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管理 (2)

人的管理與管理的人

關於人的管理。一個管理者容易犯錯誤的地方在於弄不清楚管理自己還是管理別人。一個人印了名片當上總經理之後,你會發現他開始抱怨別人,似乎管理就是管別人,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且隻要管理不好就是別人的錯,炒人、罵娘、與同伴鉤心鬥角,反正自己沒錯兒。實際上,一個人群行為的發動者是它的組織者,也就是董事長、總經理,目標是他們定的,組織架構是他們定的,他們牢牢把握主動權,所以所有的責任都應該歸在他們身上。管理者的行為是第一重要的,就像發牌者和接牌者的關係,發牌者有責任,發牌者出3,接牌者出K,不能怪後者打得大。所以,偉大的人管理自己而不是領導別人。

步步高老板段永平講了兩個故事,很有意思。一個例子是,經常聽到一些領導抱怨公司沒人,但查看他的日程表,幾乎沒有和獵頭公司、潛在可以挖來的人的見麵時間。問題究竟在哪?一邊把自己忙得夠嗆,一邊抱怨沒得力的人,如果把精力放在找人上麵,管理好自己就會有人來。起初我也這樣,近幾年我和獵頭公司保持聯係,沒事就找人,就當交朋友。企業家、高級管理人與獵頭的交流時間必須在日程表中安排出來,優秀的人需要自己去找。

還有一個例子,應能分清什麽是重要的事和緊急的事。比如,客戶投訴是緊急的事,但員工沒有權力,隻有老板可以做主;雖然問題一下解決了,老板很有成就感,他卻做了別人的事。重要的事是建立製度,設定服務章程。管理自己,就是做重要的事,也就是管理自己的事。緊急的事,通常都是管理別人或代替別人管理的事。學會管理自己,就會變得很從容,因為把重要的事(公司戰略、員工培訓、製度建設)都做好了,剩下的事員工自己就能處理了。我們公司6年前客戶投訴比較多,局麵很亂,後來下決心建立了3個層次的客戶係統,順利分流,現在80%的問題在部門以下就解決了,到經理層麵的也就20%,需要我直接處理的客戶、緊急事件每年也就一兩件。公司領導者管理自己永遠比管理別人重要,行為管理、行為矯正的關鍵是校正自己的行為。我和王石前些日子去北海道滑雪,我說要滑單板。他說,不行,你得摔300跤才能滑成我現在的樣子。這300跤就是管理自己,不必強調身體素質,不用說時間少,不必埋怨教練教得不好,教練不可能代替你摔跤。

還有一個在組織裏比較難管理的事情,就是“中國特色”、“地方習慣”。這是我們剪裁西方理論最難的地方。為什麽很多學說到了中國就要改,實際上是在行為習慣上做了妥協。以前我講過生人原則和熟人原則。中國是“熟人文化”,酒樓解決的事情超過律師樓很多。之所以在酒樓或洗浴的地方解決問題,就是為了超越規則,目的都是變通。在中國,做房地產出租鋪麵,大部分都出租給餐飲業和娛樂業。在這裏,中國人個人享受的成分絕對是一小部分,通常在這裏是把公事當私事辦,把私事當家事辦,充分軟化對方的心靈,目的還是變通。在中國是把人-我之間的中間地帶消滅掉,互相“侵占”,我的是你的,你的是我的,私人化程度低。

我的朋友王功權遇到過一件有意思的事。萬通美國公司的秘書是個美國人,功權初去美國,讓她接機。在中國接老板很正常,下麵的人還巴不得去接呢,但人家不接。功權隻好叫朋友來接了,之後非常生氣,要把秘書炒掉。結果美國人不幹了,她說她沒有錯,與公司簽訂的雇傭合同裏沒有說明接老板的事情,這不是她的職責。如果要接也可以,但必須談清楚接機的次數,每次的油費和輪胎磨損誰來支付。美國人與人的界限,事與事的界限界定得非常清楚。中國人把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混在一起,人-我界限不清。所以在中國,大多數企業製度管理的約束力弱,感情因素的製衡作用很大;除非是製造業,流程規定非常清楚的時候,相對來說好一點。

