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

人性的第一個弱點是求生存。

出於求生存的目的,首先怕死,然後貪生,結果形成顧自己。

人性的第二個弱點是自私。

因為自私,既貪利又貪名,最後歸結為貪圖享受。

人性的第三個弱點是求快樂。

追求快樂的人找刺激,愛爭奪,要征占自己喜愛的東西。

人性具有的這三個弱點,凡人都逃不掉。

弱點不一定是缺點,有時候弱點還可能變成優點。事在人為,一切靠自己運作。

人類有思想就會有弱點

人性的弱點,是與生俱來不可避免的。也是自古以來,一直存在,並且沒有改變的。

隻要人有思想,就會觸及這些弱點。沒有思想的人,不會因應這些弱點,反而令人擔心。

植物求生存,但由於它們不能活動的緣故,隻能就固定的位置吸取自己所需要的養分。植物的弱點相當單純,就是不能活動,缺乏變換生存環境的能力。

動物求生存,具有活動的本能,可以變換生存的環境,卻必須完全適應外界的種種變化,並沒有能力來加以改造。動物的弱點在於不能創造,隻能夠適者生存。

人類就不是這樣,我們能夠活動,可以選擇生存的環境。同時具有創造的能力,可以把生存環境改造得更加合乎我們的需要。然而,人類的弱點在於具有選擇的能力,卻缺乏判斷的素養;有創造的能力,卻往往走錯了方向,把生存環境改造得愈來愈對人類的生存不利。

無家可歸的人、窮人、妓女、酗酒者、吸毒者、謀殺者、搶劫者,基本上都是人類創造力的產物。煙草、毒品、酒類、槍支、性病、癌症、高血壓、艾滋病、家庭暴力、精神失常、性侵害,等等,又何嚐不是人類求生存的選擇、改造方向錯誤所帶來的後遺症?

任何一個時代,人類都會為了求生存製造出許多器物,一代又一代地傳承、改造。結果愈改造愈令人失去生存的信心。請問:這究竟代表人類文化的進步還是退化呢?宗教、政治、經濟、軍事、工業、商業、社會各方麵,我們自認為愈來愈進步,而整個人類卻愈來愈不安、緊張,而且孤立無援,這是什麽原因?

人性弱點隨著人類的生存而存在,自古以來,從沒有消失過。我們應該怎樣妥為因應,豈不是茲事體大?

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具有思想。因為有思想,人類把地球改造成了今日的樣子,創造出許多事物。也因為有思想,人類將宇宙破壞成今日的樣子,種下了許多危機。

首先看礦物,原本各安其位。但是人類想盡辦法,把它們探勘、挖掘、采集、冶煉,然後充分利用,製造出種種物品或者開發出許多用途。一方麵物盡其用,使它們的功能得以好好發揮;一方麵則造成環境的破壞和汙染,甚至瀕臨耗盡用完的厄運。礦物是自然形成的,但是種種變化、合成、用途,顯然來自人類的思想。

其次看植物,熱帶植物生長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寒帶植物繁衍於寒冷的地帶,溫帶、高山和沼澤,也各有其特殊的植物點綴其間。人類愛動腦筋,發現移植、育種等方法,把熱帶植物移到寒帶、沼澤植物弄到室內,大的變小、高的變矮、瘦的變肥,搞得植物自己都莫名其妙,到底哪些植物才是“原住民”?人類的思想,已經把植物界的自然秩序破壞了。

再看動物,原來也是劃地為界各有各的生存地區,而且一物降一物,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人類把狂野的動物訓練成溫馴的動物,將野生的動物飼養為家畜。不但改變了動物的生存地區,從高山移到平地、從深海移到陸上,而且改變了動物的食物和習性,運用改良品種的技術,將動物搞得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至於人類自己,情況也大致相同。遠古時期,地球隻是一大塊土地的時候,由於科技不發達,自然的關山阻隔產生很大的作用。黃、白、黑各色人種分別在不同的地區,各自創造自己的生存花樣,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這種相安無事的情況到底被人類自己破壞了。動物,顧名思義,是會動的。既然會走動,而地球上縱然有高山也有大川,動物走來走去,難免會逾越原來的生存地區。越界的結果,如果能夠適應,等於擴大自己族類的生存地區,繼續繁衍下去。若是不能適應,就會退回原地或者死亡,等於自然的力量限製了自己族類的生存地區。人類就不是如此,憑著思想,不但要探險,對陌生地區很有興趣,而且要適應新環境,不讓環境的變化將自己難倒。在科技尚未發達的時候,人類善用自己的兩條腿,已經東奔西跑,相當不安分了。路是人走出來的,越高山、渡大川,總是能走出一條路來。

