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至真秉性:黃金再貴,丟不得氣節4

4富者有禮高貴,貧者有禮免辱

富者有禮高貴,貧者有禮免辱,父子有禮慈孝,兄弟有禮和睦,夫妻有禮情長,朋友有禮意篤,社會有禮祥和。

“禮”自古是中華民族倡導的優良美德,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自然成為我們每個人應該具備的行為規範。但季老在一篇《談禮貌》的文章中貶斥了當今社會的一些“無禮之舉”。季老說,幾年前,他腿腳還靈便時,是公共汽車的常客。他經常會在車上看見吵架甚至打架之人,而理由無非是誰不小心碰了誰一下,或踩了誰一腳,季老就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事情也值得大動幹戈嗎?”

季老說還曾經看過一個由外國攝影家拍攝的介紹北京的專題片,在將北京的名勝古跡介紹給世界人民的同時,竟然有“一個光著膀子的胖大漢子騎自行車雙手撒把做打太極狀,飛馳在前寬廣的大馬路上,給人的形象是野蠻無禮”。對於這種行為,季老氣憤之極。人必自愛而後人愛之,在季老眼中,沒有禮貌是目中無人、自私自利的表現,所以告誡我們年輕人一定要以禮為重、以禮修身、以禮為人。

胡適先生曾提及,孔子非常重視待人的禮貌、禮節。他時刻要求自己和弟子注意自己的行為,務必對別人做到以禮相待。孔子曾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意思是說,走出家門如同會見貴賓那樣恭謹,役使百姓如同承辦大祭那樣敬肅。自己所不想幹的事,不要強迫他人去做。這樣的話,在官府任職才會無人怨恨,在家閑居也無人指責。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有一次,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隻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隻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麽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那麽多人,為什麽打發你來呢?”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隻好跟著笑。

接著,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麽罪?他是哪裏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麽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兒?”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揚揚地笑起來,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了臉了。哪知晏子麵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麽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隻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隻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從這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楚王有失禮節,晏子知禮且據理力爭,幾個回合下來,楚王輸給了晏子,並且心服口服。假如當初晏子不顧禮節,麵對楚王的挑釁勃然大怒,隻會惹來楚國君臣的恥笑而已。

禮是文明的標誌,也是一種修養與修為,更是做人必須懂得的準則,隻有以禮待人,才會受到同樣的禮遇。

德國諺語說:“脫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禮節不一定總能為你帶來好運,但沒有禮節往往使你與幸運擦肩而過。要想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走得更遠、更好,就要時刻注意保持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