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秦策三(1)

秦取楚漢中

[原文]

秦取楚漢中,再戰於藍田①,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②,乃南襲至鄧③,楚王引歸④。後三國謀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說薛公:“可發使告楚曰:‘今三國之兵且去楚,楚能應而共攻秦,雖藍田豈難得哉,況於楚之故地?’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國之辭去,則楚之應之也必勸。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救也。三國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則是我離⑤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薛公曰:“善。”遂發重使⑥之楚,楚之應之果勸。於是三國並力攻楚,楚果告急於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有功。

[注釋]

①藍田:地名,秦地。這裏是指秦奪取了楚地的漢中,楚懷王大怒,出兵襲秦,最終秦軍再一次在藍田打敗楚國。②困:處於困境。③鄧:邑名,屬楚地。④引歸:退兵回國。⑤離:離間。⑥重使:特使。

[譯文]

秦國奪取楚國的漢中以後,又與楚軍在藍田展開廝殺,大敗了楚軍。韓、魏兩國聽到楚國陷入危難,就在南麵襲擊了楚國,兩國聯軍一直打到楚國的鄧地,楚王收拾殘軍打敗而歸。後來齊、韓、魏三國又謀劃著聯合起來攻打楚國,他們唯恐秦兵援助楚國,就這件事,有人建議薛公田文說:“可以事先派使者去對楚王說:‘現在我們三國的軍隊準備從楚國撤退,如果楚國能夠響應我們共同討伐秦國,別說是藍田,再多的土地還怕不是自己的囊中物嗎?更何況那是楚國失去的舊地?’楚國早就質疑秦國可能不是真心救援自己,現在又聽說三國打算退兵攻打秦國,那麽楚國必定竭盡全力的響應三國,這就造成楚國打算與三國合作攻打秦國的局麵了。若是秦國知道了楚國的心意,必定不肯出兵救助楚國。這樣一來,三國再反過來加緊攻打楚國,楚國必然會到秦國那裏去告急;秦國卻不敢輕易出兵,這就是我們離間秦國攻打楚國的計謀,這次出兵必建大功。”薛公田文說:“好。”於是就派出特使出使楚國。楚國果然竭力響應三國。有了這個保障,三國才全力攻打楚國,楚國果真向秦國求支援,秦國自然不敢貿然出兵。結果三國大勝,戰果赫赫。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

[原文]

薛公入魏而出①齊女。韓春謂秦王②曰:“何不取為妻,以齊秦劫魏,則上黨,秦之有也。齊秦合而立負芻③,負芻立,其母在秦,則魏,秦之縣也已。瑉④欲以齊秦劫魏而困薛公,佐⑤欲定其弟,臣請為王因瑉與佐也。魏懼而複之,負芻必以魏歿世事秦。齊女入魏而怨薛公,終以齊奉事王矣。”

[注釋]

①出:古時,婦人逐於夫家曰大歸,亦謂之出。②秦王:昭襄王名稷。③負芻:芻,音除(chú)。④瑉:即韓瑉。魏臣。⑤佐:負芻之兄。

[譯文]

薛公到了魏國,魏王就把齊女趕出了魏宮。韓春對秦王說:“為什麽您不娶齊女為妻,這樣一來,齊、秦兩國就可以聯合起來去威逼魏國,那麽魏國的上黨就是秦國的了。上黨到手之後,齊、秦再聯手擁立魏公子負芻,隻要負芻當上太子,那時他的母親正在秦國,是大王的妻子,那麽魏國就將成為秦國一個縣了。韓瑉本打算借助齊、秦的力量威逼魏國,這樣可以使薜公陷入困境,負芻名字叫佐的哥哥,他也想輔佐自己的弟弟登上太子寶座,請允許我為大王謀劃這件事,我可以通過韓瑉和佐的協助來脅迫魏國打擊薛公。這樣,魏王必然害怕,而讓齊女返回魏國的朝廷,負芻一定讓魏國永遠順從秦國。一旦齊女回到魏國就會怨恨薛公,並最終將設法讓齊國歸屬大王。”

三國攻秦

[原文]

三國攻秦,入函穀。秦王謂樓緩①曰:“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②而講。”對曰:“割河東,大費也;免於國患,大利也。此父兄③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④而問焉?”

