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工貿製勝(2)

這是怡和在上海灘的第三棟大樓。1844年,怡和在上海外灘租下一塊地皮,建起一幢英國鄉村式的二層小樓。19世紀60年代,上海經濟快速發展,重要性日增,外灘的建築物開始更新換代。1861年,怡和將舊樓翻新,建成了當時外灘最大的新大樓。

進入20世紀後,外灘新一輪舊樓擴建工程陸續啟動,並最終奠定了今天外灘建築輪廓的大致麵貌。新的怡和大樓始建於1920年,竣工於1922年11月。樓高5層的新大樓進一步提升了怡和洋行在上海灘的形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怡和洋行大樓被日本三井洋行占用,1946年始恢複營業。1955年以後,大樓由上海外貿管理局及下屬公司使用(該樓因此又稱“外貿大樓”)。1983年,在第5層上方原有的平台上,拆除穹頂,加高至7層,改變了大樓頂部的原有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新怡和大樓竣工的同月(1922年11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新大樓也正式竣工。

樓高5層的第三代怡和大樓竣工於1922年11月,1983年加高至7層(右),即現在所能看到的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27號的怡和大樓樣貌

04

無所不包的進口貿易進出口貿易是怡和的看家買賣。以資金足、實力大和擁有強大運輸能力著稱的怡和洋行,其內部不僅設有進口部、出口部等業務部門,還建有倉庫、碼頭及產品加工廠和打包廠等。隨著實力增強,怡和除了在南方的主要茶絲貿易中占據主要位置外,還控製了中國主要的山貨、土貨及農副產品收購、販運、銷售等出口貿易全過程。

在出口商品方麵,茶和絲一直是怡和引以為傲的兩大出口商品。從景色如畫的老福州和美麗的台灣島,以及繁忙的上海灘,遠洋貨輪周而複始地裝載著怡和洋行貴重的茶箱。這些印有祁門、烏龍等標記的茶箱,源源不斷地運往倫敦和歐美大陸。怡和作為全球最大私人茶商之一,它所雇用的“品茶專家”薪金之高在業界聞名。同樣,100年來怡和從上海裝運生絲,持續運往西方世界,它的生絲檢查員具有熟練的技術,同樣聞名於業界。

此外,怡和專門成立有土產部。多年來,怡和在中國各地遍設堆棧,收集土特產品。為保證出口貨物的質量和規格,怡和在上海、天津、青島、漢口和香港等地修建了大規模的貨棧。來自北方的羊毛、毛皮和南方的桐油、茴香、肉桂、生薑,以及來自廣大農村的植物油、蛋製品和豬鬃等,對這些商品的加工和銷售,怡和有著豐富經驗,同樣領先於同行。

1920年,怡和洋行在上海楊樹浦設立冷氣堆棧,經營蛋粉和冰蛋的加工和出口,並兼營其他冷藏和食品加工,其生產的大量精製蛋品遠銷海外。

在進口商品方麵,大宗的進口貿易多半通過香港和上海,同時怡和的所有分行均代理進口業務。就進口部經營的商品範圍而言,木材、食品、紡織品、醫藥、化肥、葡萄酒、女性化妝品、機械設備、軍火,凡此種種,無所不包。

怡和一些分行很早便設有機器部,專門辦理軍火、機器和五金進口。隨著工廠的建立、鐵路的修築、礦山的開采,機器五金的進口連年增加。1923年,怡和洋行原有的內設機構已經不能適應其業務發展的需要,於是將旗下的工程業務組成了一家獨立的公司——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的怡和機器有限公司,擁有包括杜邦財閥在內的英、美數十家大型製造商產品的經銷專利權。

從20世紀開始,怡和洋行便經常從國外各地向中國進口木材,包括澳大利亞的硬木、美國的阿利崗鬆和曼穀的麻栗木。它和滬寧鐵路訂有長期包銷合同,供應鐵路枕木及路麵硬木。同時,怡和在上海楊樹浦設有製材廠,在漢口、牛莊、鎮江、南京等地設立分廠,加工進口木材。

怡和經營的進出口貿易,很多具有“一條龍”性質,如其所經營的絲綿貿易,不僅有專門的收購部門,也有專門的工廠,更有專門的打包公司。1919年在上海獨立經營的怡和打包公司(EWOPressPackingCompany),坐落在交通便利的蘇州河口,經營範圍包括原棉、棉紗、廢絲、羊毛、皮革,及其他適合裝運和貯藏的商品的包裝。除提供打包設備之外,怡和同時還設有光線充足和通風良好的廠房,為各種規格的貨物包裝,供各種型號的貨物貯存。

05

與貿易相伴而生的各類工廠1930年,怡和洋行總部重新回到香港。在香港商界,怡和有著巨大影響力。怡和輪船公司總部設在香港,香港置地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九龍碼頭貨棧有限公司、天星輪渡有限公司和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等董事會主席,均由怡和大班兼任。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雖然怡和已將總部移往香港,但上海的地位依然重要。怡和在上海和香港各有不同領域的子公司和持股公司。在上海,主要以紡織、鋼鐵等工業投資為主;在香港,則以航運、保險等流通服務部門為主。

在廣泛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同時,怡和洋行設立了航運、碼頭、製糖、繅絲、棉紡、釀酒、機器等多種類型的公司和工廠。據不完全統計,自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半個世紀裏,怡和僅在香港和上海設立的工廠便達20多個(見表10-1)。表10-1怡和洋行香港和上海部分工業投資一覽

