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閱世良言:灑脫、糊塗為正道4

4拂去虛名的塵埃:不做國學泰鬥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優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我在這裏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季老一生著作等身,直到現在,耄耋之歲還筆耕不輟,在學術界等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他的德高望重便常被人尊為“國學大師”、“學術泰鬥”等。常理說來,這樣的人得到這些稱謂理所應當,但季老卻覺得自己受之有愧。比如說到“國學大師”的稱號,季老覺得自己的國學知識並不能與之相稱,他雖然從小學開始就誦讀經書和古代詩詞,卻從沒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下過死功夫”。季老覺得自己身邊學識淵博者眾多,自己被冠以此等稱號著實有些不妥,於是他就對大家說,不要再叫他“國學大師”,他不習慣。至於被稱為“學術泰鬥”,季老認為,自己雖一生教書,卻因為一直從事行政工作,所以取得的成績並不能稱之為“斐然”,被稱為“學術泰鬥”就更是受寵若驚,所以,也“昭告天下”,摘掉“學術泰鬥”的帽子。

觀季老對待這些稱號的態度不難發現,季老雖學識淵博,在學術界、文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卻謙虛有加,而季老此種態度的實質卻是:他已將名利看透,稱謂隻是一個名號,圖有表麵光鮮,有名無實。季老也是以自身的言行告誡我們,莫為虛名所累。

著名高僧弘一大師也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不為虛名的人,他對“法師”、“老法師”等諸如此類的名目十分反感,總是要求別人在寫書或稱呼他時去掉。

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學者、追求學問的人就應該踏踏實實地做學問,不應該為了虛名而去沽名釣譽。為虛名牽絆,隻會讓我們驕傲自滿,而做學問則需要實實在在的精神。

的確,虛名無益,古哲雲:“嚼破虛名無滋味。”可謂一針見血。下麵故事中的小和尚就深知此理:

洞山禪師感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後,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連朝廷也急忙派人趕來。

洞山禪師走了出來,臉上洋溢著淨蓮般的微笑。他看著滿院的僧眾,大聲說:“我在世間沾了一點閑名,如今軀殼即將散壞,閑名也該去除。你們之中有誰能夠替我除去閑名?”

殿前一片寂靜,沒有人知道該怎麽辦,院子裏一片寧靜。忽然,一個前幾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禪師麵前,恭敬地行禮之後,高聲說道:“請問和尚法號是什麽?”

話剛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來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聲斥責小沙彌目無尊長,對禪師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彌無知,院子裏鬧哄哄的。

洞山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問話,大聲笑著說:“好啊!現在我沒有閑名了,還是小和尚聰明呀!”於是坐下來閉目合十,就此涅槃了。

小和尚眼中的淚水再已忍不住,流了下來,他看著師父的身體,慶幸在師父圓寂之前,自己還能替師父除去閑名。

過了一會兒,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圍的人圍了起來,他們責問道:“真是豈有此理!連洞山禪師的法號都不知道,你到這裏來幹什麽?”

小和尚看著周圍的人,無可奈何地說:“他是我的師父,他的法號我豈能不知?”

“那你為什麽要那樣問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樣做就是為了除去師父的閑名啊!”

真正的智者永遠知道自己需要什麽不需要什麽,就像故事中的洞山禪師和那個小和尚,除去虛名,就是除去不必要的負擔,內心也因此得以寬慰。明白其中道理,人生便會得到解脫,一切煩惱和麻煩也會遠離自己。

所以,無論到了何時,都要明白一個道理,人生之中許多事物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季老辭去諸多頭銜就是這個道理。即使它曾經使你風光無比,到了該丟棄之時應大膽丟棄,無名一身輕,懂得了這些,生活就會少了許多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