大自然看到人類不安分,恐怕人類會弄亂自然秩序。為了保護自然,大地開始分裂,希望以茫茫大海來隔絕人類的到處流竄。然而人類用思想發明了飛機和輪船,可以飛越高山跨越大海,征服高山,能夠乘風破浪,征服海洋。人們一方麵積極向外發展,到處展示自己的花樣,說是宣揚文化;一方麵又熱衷於長他人威風,吹噓自己在別處的所見所聞,把別人的花樣帶回來,說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當大自然的力量逐漸喪失對人類的約束作用時,有心人開始嚐試“以毒攻毒”的策略,企圖以人類的思想來約束人類,因此提出若幹意識形態,以規範自己的同誌,形成堡壘分明的兩大陣營。意識形態的對抗已經證明人類衝破了血統、語言、宗教、生活習慣的限製,不再能夠用單純的血統、語言、宗教或生活習慣來證明彼此的不同,隻好采取意識形態的標準,把世界勉強一分為二。

人類的思想,當然不是意識形態所能夠限製的。資訊爆炸,又通過各種科技化媒體深入每個家庭。資訊交流結束了意識形態的抗爭,也使人類再一次麵對茫茫的前程不知如何是好。

意識形態好比上作文課時老師的命題,既然老師出了這麽一個題目,學生心目中已經有了某種標準,隻要盡量符合這個標準,不要文不對題,及格應該是相當有把握的。意識形態被打倒之後,老師在黑板(白板)上麵,寫下兩個大字:無題。學生就既摸不清標準,也弄不清楚怎樣寫才能切合無題。

市場上產品的標準如果由廠商製定,顧客隻能配合廠商的意識形態,稱為“生產導向”,這樣對廠商十分有利。現在顧客不願意配合廠商,要自己製定產品標準,叫作“市場導向”,這對廠商十分不利。因為廠商難下決心,而顧客需求不一,難以捉摸。

意識形態對同誌的要求十分明確,順我者生,逆我者亡。意識形態解除界線之後,誰是同誌,誰又是敵人,幾乎難以分辨。

人類為什麽會弄成今天這個樣子?因為我們的思想過分集中在人性的弱點上麵。

生物求生存,隻是逐漸緩慢地演化,在適應中求變化。人類求生存,由於思想發達,要求快速進步,等於在變化中求適應。

植物怕死,卻勇敢地麵對死亡而毫不逃避。動物怕死,於是極力逃避死亡,但在掙紮無效、逃脫不掉的時候,也會悲哀地麵對死亡。人類怕死,憑著思想設計出很多花樣。光是清晨起床以後可以從事的活動,就包括深呼吸、柔軟操、太極拳、按摩穴道、慢跑、快走、登山,等等,種類繁多難以枚舉。至於求神拜佛,更是動植物難以想象的事情。

因為怕死,人類企圖將責任推給別人,設法出賣朋友以嫁禍他人。因為怕死,人類研究各種藥物延長壽命。

中國人怕死,於是經常服用補藥。美國人怕死,於是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人民具有合法擁有槍支的權利。結果呢?中國人可能死於藥物中毒,而美國人則會在一瞬間成為槍下的冤魂。俗語有雲:愈怕死的人愈快死。是否如此?

動植物貪生,但它們要求得相當有限。人類貪生,卻開發出很多難以實現的。例如希望長生不老,希望返老還童。不幸遭遇死亡,又企求保存軀體以待複生,能夠繼續原來的生命。自己的五髒六腑出現問題,就設法移植別人的器官,並且不希望產生排斥的不良現象。甚至通過巫術,折減他人的壽命來延長自己的生命。動植物隻是求生,人類卻是貪生。

生存的條件,說起來不外乎物質和精神兩方麵。但是一般人總是先想到物質而後才想起精神,甚至為了物質可以委屈自己,即使精神受傷害也認為是一種應該的忍耐。同樣依賴物質以維持生命,動物可能也會儲蓄,卻遠不如人類那麽貪得無厭。有東西吃還要求其精致美味,吃飽了還要求保持源源不斷,唯恐無以為繼。人類的貪婪,幫助媒體大幅發展,以致媒體反過來操縱人類的空間。就動植物而言,媒體再厲害,對它們也是無能為力,無計可施。

植物顧自己,隻知道自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吸取自己所需要的水分。動物顧自己之外,有時會照顧幼小的子女,比植物好像進步一些。人類顧自己,懂得戴上假麵具,假公濟私還不夠,還要以私害公。原先人類還知道顧自己必須顧家庭,現在愈來愈棄家庭於不顧,僅僅顧自己。

