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奇妙動物未解之謎(1)

1、動物集體自殺之謎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印度北部一個小村鎮的一夥村民,正舉著火把尋找一頭失蹤的水牛,忽然發現大群的鳥向他們撲來,跌落在火把周圍。它們不再飛回空中,也不願吃東西,不到兩天,全部死去。在這裏,每年都有大量的鳥群“自殺”。每當秋季風越大、雨越多的時候,到這裏“自殺”的鳥也越多。令人奇怪的是,這一現象隻發生在這個叢林中的小村附近,這是什麽原因呢?

其實,一些動物的集體“自殺”現象早已引起了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1946年10月10日,835頭虎鯨凶猛地衝上了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城海濱浴場,全部死亡;1976年10月,在美國的科得角灣沿岸的遼闊的海灘上,有成千上萬的烏賊登岸“自殺”;1980年6月30日上午,有58條巨鯨遊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海岸西爾·羅克斯附近的特雷切裏海灘死亡。

一些科學家猜測,鯨可能是遇上了凶猛的鯊魚或受到其他動物的威脅,倉皇逃命而竄上了海灘;也有學者認為,這可能由於鯨一時貪玩或在淺海邊上找吃的,而不慎擱淺在海灘上,遊不回去了。顯然,這些理由都比較牽強。

還有科學家認為,鯨“自殺”的地方,大多是在海岸平坦或泥沙衝積成的海灘,這種地方,往往不能很好地將“超聲波”反射回去,這就使鯨發出“超聲波”後,接收回聲發生困難,造成確定方向、浮測目標“失靈”,而發生“盲目行動”——衝上海灘死亡。後來,有兩位美國科學家在死鯨的耳朵裏發現很多寄生蟲,他們據此認為,就是這些寄生蟲,影響了鯨的耳朵功能,造成了悲劇。

與鯨相反,陸上動物旅鼠曾多次集體奔入大海“自殺”。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曾發生過13次規模宏大的旅鼠投海“自殺”事件。這又是什麽原因呢?有人認為這是旅鼠為了求生而采取的手段。早在1萬多年前,它們就有規律地跨越波羅的海和北海到對岸的陸地去另覓樂土。但是這無法解釋旅鼠周期性自殺的現象:難道旅鼠不會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總結教訓,另辟新途?

還有人認為這是旅鼠們實行的一種“計劃生育”的手段。因為這種旅鼠的繁殖力特別強,過多的旅鼠破壞了居住地的生態平衡,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其中的一些旅鼠就選擇了自殺。這樣的解說實在是難以令人信服。

動物集體自殺的現象在我國也曾發生過。1975年的冬季,我國海城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而在地震發生的前十幾天,成批的冬蛇集體自殺。經過了10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還是沒有弄清楚其中的緣由,隻是提出了3種解釋:

一是地聲說。科學家認為在地震發生前地殼深處會發出一種細小的聲音,人是聽不到的,由於蛇的聽覺很靈敏,能夠聽到,以為大禍臨頭了,所以爬出了洞。

二是地氣說。這種觀點是說在岩層的強烈摩擦中,會產生大量的氡氣,大量的氡氣積聚在蛇洞中,使冬眠的蛇清醒被迫爬出洞。

第三種說法就是地熱說。這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因為蛇是冷血動物,體溫會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地震前,由於岩石的摩擦產生了大量的熱,使地溫升高,蛇從冬眠狀態醒來,紛紛出洞覓食,結果被凍死。

這三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還是存在一些疑點。蛇是一種反應比較遲鈍的動物,上述的變化都發生在地震前很短的時間內,蛇又怎麽會在地震發生的十幾天前就感覺到呢?