王召公子池而問焉,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曰:“何也?”對曰:“王割河東而講,三國雖去,王必曰:‘惜矣⑤!三國且去,吾特以三城⑥從之。’此講之悔也。王不講,三國入函穀,鹹陽⑦必危,王又曰:‘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此又不講之悔也。”王曰:“鈞⑧吾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鹹陽而悔也。寡人決⑨講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三國,三國之兵乃退。

[注釋]

①樓緩:趙國人,當時為秦相國。②河東:今山西黃河以東之地。③父兄:猶言公族,國王的親族。④公子池:即公子他,昭王的庶兄。⑤惜:此指惜河東之地。⑥三城:指河東三縣,即武遂、封陵、齊城。⑦鹹陽:秦國京都。⑧鈞:通“均”,同樣。⑨決:決斷。

[譯文]

齊、韓、魏三國聯手攻打秦國,大軍進入函穀關。秦昭王對相國樓緩說:“三國聯軍的兵力實在太強大了,我想割讓河東去和三國聯軍和解。”樓緩回答:“割讓河東給三國,我們的損失太大;再說避免禍亂又是國家根本利益所在。這是父兄交給的重大責任。大王為什麽不召見公子他來謀劃一下呢?”

於是秦王召見公子他討論這件事,公子他回答:“割地用來講和,必定要後悔,不割地講和也要後悔。”秦王說:“為什麽這麽說呢?”公子他回答:“大王割讓河東去與三國聯軍講和,齊、韓、魏三國雖然撤退離去,但大王肯定會說:‘可惜我的河東土地了!三國大軍都將要離去了,我們卻偏偏拿出三座城池割讓給他們。’這是所謂割地講和的後悔所在。如果大王不割地去講和,三國的軍隊越過函穀關。鹹陽可定就危在旦夕了,大王又會說:‘真可惜,我們僅僅為了保住三座城池而不去講和。’這是所謂的不講和的後悔所在。”秦王說:“既然講和與不講和都同樣是後悔,那麽我寧可為了失掉那三座城池而後悔,也不願讓鹹陽危在旦夕而後悔。我決定割地去講和了。”最後他讓公子他用三座城和齊、韓、魏三國講和,這樣三國的軍隊才鳴金收兵,撤退了。

秦昭王謂左右

[原文]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①強?”對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齊②孰與孟嚐、芒卯③之賢?”對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嚐、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如耳、魏齊帥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

[注釋]

①始:當初。②如耳、魏齊:韓國的如耳,魏國的魏齊。③孟嚐、芒卯:孟嚐君和芒卯。

[譯文]

秦昭王問左右的近臣說:“諸位看現在的韓、魏兩國與當初相比,那個時候的強大嗎?”近臣們回答說:“不如當初國力強盛。”秦昭王又問:“現在的韓國的臣子如耳、魏國的臣子魏齊與以前的孟嚐君和芒卯相比,誰的能力更賢能嗎?”近臣們回答說:“不如孟嚐君和芒卯。”秦昭王又說:“當初孟嚐君、芒卯是那樣的有才幹,手中統帥的也是最強勁的韓、魏大軍,前來攻打秦國,尚且對我無可奈何,現在憑借如耳、魏齊這些無能之輩,率領的又是弱小的韓、魏兵卒,想要用這些殘兵衰將來攻打秦國,必定是無功而返了,這件事情是很明顯的了。”左右臣子都說:“的確如此。”

[原文]

中期推琴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昔者六晉之時,知氏最強,滅破範、中行,帥韓、魏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沉者三板④耳。知伯出行⑤水,韓康子禦,魏桓子驂乘⑥。知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⑦韓康子,康子履⑧魏桓子躡其踵,肘、足接於車上,而知氏分矣,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在晉陽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願王之勿易也。”