這樣就涉及另一個問題,組織結構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靠什麽激發。在中國,有時道德激勵比金錢激勵重要一點,或者老年人用道德激勵就可以了,而對年輕人來說,金錢激勵就更為重要一點。觀察我們全國的客戶投訴資料,60歲以上的人喜歡用階級鬥爭方法處理,演講、聚眾、貼大字報;30歲上下的基本上是算賬、打官司、要錢;40歲到50歲一撥除了打官司還會打架,甚至找黑社會。代際不同,特點不同,管理的時候必須要有針對性。年輕人講績效、利益,年長的講感情論輩分,文化、習俗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管理。代際的變化過程中會麵臨文化觀念的轉變,或者說由政治文化向商業文化、法律文化的轉變非常難。如果有不同種族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年齡段的人存在於一體,這個組織會非常混亂,這也是跨省、跨國大企業生存困難的原因。所以企業文化不要多元化,習俗盡量不要多樣。企業領導要關注企業文化相對的單一性,有利於人的行為的引導和訓練。高層董事會,經理人文化需要開放,因為他們需要決策,開放和互補有利於減少片麵性,提高正確性;但執行層麵多樣化帶來的是協調性差,所以應當避免。

特種部隊與基地組織

思考一下未來的組織。企業的領導研究管理,目標自己都很清楚,應該把精力放在組織和人事上,也就是組織的變革和人的解放。未來組織變革的走向是什麽,觀察曆史可以看出,組織變革效率最高的是軍隊,它是在變動環境下的對抗性博弈,而管理學說大部分是假定環境下的對抗博弈,所以將軍是最好的管理者。這也是為什麽西點軍校出來的CEO多過哈佛商學院的原因。

軍事組織的變革是商業組織變革的先導。今天從全球範圍來觀察,軍事組織在朝兩個方麵變革,即正規組織、合法組織“特種部隊化”和非法組織或非契約性組織“基地化”。

所謂“特種部隊化”,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主導的新軍事變革就是這種做法。現在所有的國家都在增加特種部隊,減少常規的海陸空軍。特種部隊中又著重增加信息戰部隊和心理戰部隊。增加之後,它的成本和收益會發生什麽變化呢?簡單地說就是大後台小前端:70%的錢用來找目標,30%的錢花在直接摧毀目標上。前端的組織變成全能的,後台變成係統的支持力量。以前前線的連長指揮不了炮兵,要報告師部請求支援,師部下命令炮兵才開炮;現在係統的支持力量超強,前端功能全麵,特種戰士一封e-mail炮兵就開打。

部隊在哪兒,每個隊員的位置,在總司令的指揮屏幕上顯示得十分精確。很難想象解決阿富汗塔利班的是僅僅123人的特種部隊,3人一組,每組支持係統是5000萬美元。3人小組包括一名信息情報專家、一名火力炸彈專家、一名戰鬥專家,他們相互了解一點兒對方的領域,在緊急救援、包紮等方麵都經過訓練。我們來看它的成本收益的變化。過去戰爭成本主要用在軍火、死人身上,轟炸目標的成功係數低,70%的成本浪費掉,30%的錢正中目標。現在使用巡航導彈,70%的成本在找目標,衛星定位之類的,30%是炸藥成本。現在的戰爭條件下,用於找目標的成本加大,直接針對敵人的費用少了。

這3個人怎麽作戰呢?北方聯盟一開始很懷疑。特種部隊的人說,你們很快就能看到我們的力量,並計劃第二天裝備一個團。北方聯盟的人都傻了,心說這怎麽弄啊!特種戰士拿出筆記本電腦,開始輸入人員的身高、體重,配備的軍裝、皮鞋、軍帽、槍支……一封e-mail發出,全球的供應鏈就開始調動。第二天下午,各種物資通過飛機直投下來。裝備好之後,北方聯盟的人還是走在後麵,前麵是塔利班軍隊棲身的山穀。特種部隊拿出紅外線掃描儀,用“死亡射線”尋覓,鎖定目標。假如有400人,他會計算出相應匹配炸彈的數量。炸彈太少殺傷力不夠,太多又浪費成本,而且血肉橫飛國際影響不好。最後選擇一種炸彈,基本能把他們悶死,而且保持屍體完好。這些炸彈所需費用也同時明確計算出來,美國總部根據這些信息核算戰爭經費。飛機上的哥們兒聽著音樂早已等得不耐煩了,收到e-mail,輸入參數坐標後開戰,幾秒鍾之後山穀裏悄無人聲。這幾個特種兵在北方聯盟軍隊眼中猶如天兵天將,立即被奉若神明。所以,現代戰爭成本是精確計算的,前台是全能的,主要靠強大的支持係統,保證有效使用戰爭資源,戰爭更加倫理化。