動物界昆蟲類的自殺事件似乎不是很多,但是這些低等的動物自殺的原因往往更令人不解,其中,蠍子的自殺就是一例。動物學家研究發現,無論是在自然條件下,還是在實驗的條件下,蠍子都對火畏若神明,遇到火的時候,就躲在碎石下、樹葉下或者土洞中不出來,更為奇怪的是,要是用大火將它們團團圍住,它們會彎起尾鉤刺向自己的背部,不一會就會死亡。對於這種現象,有人認為這是蠍子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遺傳的結果。還有人說是由於蠍子天生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生活,突然見到光明,為了保護自己,就假裝自戕而死。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於查證。

動物自殺的記錄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這種現象至今仍是有增無減,科學家們盡管對此現象作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但仍然沒有令人信服的權威性的答案。

2、動物為何冬眠

冬眠是一些不耐寒動物度過不利季節的一種習性。許多動物都會冬眠,每年的霜降前後,氣溫逐漸降低,池塘裏的蛙鳴消失了,刺蝟、倉鼠等也進入了洞穴開始了它們的長睡。

進入冬眠的動物在體溫、呼吸以及心率等方麵都要發生改變,新陳代謝會降到最低。而且熱血動物和冷血動物的冬眠還不同,在冬眠的時候,冷血動物體溫的升降是一種被動的形式,完全由外部的環境來決定,而熱血動物則不同,它們是有目的地對體溫加以控製,調節到冬眠時的最佳溫度後才開始冬眠,而當它們蘇醒的時候,製造熱量的器官會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幾小時內把溫度恢複到原來的水平。

研究人員經過研究發現,刺蝟在冬眠的時候會把身體蜷縮起來,不吃不喝,呼吸變得極其微弱,心跳緩慢,每分鍾隻跳10-20次,一隻清醒的刺蝟放到水裏幾分鍾就會淹死,而冬眠的刺蝟半小時也淹不死。黃鼠在冬眠的130多天中總共放出的熱量才29焦耳,而在冬眠過後的13天中卻放出2420焦耳的熱量。

科學家們對動物冬眠時發生的製造熱量、補償體溫消耗和保持恒溫的高級的複雜生理現象非常感興趣,作了許多的研究,但迄今為止,有關動物冬眠誘因和生理機製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的科學家認為,外界的刺激是導致動物冬眠的原因。外界的刺激主要有溫度下降和食物不足兩個方麵。有人對蜜蜂作過這樣的實驗,當氣溫在7℃-9℃的時候,蜜蜂的翅膀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還是能微微抖動的;當氣溫降到4℃-6℃的時候,就完全進入了麻痹的狀態;如果再降低溫度,就會進入更深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動物的冬眠和溫度的關係密切。實驗中還發現,籠養的小囊鼠在供食充足的情況下,冬季的時候不會進入冬眠狀態。

但是有人提出,人工降溫並不能保證所有的冬眠動物都能進入冬眠的狀態:不少冬眠動物在進入冬季的時候就會自動地停止進食或拒絕進食,並不是由於食物不足的原因。以此來反對上述的觀點。

還有的科學家提出了生物鍾學說,認為是生物的節律控製了每年冬眠動物的代謝變化,恒溫動物的冬眠變溫現象是進化生態的一種次生性的退化,是和動物遷徙和冬季儲藏食物相似的一種生態的適應,是在進化中已固定下來的一種生物規律。但是這種學說缺少事實性的根據。

科學家們發現在冬眠動物的體內存在一種誘發冬眠的物質。在對黃鼠進行的實驗中,科學家在人工條件下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取出血液,然後注射到活蹦亂跳的生活在夏季的黃鼠體內,這些黃鼠很快進入了冬眠狀態。目前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還有3種顆粒無法鑒定。與正常的黃鼠相比,冬眠黃鼠的血液紅細胞較結實,不容易分解,一種還呈褶皺狀,而且進入冬眠時間長的動物的血液比剛進入冬眠的動物的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更強烈。

