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潤飾語言的重要性及途徑 (4)
假如以上的故事能夠激發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那麽,你不妨自己親手拿出一部大詞典,去追尋下麵這些單詞的起源吧:Atlas(地圖冊)、boycott(拒絕購買)、cereal(穀類植物)、colossal(龐大的)、concord(和睦、協調)、curfew(宵禁時間)、education(教育、培訓)、finance(財政、金融、資金)、lunatic(精神錯亂者)、palace(王宮)、panic(驚慌、恐懼)、pecuniary(金錢的、與金錢有關的)、sandwich(三明治)、tantalize(逗引)。了解了這些單詞的故事無疑會使你的語言魅力大大增加,使你在使用每一個單詞時都能滿懷激情和愉悅,都能都各好心情。
一句話重複修改一百零四次
精確而細膩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是潤飾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無論是誰要想做到這一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那些訓練有素的作家也是這樣。範妮·赫斯特曾經告訴過我,她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寫作時每一個句子都要重複修改五十到一百次。有一次她特地做了一個統計,結果她修改最多的一句話,前前後後一共修改了一百零四次。瑪貝爾·赫伯特·厄納也曾經對我說過,對於即將發表的短篇小說她通常會花上一下午的時間來反複地修改,而這樣長時間的反複刪改往往隻是為了確定一兩句話是否應該保留。而下麵這個關於理查德·哈丁·戴維斯用詞嚴謹的故事更是發人深省。
他文章中的每一個用詞,都是經過他深思熟慮在眾多的詞匯中嚴格篩選出來的。不僅對單詞、段落和章節他改了又改,甚至就連整個故事的情節都要反複推敲好幾次,“嚴格甄選”就是他的寫作原則。比方說,如果他打算描繪一輛汽車駛進大門的情景,他首先會仔仔細細地把他所看到的場景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然後,他會開始修改,首先要做的就是嚐試著把文章中與主題關聯不大的部分刪除,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每當他準備刪掉一處之前,他都會思考:如果刪除了這部分場景還完整嗎?如果他感覺刪除會使場景有缺憾的話,他就會打消刪除這部分的念頭,再試著對其它部分下手,力圖通過這樣的刪減能為讀者展現一幅簡潔、明快、完整的圖景。正是由於理查德·哈丁·戴維斯嚴格遵守這條寫作規則,才的語言才擁有了經久不衰的魅力。
但是,我們可以負責任的說,大多數人是沒有辦做到這條規則的。一方麵是因為沒有時間,而另一方麵是沒有那份耐心。既然我明明知道很多人都做不到這條規則,我又為什麽要把戴維斯的故事告訴人們呢?我的意圖很明確,那就是讓大家明白隻要是稍微有所成的作家,都對語言表達的精確性特別重視。要知道,能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的英語學習是非常有用的,它可能會激發人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當然,在演講時,任何人都不可能為了尋找一個恰如其分的表達而在講台上咿咿呀呀猶豫半天,但是,要是演講者在日常的交談中就特別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精確性,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麽演講時也就能語言簡潔、明快、準確了,“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據說彌爾頓能夠熟練掌握八千個詞匯,而莎士比亞能夠熟練掌握的詞匯更是達到了一萬五千個。通常,一本詞典大約收錄五萬個詞匯,但是一名普通人也就大概能掌握不超過兩千個單詞,再加上人們常有的思維惰性,根本就不會有人會勞神勞力地去培養自己精確的語言表達。他隻是隨便地用一些連詞把動詞、名詞、形容詞簡單地堆砌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他口中的句子、筆下的文章,這樣的東西當然是粗製濫造、糟糕透頂的了。下麵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曾經去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大峽穀旅遊過,並在那兒度過了一段難忘而美妙的時光。但是,就在那兒的發生的一件事卻使我興致全無,一天下午,我聽見一位婦人在和人交談時,不管是形容自己寵物狗的可愛、一片果園的美麗、一位男士性情的溫和還是大峽穀的壯觀都統統使用了“beautiful(美麗的)”這個詞,你說,這能不讓我掃興嗎?
其實,能用於表達“美麗”的詞是非常多的,她完全可以用某些同義詞去換掉重複的“美麗”,這樣也會使她的語言變得美麗。羅瑞就曾專門研究過“beautiful(美麗的)”的同義詞,並且列了一張清單,足足有七十多個。這裏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假如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翻翻羅瑞的《同類詞匯編》,“beautiful”的七十多個同義詞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就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對我是不無裨益的。在我創作的時候,這本書從來都是放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與我形影相隨。而我使用它的頻率更是十倍於詞典。
羅瑞經過數十年嘔心瀝血的研究而寫出的這本《同類詞匯編》,對包括你在內的每一個人的意義都是非比尋常的。對於那些真正希望有所成就的人,除了勤翻閱、勤使用,沒有別的選擇,因為隻有這樣才會使它的價值充分顯現,你也才能使自己有所成。經常使用它吧,這樣你的語言魅力將會與日俱增。
摒棄陳腐的修辭
潤飾語言的最後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力求風格清新、表達新穎。你一定要鼓足勇氣把自己獨到的見解表達出來,即使這樣的見解在別人看來是很幼稚的,但是你應該知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吧,角度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見仁見智,我們不能滿足於千篇一律,否則這個世界將失去生氣。打個比方吧,一陣暴風雨過後,有人就創造出“像黃瓜般沁涼”來形容那種雨過天晴的清新,這樣就是把自己內心獨特的見解表達了出來,這表達是多麽的“前無古人”啊。很多年以後,你如果再次用它來形容巴比倫末代國王伯沙撒王在一場盛宴上做完演講後宴會的氣氛,也還算有那麽一點兒清新與活力,沒有落入俗套。但是,假如是那些靠抄襲前人的名言來美化自己語言的人也像這樣說並以此來標榜自己的創新,那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情境改變了,當然就需要用不同的修辭。就算是描寫同樣一種感受,你也必須要從不同的及角度去描寫,以使表達更貼切、更流暢、更自然。比方說,如果你打算描寫“冷”這種感覺,你可以用秋風、秋雨、蚯蚓、飄揚的雪花、南極的冰山、北極的海水、黎明、水裏的青蛙等等來做比較,這樣你就能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感受到“冷”的千變萬化了,這也是常見的細微處見神奇的寫作方法。
作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的一部份,隻要有什麽東西觸動了你“冷”的神經,你都可以把這兩種事物關聯起來。也許你的這些感受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你的表達也必將是新穎而獨特的。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覺,大膽地去表達、去創造吧。
我曾經向凱瑟琳·諾裏斯請教過,問她:“這樣才能養成獨特的風格?”她告訴我說,“首先要多讀書,特別是一些經典的散文、詩歌和小說,讀書是養成獨特風格的基礎;其次就是在寫作時要注意用詞的新穎、獨特,對於那些單純的堆砌辭藻和陳腐的表達一定要堅決予以摒棄。”
一位雜誌編輯也曾對我說過,在校對時,一旦他發現文章中出現陳腐的表達時,他便會毫不客氣地將其退給原作者。因為在他的寫作理念裏,一個連語言表達都不能有所創新的人是不可能會有什麽獨特的見解和主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