所謂“基地化”,是用價值觀、文化、情緒協調的自由分子運動,成本是分散承擔的,收益是巨大的。“9·11”的成本是22萬美元,而美國的直接損失2000億美元,間接損失4000億美元。基地組織比較分散,沒有層層的管理,很多行動並不是拉登直接布置的。他們隻是用價值觀和宗教情緒統帥。中關村有很多蝦米公司,也屬基地化組織,這種組織形態成本分散且低廉,利益統一,回報巨大。

特種部隊以精確打擊為專長,基地組織是跳蚤,最後就變成二者之間的較量,上演精確打死跳蚤的劇目。

在這種情勢下,企業也麵臨著選擇,怎麽樣使組織變得更有效率?怎樣把前台做精做專,把後台做大做成係統?

民營企業怎樣進步?很多人都說民營企業管理水平低,治理結構不合理,血汗工資、等。其實從管理學角度看很簡單,就是組織和人的問題。民營企業創業者一般都有個轉型,即由自然人轉成商人、由商人變成領導者的艱難過程,這期間需要讓遊戲規則也朝這個方向轉變,所有的思想、情感、行為方式都朝這個方向變化。

民營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組織架構,要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組織形式。一開始是合夥製,繼而變成股份製,有可能上市後又會有國際資本介入。組織有時像一件衣服,應當先做衣服後長肉,業務量和組織的大小要相應變化。初創業階段私人家族絕對占便宜,成本低協調性好。挖完第一桶金,私人家族就不行了。前一陣見李嘉誠,他強調長江實業不是家族公司,李澤楷回港創業是在別的公司打工,幾年之後才回和記黃埔從很低的薪水一點點幹起來。我理解他的意思,他的公司是一個正規的組織。15年以前,新世界和李嘉誠公司的規模差不多,但新世界完全是家族化,不用職業經理人,現在業務萎縮得很小了。這就是組織的張力造成的兩種結果。

民營企業一定要提前布局,讓組織提前發展,甚至超越業務發展。民營企業初期有活力;而當全社會都有活力的時候,自我約束就很重要了,有動力無約束反而成為劣勢。然而很多國企是有約束無動力。我們公司把資源和體製做了一個調整,保持動力,把國企的約束力給自己加上。

民營企業能拷貝的組織形式,一類是機關,一類是家族和江湖。有的民營企業發的文件和紅頭文件一樣,老板寫的文章和雜誌社論一樣。另一類不知不覺中把公司辦得像家族、江湖,這是不自覺地組織拷貝,過分中國化。我經常看到一些公司的標語緊跟政治氣候,落款為“×××公司宣”,完全是機關作風。現在民營企業可以拷貝外國的商業組織和非營利組織,拷貝的同時也可以去創新。以往的民營企業領導人特別忽視這一點,隻對賣東西感興趣,對組織架構卻不重視,很晚了才想起來引進戰略投資人、股東。

引進資本的意義在於改造組織、改造人的行為模式,修正目標,加快發展。前幾年,幾家影視公司遇到一個好的機會,外國資本進入。光線傳媒老怕賣便宜了,覺得虧,錯過了機會;兩家賣得便宜的,一家是華誼兄弟,一家是中博影視。外國資本還幫助我們搞活了很多大中型民營企業。其實組織變革的意義大於1000萬、2000萬的斤斤計較。掙錢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指望一次賺夠。一口氣呼吸不完一生的氧氣,民營企業是否能夠發展壯大,是否能進步,重點在組織變革和公司肌體的保健。

民營企業應管理好自己的,明確好自己的目標,合理架構組織,認真追求績效。無論什麽行業,隻要做到這幾點,這個民營企業都會發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