[注釋]

④三板:六尺。⑤行:視察。⑥驂乘:車兩邊的馬為驂乘,這裏是說擔任車兩旁的衛士。⑦肘:用肘觸碰,名詞作動詞。⑧履:用腳踩,這裏作動詞用。

[譯文]

這時大臣中期推琴而起,說:“大王對天下形勢的估計未免太樂觀了。過去晉國六卿執政時代,以知伯的勢力最為強大。知伯滅掉了範氏、中行氏,並且率領韓、魏兩國的兵馬,把趙襄子圍困在晉陽,決開晉水來淹晉陽城,眼看著隻差那麽六尺就能淹沒城池了。當知伯駕車出去巡視水勢的時候,韓康子在前麵替他駕車,魏桓子陪著他坐在車上。知伯看著滾滾的一片水勢,不由自命不凡起來,不由得感慨說:‘嘿,我當初竟不懂得水能滅亡一個國家的道理,由此來看,汾水可以用來淹沒魏國的都城安邑,絳水可以用來淹沒韓國的都城平陽。’魏桓子與韓康子聽了,倆人都心照不宣,桓子用肘部碰了碰康子,康子也不動聲色,用腳踩了一下桓子的腳後跟。這倆人的心領神會的舉動,最終使知伯落得滅國亡身的下場,成為天下人的笑柄。而現在秦國論強盛還比不上知伯,韓、魏兩國雖然弱小,卻比當年在晉陽城下的情況要好得多。現在正是兩國密謀圖秦的關鍵時刻,大王一定不要掉以輕心。”

楚魏戰於陘山

[原文]

楚、魏戰於陘山①。魏許秦以上洛②,以絕秦於楚③。魏戰勝,楚敗於南陽。秦責賂於魏④,魏不與。營淺謂秦王曰⑤:“王何不謂楚王曰⑥,魏許寡人以地,今戰勝,魏王⑦倍寡人也。王何不與寡人遇⑧。魏畏秦、楚之合,必與秦地矣。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資矣。魏弱,若不出地,則王攻其南,寡人絕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揚言與秦遇,魏王聞之恐,效上洛於秦⑨。

[注釋]

①陘山:地名,在今河南新鄭縣南,與密縣接界。②上洛:地名,在今陝西商縣。③絕秦於楚:斷絕秦國不使助楚。④責:索求。賂:指原許秦以上洛之地。⑤營淺:秦臣。秦王:指秦惠王。⑥楚王:指楚懷王。⑦魏王:指魏襄王。⑧遇;猶言相會。⑨效:猶致,送給。

[譯文]

楚、魏兩國的軍隊在陘山交戰。魏國承諾把上洛這塊土地送給秦國,以此來斷絕秦、楚兩國的聯合。後來,楚軍在南陽地區失利,魏國大敗楚軍。於是秦國向魏國索取上洛這塊土地,魏國違約不給了。秦臣營淺對秦王說:“大王何不對楚王說,魏國曾經承諾送給我土地,現在魏國取勝了,魏王卻違背承諾。楚王為什麽不與我會盟一次。如能會盟,魏國一定懼怕秦楚、聯合,必然會把土地送給我們秦國的。這樣一來,魏國雖然戰勝了楚國卻割讓了土地給秦國;這也就相當於楚王把魏國的土地恩賜給了秦國,將來秦國答謝楚國的資財一定會更多。魏國軟弱,如果他們不願交出土地,那麽大王就去攻打他們的南部,我們去阻斷他們的西部,魏國就必遭滅亡了。”秦王說:“說得好。”於是派人如實把這番話告訴了楚王。楚王也明顯地表示出要與秦國聯合的意圖,魏王聽說這事之後十分害怕,於是主動把上洛奉送給了秦國。

楚王使景鯉如秦

[原文]