動植物顧自己並沒有發展到自私的地步。人類自私的表現,令人類自己也覺得十分氣憤,卻也無可奈何。利令智昏,為了貪利、爭利,人類演變到子可以弑父、兄可以殺弟,最好的朋友也會翻臉不認人。媒體發達之後,將各種想象得到的貪財爭利的伎倆,都描述得清楚仔細,令人覺得從媒體上獲得學問好像十分困難,而從媒體學習一些不良伎倆、不正當行為,卻似乎非常容易。

為了貪名,人類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將禮、義、廉、恥的相關事宜都置之不顧。為了爭取學業成績的排名,從小就知道補習,向老師求情、送禮,討好老師,考試作弊甚至惡意中傷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為了爭取運動成績排名,從四五歲開始就整天訓練。參加比賽時,服用藥物以增強體力,乃至威脅利誘競賽對手,使其放水稱臣,這些都是貪名的表現。

求生存:活著才是硬道理

人人畏死

有一位老先生,家財萬貫,事業十分成功。結婚四十多年的老伴既賢惠又善於教育子女。家庭美滿幸福,是大家稱羨的人士。

他原本也相當得意,認為自己事事順遂,大有不虛此生的滿足感。但是,七十華誕的前夕,正當家人熱烈討論如何慶祝的時刻,他卻滿腹憂愁,顯得十分悲哀,令人非常不解。老伴關起門來單獨問他,到底是什麽事情讓他如此煩惱。

老先生麵對相伴多年的老伴,說出他的心聲:“小時候父親找過一位算命先生給我批流年,批我到七十二歲便壽終正寢。當時年紀小,覺得七十二歲已經長得不得了。一方麵很得意,覺得自己可以活那麽長久;一方麵實在是很不在意,因為還不明白壽命是什麽東西。長大後一直忙於工作,把批流年這回事忘得一幹二淨。前幾天找個文件,竟然把這本流年簿翻出來了,忽然發現今年我已經七十歲,隻剩下兩年的時間,怎麽能不傷悲憂愁?”

老伴無論怎麽規勸,老先生都想不開。他認為自己雖然事業有成,畢竟還需要繼續奮鬥。子女各有工作,也仍舊需要給予輔助。老伴尚在,自己怎麽能先走?一大堆理由,都證明剩下兩年的時間實在太短,不能了卻自己這麽多尚未完成的心願,因此愈想愈覺得悲哀,忍不住痛哭起來。

從上麵這個案例,我們很容易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性的第一個弱點是求生存。

這位老先生活到七十歲,原本是十分值得慶賀的,不料他卻想起自己餘年不多,反而因為求生存而產生悲哀的感覺。

求生存原本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需要。人類的生活和文化幾乎都因生存而產生,和求生存具有密切的關係,怎麽能說這是人性的弱點呢?

回想石器時代時,人類的平均壽命隻有十五歲。那時候人口稀少,人的壽命又不長,為了保持人類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求生存自然成為人類努力的第一目標。

十五年的時間,簡直一轉眼就過去。如此短暫的生命,能做些什麽呢?個人求生存,並不能保持人類的生生不息;個人的存在,也無法維持人類的綿延不絕。因此傳宗接代,便成為人類求生存的重大使命。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人口不多、壽命不長的時代,生存成為眾人一致重視的大事。俗話說“添丁發財”,也是添丁擺在發財前麵的,可見一斑。

既然無後那麽重要,在尚未完成這件大事之前,人類最害怕的應該是死亡。求生存的第一特征,便是怕死,尤其害怕在無後之前死掉。

竭力延長生命

時代逐漸進步,環境和醫療保健的改善使得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現在的男性活到知天命,女性活過耳順之年,已屬輕而易舉。發達國家99%的新生兒可以慶祝周歲,98%的兒童可以活過四分之一世紀。但是人類怕死的心理猶存,貪生的又大幅度增強。自秦始皇以來,便積極追求長生不老。活得長久的人,還要希望活得更久,最好永遠不死。全世界的人,都追求長生,甚至永生。有的祈求宗教保護,有的寄希望於仙丹的功效,如今還有人借助科學的力量。