誘發動物冬眠的物質存在於血清中。我們知道,通常不同動物之間會發生物質的排異反應,但令人奇怪的是,將正在冬眠的旱獺的血清注射到清醒的黃鼠的體內,黃鼠不僅不會發生排異的反應,反而會呼呼大睡。科學家們還發現,在冬眠動物的體內不僅存在誘發冬眠的物質,還存在和冬眠物質相對抗的另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維持動物的正常的活動和清醒的狀態,它和冬眠物質相結合形成複合體,當冬眠物質超過抗冬眠物質的時候,動物才會冬眠。

由此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的物質,還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的比例。科學家推斷:冬眠動物可能全年都在“製造”誘發物質,而抗誘發物質是在進入冬眠之後才產生的。該物質產生之後就會不斷地上升,直到春天開始的時候才會開始下降,當它在血清中的濃度高於誘發物質的濃度時,動物就會從冬眠的狀態蘇醒過來。但是,對於冬眠誘發物質和抗冬眠物質到底性質如何,為什麽會引起動物生理發生這麽大的變化,科學家們還是不了解。

激素可能也是誘發動物冬眠的一個因素。最近,又有科學家想從細胞膜的角度來探討動物冬眠的機理,但是細胞膜的變化和神經傳導是如何聯係,對於動物的冬眠是否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還有待於研究。

到現在為止,人們還沒有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秘密。

3、動物之間為什麽會發生爭鬥

在以往的很長時間內,動物學家們都認為大多數的動物並不會殺害它們的同類,動物之間經常會發生侵犯的行為,主要是一種耀武揚威的姿態,而不是殘殺性的。有時為了集體的利益,它們通常是相互合作的。

比如說在草原上生活的土狼,為了捕捉長耳兔經常采用接力的方法來彌補體力的不足。當第一條土狼追到體力不足的時候,就把長耳兔沿著對角線的方向追趕到一個隱蔽處,等在那裏的另一條土狼會跳出來接著追趕,第一條土狼趁機抄近路跑到前邊,等到充分的休息後,再接著追下去,就這樣兩條土狼輪番地追趕,直到兔子筋疲力盡成為土狼口中的美食。

還有一種長鼻浣熊,生活在中南美洲,喜歡吃棲息在樹上的一種蜥蜴,可是對於浣熊來說,到樹上捉蜥蜴是不容易的,它們就采取兵分兩路的方法,一個在樹下等,另一個則到樹上把蜥蜴趕下樹,彼此配合來捕捉蜥蜴。

幾十年來,通過大量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在動物中間也存在著爭鬥的現象。而且在爭鬥的過程中還有著一定的規則,任何一方都嚴格遵守決不違背。

蝙蝠的爭鬥方式是身體倒掛在岩石上,彼此通過鼻子的碰撞來發泄憤恨。蛇類相鬥時從不以毒牙加害對方,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將尾部交纏在一起,挺起胸膛竭力將對方的頭部按下,誰將對方牢牢按壓住幾秒鍾,誰就是勝者。

鳥類之間的競爭準則很多。如鴿子之間僅僅是以發怒的一方羽毛橫豎挺著胸在另一方麵前踱步的方式來進行對抗。誰的外貌顯得雄壯威武誰就是勝利的一方。紅眉雄黑禽雞在爭鬥時要先發出一陣啾啾聲,然後張開翅膀像公雞一樣廝殺,胸脯碰撞,相互擊打,看起來就像一大團羽毛在狂飛亂舞。

大型的動物中爭鬥方式比較奇特的要數棕熊了。雄性的棕熊在**期間會變得格外的凶悍,不僅會因爭奪配偶鬥得頭破血流,還會瘋狂地襲擊附近的民宅。

對於動物來說在爭鬥中總是以最強壯的器官作為理想的兵器。袋鼠的爭鬥很像是“拳擊”,因為它們自信自己的前爪最有力。有蹄類的動物常常將角作為自衛的武器。但是對於過於鋒利的武器,動物之間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的,直角羚從不在同類的爭鬥中使用角;而鹿和駝鹿則在準備爭鬥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對手,直到弱小的一方認輸為止;狼和狗在爭鬥中如果認輸時,會把身體中最薄弱的咽喉暴露給對方,而勝者決不會再碰敗者一下。