楚王使景鯉如秦①。客謂秦王曰:“景鯉,楚王所甚愛,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聽,則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聽,則殺景鯉,更與不如景鯉留,是便計也②。”秦王乃留景鯉。

景鯉使人說秦王曰:“臣見王之權輕天下③,而地不可得也。臣之來使也,聞齊、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與楚為昆弟國。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無楚也,齊、魏有何重於孤國也?楚知秦之孤,不與地,而外結交諸侯以圖,則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注釋]

①景鯉:楚懷王之相。②便:利,安全。③權:勢。

[譯文]

楚懷王派遣景鯉去秦國。有人對秦王說:“景鯉是楚王最為寵信的大臣,大王為什不把他扣留下來,用他去換取楚國的土地。如果楚王答應交換,那麽我們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楚國的土地;如果楚王不答應交換,那麽我們就把景鯉殺死,再去和才能不如景鯉的人交涉,這是萬全之策。”於是秦王便扣留了景鯉。

景鯉派人給秦王傳話說:“我看大王這樣做,不但會失勢於天下,而且也不可能得到土地。我打算出使秦國的時候,就聽說齊、魏兩國都打算割讓土地來事奉秦國。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秦、楚國是兄弟之邦。現在大王扣留我,這就是昭告天下諸侯中秦國失掉了楚國的邦交,齊、魏又怎麽會敬重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當楚國知道秦國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中,不但不會給秦國贈送給土地,而且還會在外邊廣交諸侯來圖謀秦國,那秦國的境地就很危險了,我看不如把我趁早放回去。”秦王這才放了景鯉。

秦王欲見頓弱

[原文]

秦王①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秦王許之。於是頓子曰:“天下有其實而無其名者,有無其實而有其名者,有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頓子曰:“有其實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之勢②,而有積粟之實,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而耨,無積粟之實,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已立為萬乘,無孝之名,以千裏養③,無孝之實。”秦王悖然而怒。

[注釋]

①秦王:即秦始皇嬴政,此時尚未統一中國,所以仍稱秦王。②無把銚推耨之勢:沒有手拿鋤頭的勞動。把,拿;銚、耨,都是鋤地的器械。勢,疑為“勞”。③千裏養:用千裏的封地奉養。

[譯文]

秦王嬴政打算召見頓弱,頓弱卻讓人轉告秦王說:“我習慣不向您行參拜之禮。如果秦王您能夠特許我免除參拜之禮,我就去麵見大王;如果您不答應的話,我就不去麵見秦王您。”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頓弱就對秦王說:“天下中有具有實在利益而無外在名聲的,也有無實在利益而有外在名聲的,還有既無外在名聲又無實在利益的,秦王您知道嗎?”秦王回答:“不知道。”頓弱解釋說:“有實在利益而無外在名聲的人,是商人,他們從沒親自拿著鋤頭下田幹活,但是他們卻存著大量的糧食,這就是所說的有實在利益而無外在名聲。無實在利益而有外在名聲的人,是農夫,農夫在春天大地解凍的時候就開始耕作,在夏天又會盯著烈日辛勤地鋤地,卻沒有存下糧食,這是所說的無實在利益而有外在虛名。而既無實在利益又無名聲的人,就是大王您!您已經是萬乘之國的君主了,卻無孝順的名聲,雖然您拿千裏的封地奉養她,但是卻沒有孝順母親的實在利益。”秦王聽了這話,大發雷霆。

[原文]

頓弱曰:“山東①戰國有六,威不掩於山東,而掩於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東之建國可兼與?”頓子曰:“韓,天卞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曰:“寡人之國貧,恐不能給也。”頓子曰:“天下未嚐無事也,非從即橫②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萬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資萬金,使東遊韓、魏,入其將相,北遊於燕、趙,而殺李牧。齊王入朝,四國③必從,頓子之說也。

[注釋]

①山東:指崤山以東。②非從即橫:不是合縱就是連橫。③四國:山東六國中除了楚、齊之外的四個國家,即韓、魏、燕、趙。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