貪生是人類求生存的第二特征。人類一方麵怕死,一方麵貪生,所以做了很多事情,變出許多花樣來延長壽命。使得人類在傳宗接代的動物本能之外,又發展出其他動物望塵莫及的文化,使人類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姿。愛迪生如果隻活到十五歲,那麽不可能有那麽多發明;愛因斯坦假若不是活得那麽長久,怎麽想得出相對論?孔子活不到七十多歲,就無法體驗自由自在卻能夠中規中矩的生活樂趣;薑太公若是活不到那麽大把年紀,遇不到周文王,一生的抱負便無法施展。古今中外的文明創造,無不得力於人類壽命的延長。

然而,人能不能長壽,不完全靠自己,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索馬裏的幼童病死、餓死,責任並不在天真無邪的小孩;美國兒童健康活潑,也不是出自美國孩童的努力。

飲食、運動、衛生習慣以及規律的生活可能決定人的壽命,也不是十分準確的說法。飲食方麵,日本人偏愛低脂,瑞士人偏好多油,而兩國人的平均壽命卻大抵相同。運動方麵,美國人的運動量大多低於非洲人,而現代人的運動量也比不上石器時代的人的運動量。衛生習慣方麵,有不抽煙、不喝酒的人長壽的,也有抽煙、喝酒的人也活得很久的;有十分注重衛生卻不幸早逝的人,也有周遭環境非常不衛生而相當長壽的人。至於生活規律,同樣被證實不能夠一概而論。

求人不如求自己

人的一生,不過是在證明自己到底具有什麽樣的命。如果根本懶得去證明,又怎麽知道自己有沒有那樣的命呢?不努力去證明,始終無法了解真相。

這樣說來,自己努力也好,看天命也好,用努力來證明天命也好,總歸是自己的事情。求人無益,不如回頭求自己。既然如此,怕死、貪生都由於求人不如求己,而歸結在顧自己上麵,形成人類求生存的第三個特征。

講求一套明哲保身的道理,先把自己保住,再怕死、貪生,這是人類求生存的不二法門。

人類為了求生存,發展出三個特征,如圖l:

圖1求生存的三個特征

請你問一問自己:

我怕死嗎?

我貪生嗎?

我顧自己嗎?

其實,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沒有什麽好避諱的,用不著不好意思。人多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怕死,固然有害怕親人死亡,擔心老板去世,氣憤好人早死,甚至憂慮領袖老死、將領陣亡,但是,最恐懼的莫過於自己的瀕臨死亡。貪生,固然有祈求親人長壽,好人長命,老板健康,領袖萬壽無疆,而最關心的,莫過於自己的壽比南山。一切以自己為中心,顧自己顧到有己忘他,終於變成可怕的自私。

自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人性的第二個弱點是自私。

如果生命沒有限度,大限能夠解除,人類就不必怕死。若是死亡的時候,覺得十分快樂,絲毫沒有痛苦,大家對死亡便不至於那麽害怕。

假若人類得以永遠生存,人類也就不必貪生。事實上人必有一死,有生就有死,可以說沒有誰能夠例外。我們所不能確定的,隻是什麽時候會死。雖然知道遲早必定會死亡,卻仍然衷心盼望能夠活得更長久一些。

貪生怕死,是基於生命有限的事實。貪生,是因為希望把有限的生命延長,並且多多益善;怕死,是因為唯恐有限的生命縮短,而且覺得愈短愈可惜。若是生命無限,人類就不必貪生怕死,甚至可能會找死,唯恐求死無門。

顧自己,同樣是基於生命有限的事實。

因為時間有限,原本想在顧自己之後,再推己及人,擴大到其他人。但是,時間轉瞬而逝,來不及顧及其他人了,隻好顧自己而不顧別人。其實也並非存心隻顧自己,隻是時間不容許罷了。

因為物質有限,原本希望自己享用之後,再由親及疏,一路擴大出去,讓其他人也能夠享用。不料自己享用之後,發現物質已經耗盡,無法再提供給別人,不得已隻能顧自己。非不顧他人也,實在是不能顧他人也。

因為精神也有限,雖然它看起來比時間和物質更具有彈性,可以同時分享給更多人,但畢竟也屬於有限的資源而不是無限資源。唱一首歌能夠供很多人欣賞,但是聽的人如果這次聽不到,以後還有沒有機會聽到,則誰也不敢擔保。於是在能爭取的時候便不放棄,優先顧自己,難道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顧自己固然無可厚非,但一旦顧得過分,逾越了應有的限度,便成為自私,由此就變成了人性的第二個弱點。

希望獲得一切有利於自己的東西

自私的第一個特征是貪利。貪生怕死,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夠實現。而這些物質,好像都是金錢所能買到的,於是,人們就認為隻要有錢便能夠滿足貪生怕死的欲求。但因為金錢難求,每人所擁有的都相當有限,於是讓人更增強了貪圖金錢、想要財物的念頭。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多少人見財起貪念,隻為了人無橫財不富,便不顧一切,甚至舍身相求。

金錢、財物,再擴大下去,一切有利於個人的東西,無不希望獲得,而且希望獲得的愈多愈好,這種行為統稱為貪利,這是自私的第一個顯著特征。

獲利之後,唯恐保持不住,擔心利益不再持續增加。保持不住利益,萬一在需要時沒有利益,豈非等於白忙一場?利益不再持續增加,金錢可能會貶值,財物可能會失竊,房屋可能會倒塌,物質也可能被毀壞,那擁有的利益還不是等於沒有?

