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誌慮心物:人世無常,玄妙機緣需通達4

4避免先入為主式的臆斷

我總期望,有一個人會像在中國那樣,主持正義,說一句:“你這麽大了,怎麽能欺負小的呢!”但是沒有。這件小事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教訓:在西方國家眼中,誰的拳頭大,正義就在誰手裏,我從此脫離了隔膜黨。

先入為主的人往往在最開始以自己的主觀臆斷判斷某事,以為自己的所有判斷都準確無誤,其實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先入為主往往隻會自討沒趣。

季老在名為《隔膜》的文章中談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先從魯迅的“隔膜”談起。魯迅說的隔膜就是“以主觀願望或者猜度去了解對方”。在季老看來,這樣做“鮮有不碰釘子的”,於是他就講起來自己在德十年間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季老在窗外馬路上看到兩個男孩在打架,一個大約十三四歲,一個大約七八歲,個子相差很大,力量懸殊。不到一個回合,稍小的男孩就被打倒在地,但是沒過多久就爬起來繼續與大男孩打架,如此往返數次,小男孩總處於弱勢,卻沒有認輸的意圖。於是“觀戰”許久的季老就發出這樣的感歎:“我總期望,有一個人會像在中國那樣,主持正義,說一句:你這麽大了,怎麽能欺負小的呢!但是沒有。最後還是對門住的一位老太太從窗戶裏對準兩個小孩潑出一盆冷水,兩個小孩哈哈大笑,戰鬥才告結束。”

這一幕讓季老深思,他終於明白,不能以原來的標準衡量這次“戰鬥”:不是哪方弱就應同情哪方,實力才是勝敗的唯一標準。季老也因此走出了“隔膜黨”,不再先入為主地判斷某事,完成了自我的一次革新。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在做人和處世方麵也要時時注意切莫先入為主,識人之時尤應注意。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就會忽略他的缺點而肯定他的一切;當我們討厭一個人時,就會忘掉(或忽略)他的優點,單挑他的弱點而否定他的一切。看到一個人衣著整潔,對他印象不錯,很可能就會認為他做事細心,有條理,甚至負責任;反之,若對某個人印象欠佳,往往會忽視他的優點。

韓非子曾講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衛靈公非常寵愛一個叫彌子瑕的美貌少年。一天夜裏,這位少年家中傳來他母親患急病的消息,彌子瑕撒謊說已得到衛靈公的允許,就乘王室的牛車趕回家探望母親。按理說,隨便乘國王的車是要被處以刖刑的,但衛靈公知道這事後卻說:“冒刖刑之險,趕赴母親病床前,是好樣的!”

有一天,彌子瑕同衛靈公在花園裏散步。花園裏的桃子看上去很甜,彌子瑕就嚐了一口,果真非常甜。彌子瑕把咬過的桃子遞給衛靈公,衛靈公又大加讚賞說:“有好吃的東西不一個人獨吞,而是讓給我,真是好樣的!”幾年過去了,長大了的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少年時代的美貌,衛靈公對他也不那麽寵愛了。衛靈公想起過去的事來:“你撒謊,說得到我的允許,乘了我的牛車;另外還讓我吃你吃過的桃子,該當何罪?”於是衛靈公處罰了彌子瑕。對同一個人來說,在他愛的時候,即使是觸犯了法律,那個人也能得到讚賞;一旦這種愛沒有了,愛就變成了恨,甚至會將其處之以法。

有的人喜歡想當然地去識別一個人,沒有事實根據,隻是跟著感覺走。識別一個人忌主觀臆想、憑空猜測,應該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從前有一個人遺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於是,他就暗中觀察小孩的行動,不論是言語與動作,或是神態與舉止,怎麽看都覺得那小孩像是偷斧頭的人。因為沒有證據,所以也就沒有辦法揭發。隔了幾天,他在後山找到了遺失的斧頭,原來是自己弄丟的。從此之後,他再去觀察隔壁的小孩,卻怎麽看也不像是會偷斧頭的人。

認識一個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觀想象作為衡量的標準。主觀意識太強,經常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

無論是識人還是做事,主觀臆斷與先入為主的實質是內心的不開闊與閉塞,隻活在自己的圈子裏,看到的、想到的隻是自己的觀點,所以不論得出的結論怎樣合理,都是狹隘和偏頗的。為了避免這種狹隘性,就需要不斷地打開自己,接受新鮮事物,擴展自己的眼界和胸襟,站在更廣闊、更全麵的角度看待他人和問題。如此一來,處理問題的方式才會更加合理,兼顧他人感受的同時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用季老的話說就是消除隔膜,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具智慧性和愉悅感,自己也會因為這種改變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