿著筆直的路線向前行駛,沒有停頓、掉頭、轉向。

但是,在這個演講中,也存在著一處最薄弱的環節:演講者宣稱,費城是“全國最大的醫學、藝術和教育中心之一。”然後他並沒有對此進行說明,而且立刻跳到了其他內容上——僅僅用了十六個字來使這一表述形象、生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剩下的文字相比,這十六個字自然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因為人們的大腦不會像鋼製履帶那樣,經過的地方都會留下鮮明的印跡。由於他運用了較少的時間,並且表述也有些籠統、含糊,似乎都沒有給自己留下什麽印記,也就談不上給聽眾留下影響了!那麽,怎樣做才算是正確的呢?他應該知道對此處的論證就要向“費城是一個世界車間”那樣,采用與其類似的方法,加以說明,但他更知道,他隻剩下五分鍾了,要麽在這裏點結束,要麽忽略別處,他沒有別的選擇。

“費城的家庭數目是首屈一指的。”對此,他是如何使人們印象深刻並信服的呢?首先,他列舉了這一數字:三十九萬七千;然後,他又使這個數字形象化:“如果將他們間隔二十五英尺排成一行的話,那麽其龐大的隊伍可以經過堪薩斯城的會議大廳直至多佛,總長約一千八百八十一英裏。”

或許,在他還沒有將這個句子講完,在座的聽眾就已經忘記剛才的那個數字了,但是,他們卻可以跟隨著演講者的思路,將這一數字形象化。

對於這篇演講的客觀事實材料就分析到這裏。但我們知道,一個演講僅僅靠事實材料,是不會營造出雄辯的氣勢的。所以,這位演講者始終醞釀著將它推向,以此震撼聽眾的心靈,激發出他們的感情。因此,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演講者加入了感性材料。他讚揚費城是“美國自由的發祥地”。自由,這是一個多麽富有魔力的詞,它使人充滿了激情,也正是由於這種激情,數百萬人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隻是從本身說這個詞,那自然不會錯,但如果將它與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宣言、珍愛、神聖結合在一起,那就會好過上萬倍,更能激起聽眾心中強烈的共鳴。“第一麵美國國旗就是在這裏升起的;第一屆國會就是在這裏召開的;這裏還是獨立宣言簽署的地方……自由之鍾……神聖使命……播撒美國精神……燃燒自由之火;讓我們滿載著上帝的旨意,讓華盛頓、林肯和西奧多·羅斯福的政府成為人類的燈塔。”

我們知道,盡管這篇演講從其構成角度分析存在值得稱道的地方,但如果我們用一種平靜的語態和舉止,不帶激情和活力地去表述,那麽它將成為一場令人十分失望的演講或者是毫無意義的演講。這位演講者在講演時,他那種激情和忠誠,就像在講述自己的真情實感一樣。由此,演講榮膺第一也是不足為奇的。

肯沃爾博士設計演講的方法

就像我前麵說過的,對於演講最佳的整理方法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不存在一種設計或方案或格式能夠使用於所有的或大部分的演講。但下麵這些演講設計在某些場合還是有其用武之地的。去世不久的著名《鑽石天地》的作者羅塞爾·肯沃爾博士說過,他曾經以下麵這個提綱為基礎,作了許多成功的演講:

1.敘述事實;

2.論證事實;

3.呼籲行動。

大多數演講者發現,下麵這個設計也頗有幫助:

1.列舉問題;

2.解決問題;

3.呼籲合作。

有時還可以換成另一種表述:

1.出現了需要解決的情況;

2.我們應該采取某些措施應對這種情況;

3.你為此行動的理由。

下麵是一個演講的簡潔設計提綱:

1.獲得有興趣者的關注;

2.贏得人們的信任;

3.敘述事實,教導人們關注你的提儀的價值;

4.號召人們為達到你的目的而行動。

一些著名的人士如何構造演講

《公共演講的藝術》是前參議員阿爾伯特·比沃瑞茲創作的一本短小卻實用的小冊子。在這本小冊子裏,這位著名的政治運動家寫道:

演講者必須以演講主題主人的身份出現在聽眾麵前,這就意味著他要對一切演講的事實進行收集、整理、研究和消化——不僅要收集這一方麵的材料,還包括主題的另一方麵材料,甚至是各個方麵的材料。同時還要確保這些材料都具有事實性,而不是一些禁不起推敲的假設。

所以,演講者應該對每一份材料進行認真的檢查和核實。這是一項辛勞的研究,但最終得到的卻遠遠超出那個僅僅知道“這是什麽?”的範圍——難道你就不夢想著給你的同胞解釋答惑、提出建議嗎?難道你不想成為一名權威專家嗎?那麽就努力爭取吧。

當你將某一問題的事實收集整理後,你就要主動地去思考,如何將幾個事實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你的演講必然會充滿創造性和個性魅力——這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忽視的。此時,演講會變成你的化身。然後,你隻要清楚、符合邏輯地將你的思想寫出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對於事實材料,最好提供正反兩個方麵的內容,從而得出更清楚確定的結論。

當問到伍德·威爾遜有關於演講構造的方法時,他回答道:

第一部,我會列出所要談的話題,然後在頭腦中,按照它們的自然關係將它們組織起來——這也就是我演講的骨架;接下來,我會用速寫的方法將我的演講內容寫出來。當然我早已經習慣了速寫,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然後,我對演講詞進行修訂,更換修辭、糾正句子、不斷加進材料,最後一部就是就把它打印出來。

在演講前的準備工作中,西奧多·羅斯福有其獨特的羅斯福式方法:首先,他會不斷地回味、評估、確認自己收集的所有事實,從而得出一些準確無誤的結論。接著,他會在自己麵前放一摞筆記,然後開始口述自己的演講稿。他口述時的語速很快,這樣使為了保持流利、自然和生活的本色。隨後,他也會將演講稿打印出來,然後對之進行修訂——常常用鉛筆在上麵添加或刪減一些東西。然後,重新口述一遍演講稿。“沒有艱苦的勞動、縝密的判斷、細心的設計以及長時間的準備工作,我必然一事無成。”他總結道。

他常常麵對一些評論家朗誦自己的講稿,但他從不和他們爭論,因為他將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演講上,並且矢誌不渝。當然他殷切地希望能夠獲得一些忠告——這些忠告不是關於表達什麽,而是要如何表達。一遍一遍地,羅斯福瀏覽著打印文稿,不斷地加工、潤色,最終,成為報刊紛紛印刷的演講稿。當然,他不可能對整篇演講稿完全成誦,所以他的即席演講,難免與印刷出版的那份講稿有些出入。但正是由於這親手書寫和反複修改的出色準備工作,使他充分認識到演講材料及其內在邏輯之間的關係,使其明察秋毫。所以他的演講才會如此流利、確信、優雅,而這一點卻是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獲得的。

記得奧利弗·勞茲先生曾對我說,口述自己的演講稿是一項極好的訓練和準備方法。因為在你口述時,你要保持語速,做到言之有物,就像在公眾麵前演講一樣。

許多演講學員在麵對錄音機口述演講稿後,都會回過頭來聽聽自己的講演,頓時有所啟迪。的確,你還會因為發現自己的缺陷而恍然大悟。所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演講練習方法。

當你將心中的所感寫出來後,它便會激發你去思考,然後會將它們刻在你的腦海中,並且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你內心的疑惑,使你的口述水平不斷提高。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裏講述了他是怎樣提高口述水平,如何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以及怎樣自學、整理思想。這本傳記堪稱為文學經典之作,而且,它還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範本。每一位準演講家和作家都會從中獲得一些幫助。下麵這段文字就節選於這本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