名稱成立時間設立城市備注香港黃埔船塢公司1863年香港怡和參與創辦,1866年成為有限公司時,怡和大班惠代爾出任董事長香港中華火車糖局1878年香港設立時資金60萬港元,1894年增至200萬港元香港雪廠1879年香港製冰和冷藏上海新閘怡和絲廠1882年上海設立時資金50萬兩香港牛奶冰廠有限公司1887年香港設立時資金225萬港元上海怡和絲頭廠1888年上海專營廢絲的清理加工上海怡和紗廠1895年上海1921年合並香港棉紡織印染公司1897年香港1913年遷往上海上海怡和製材廠1905年上海合資開設,為滬寧鐵路等加工枕木怡和打包公司1907年上海與華商合辦1919年上海由怡和獨辦上海公益紗廠1910年上海1910年由華商創辦,1921年合並楊樹浦紗廠1914年上海1921年合並上海怡和冷氣堆棧1920年上海冷藏及蛋品加工香港冰廠有限公司1921年香港上海怡和紗廠有限公司1921年上海合並怡和旗下紡織廠而成,資金1100萬兩怡和機器有限公司1923年上海上海怡和啤酒有限公司1936年上海資金200萬兩,為當時遠東最大啤酒公司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與進出口貿易相伴而生,怡和的輪船公司和碼頭的擴張,銀行保險業的不斷發展。同時,它的很多工廠也同樣是圍繞著貿易而興起的,例如絲廠、紗廠、打包廠、糖廠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怡和在國民政府時期頗有名氣的上海啤酒廠,卻是因為德國人買了怡和的茶葉還不起款而抵押過來的。

對此,約翰·凱瑟克回憶道:20世紀30年代初,怡和向德國人銷售了大量茶葉。但是,由於大蕭條時代的通貨膨脹,德國人無法還款,而是以啤酒廠代之。怡和接手後,在德國啤酒釀造師的經營下,怡和啤酒逐漸聞名東方。

06

作為紡織業巨頭的怡和在怡和開設的各類工廠中,紡織廠格外引人注目。外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的紡織廠中,怡和成立最早,做得最大。從怡和在上海開設的絲廠和紗廠,可見其實力之一斑。

怡和紡絲局的開與關

怡和在上海絲織業方麵的最初篇章,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初怡和紡絲局的設立。

1859年,怡和洋行聘請英國商人約翰·梅傑(JohnMajor)來上海試辦紡絲局。將繅絲廠設在上海並非怡和的初衷,它原本想在江浙養蠶區設立機器繅絲廠,在未獲當地政府批準後,怡和憑借條約製度的庇護,將繅絲廠設在了與長江三角洲養蠶區有水運之便的上海租界。

經過兩年努力,1861年,以蒸汽為動力的近代繅絲廠——怡和紡絲局建成投產。繅絲設備購自法國和意大利,以機器繅出的絲(俗稱廠絲)取代了土法繅絲(俗稱土絲)。第一批機製絲運到海外銷售,因產品質量優良而售出高價。隨後,怡和擴大再生產,絲廠規模由100台繅絲車擴大到了200台。

怡和紡絲局持續運轉了10年後,終因原料供應及儲繭設備未如人意而無法維持常年生產。1870年5月,當最後一包絲出口到歐洲後,工廠關門大吉。由於中國的手工繅絲質量粗糙,在世界市場上受到冷遇,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中國采用西法繅絲。1895年上海的繅絲廠大部分原料供應是由代理人到產區購買新鮮蠶繭,在外國人的監督下就地烘幹後打包運滬。但是在1894年,中國機器繅絲產量尚不到中國絲業的1/10。

怡和絲廠的開辦

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市場上“廠絲”較“土絲”的價格高出2~5成,麵對高額利潤的誘惑,怡和繅絲廠再度籌備上馬。

1882年,怡和在上海新閘設立的絲廠開業,機器設備係全套進口。與怡和紡絲局遇到相同的難題之一,是蠶繭的難收購,以致由於蠶繭供應缺乏而曾經停工了一個時期。19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新興的以無錫為中心的蠶桑區為絲廠提供了新的蠶繭來源,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蠶繭的供應。不過,與以前不同的是,怡和絲廠吸收華商入股,發揮了中外商人互補互利的實效。生絲的產地在江南,而市場主要在歐洲,華商雖有資金而無直接的海外聯係。怡和的短處則在於原料難求,華商除了提供部分資金外,更大的作用便在於赴江浙農村收購蠶繭。

上海著名絲商徐鴻逵(字棣山)以怡和絲廠股東身份兼任董事,是怡和絲廠成功的關鍵之一。徐鴻逵既熟悉洋行業務,與洋人關係密切;又有深厚的商業背景,尤其在上海絲界縱橫多年。怡和絲廠的蠶繭收購,主要便由徐鴻逵等華商出麵解決。

華董在外商企業中所起的作用,有時表現在資本的籌集上,有時表現在與官府的協調上,有時表現在業務的相互關係上。

由於徐鴻逵在絲廠籌建和原料供應上所發揮的特殊作用,他不僅一直擔任怡和絲廠的董事,而且從1895年起兼任怡和紗廠董事,直至去世,董事席位由其長子徐貫雲繼任。

怡和紗廠的建立

1894年,怡和洋行多次試探在上海開辦紗廠。這年3月初,怡和向國外訂購紡紗機運滬受阻。6月,怡和再次以訂購紡織機為試探,同樣受阻。1895年年初,怡和洋行紗機進口上海又連遭南洋大臣張之洞兩次電阻。4月,張之洞作出讓步,允許其紗機運滬,由華商出資購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