當然,在動物中也有一些相互殘殺的例子。有記載的最觸目驚心的一個例子是在20世紀70年代,一群約15頭黑猩猩,以每次殺死一頭雄性黑猩猩的方法,殺死了鄰近的一小群黑猩猩。

對於動物之間的這種爭鬥和殘殺,有一些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比如為了爭奪配偶、領地或者食物等。在1990年的6月,澳大利亞曾發生過一起大群企鵝自相殘殺的事件,這場殘殺導致大約7000隻企鵝喪生,其中有雛企鵝6000隻。而科學家們對於事件的原因卻無法解釋。

社會生物學家對於動物之間的爭鬥現象是這樣解釋的,他們說這完全是出於動物的一種自私的本性,所有的動物都想把自己的基因或者親屬的基因傳到下一代去,所以,它們進行廝殺,隻是為了讓自己的後代進行繁殖,並不是為了種族的利益去犧牲,因此在一個親屬關係比較穩定的群體裏很少發生劇烈的廝殺。

而動物學家卻認為,動物是不存在傳宗接代的自覺意識的,它們所進行的爭鬥和殘殺原因很可能是偶然的,隨後發生的大規模的征戰很可能是由於受到刺激而引起的。這在缺乏信息交流和手段的動物中是很容易發生的。

動物學家們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有一點意見是統一的,他們一致認為動物之間進行的不流血爭鬥有著積極的生態學意義。年輕而健康的動物雖然在爭鬥中敗北,卻為以後獲得幸福準備了條件,而在爭鬥中以流血殆命的動物也是自然淘汰的一種途徑,也就是說殘殺的威脅可能有助於形成動物的行為,對於物種遺傳是有利的。但是,真正引起動物們爭鬥的原因到底是什麽?人類至今不得而知。

4、動物自療行為之謎

古書中早就有過類似記載:熊食菖蒲葉,可治胃病;龜食薄荷以解蛇毒;野豬食薺苊,可治箭毒;野兔食馬蓮葉子,可治腹瀉。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種熊冬眠醒後,為了迅速恢複長夜冬眠帶來的疲倦,就會去尋找一種能引起輕微腹瀉的植物果實。更有意思的是,當幼獾的皮膚生病後,母獾會帶它們去洗溫泉,以利於皮膚早日痊愈。

許多動物都有自療行為,這些行為都出於它們生存的本能。人類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所以,原始人類依然保留著動物自療的本能,並且通過觀察動物自我治療,獲得許多啟示,學會了應用某些天然藥物的本領。

動物學家發現非洲熱帶雨林中的黑猩猩也會自療。每當它們食欲不振,大便不暢時,它們就會去嚼一種苦扁樹的枝葉,然後再吐掉殘渣。這種植物中的苦汁是治療胃腸不適的良藥。在坦桑尼亞的貢貝國家自然公園,黑猩猩有時會吞食一種向日葵科植物的嫩葉。藥物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植物中有一種特殊的藥物成分,能治療寄生蟲和細菌引起的疾病。

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兩岸的一群吼猴,當雄性吼猴數量偏少,不能保持群猴雄雌性別平衡時,雌性吼猴就會吞食一種草,此後生下的小猴中,雄性的比例就會占優勢。科學家們檢驗了這種草,原來這種植物中含有某些藥物成分,能使雌猴的酸堿度發生改變,因此有可能影響後代的性別。

一位英國生態學家在野外考察時發現,懷孕的母象會吞食一種紫草樹的葉子,吃了這種葉子後,沒過幾天便產下了一頭活潑可愛的小象。原來這些葉子中含有催產的成分。

動物的自療行為雖然隻是一種本能,但是人類從動物的這些行為中受到了許多啟發,從而把最原始的醫療活動發展為現今的醫藥學。

5、動物“殺過”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