世間的事很奇怪,能吃的時候沒有錢購買;有錢購買的時候,似乎又什麽東西都不能吃了;有錢的時候,衣服穿不舊、鞋子磨不破;沒錢的時候,衣服不但陳舊而且破損,鞋子不但磨破了底,鞋麵也起了裂痕。

貧賤夫妻百事哀,使人增加貪利的決心。因為關係再好的夫妻都經不起貧賤的考驗;生活在貧賤的日子裏,再樂觀的人也高興不起來。屋漏偏逢連夜雨,也增強了貪利的信心,貪了還想貪,並非因為貪得無厭,而是擔心自己使用的時候不夠用,必須多貯藏財物以防萬一。

希望獲得眾人羨慕的名氣

冷靜想一想,馬上就會發現光貪利是不夠的,不安全,而且不保險。有利,如果沒有名來配合,好像神氣不起來;商人再有錢,見了官便覺得矮了一大截,因為不如做官的人前後都有人簇擁,顯得十分威風。有利,若是缺乏名來保護,好像利益隨時可能被人掠奪;商人再有錢,也要巴結當官的,生怕當官的人改變政策,自己會損失錢財。何況因名得利,看起來比純粹求利要方便得多。

後來,人更加好名。考狀元很難,於是覺得用錢捐個“理事長”之類的虛職也算有名堂。在學術界想要出名不容易,就花錢買名牌衣服穿,照樣也算是一種有名。於是造成人人自我膨脹,滿街都是大師、名嘴、專家、權威、國際名流、酒廊名花,人們貪名的趨勢愈來愈明顯。

貪名是自私的第二個特征。

電影明星要爭排名,爭的是自己的名字必須掛頭牌,放在別人的前麵。

學生考試爭名次,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每次都是第一名。

有些人有了一點小發明,馬上就要申請專利;寫過一些文章,立即去登記著作權,生怕自己的名被別人冒用、盜用。

電視節目上介紹某位歌星,一定要說是青春偶像、大眾情人,而主持人也為了博得觀眾的回應,說自己是什麽超級著名主持人。這些都是貪名的表現,覺得有了名氣之後社會地位也會相應提升,說出去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其實這些名都是虛的,並不能永遠流傳下來。很多所謂的著名影星、歌星會過氣,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第一名的人也會被後來者趕上或超過。

希望享受別人沒有的特權

貪名、貪利,原本是為了生存的需要,結果後來變本加厲,變成要滿足個人的享受,非奢侈、華麗,誓不罷休。享受於是成為自私的第三個特征。

有利,要利於己而不利於人,已經是自私的行為。後來,發展到利於己還不滿足,進而要求個人的榮華富貴,當然更加自私。一切向錢看,有了錢之後隻想到自己還不是自私嗎?

有名,想要自己的名越來越往上升而別人的名越來越向下沉,這也屬於自私的表現。自己的名氣大了之後,覺得這樣還不夠,還要炫耀個人的尊貴和享受特權,那就更加自私。

自私的三個特征,如圖2:

圖2自私的三個特征

你可以問一問自己:

我貪利嗎?

我貪名嗎?

我貪圖個人享受嗎?

你會發現,如果你回答不是,好像有些違心。假若回答是,似乎又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求快樂:快意人生人人向往

享受的主要訴求在於求取快樂。起初是因享受而覺得快樂,後來卻逐漸變成為了尋求快樂而享受。於是,求快樂就成為人性的第三個弱點。

人有喜怒哀樂是很正常的事,然而人總是趨向於盡量求喜樂,極力避免怒和哀。喜和樂經常是互相伴隨出現的,又往往以樂為代表。

“人活著,隻要快樂就好!”

“不管人家怎麽講,自己快樂,管它那麽多做什麽!”

這些話好像是至理名言一樣影響著人們。

快樂在哪裏?要向哪裏去求?最基本的快樂是感官的快樂,要從個人感官需求的滿足去尋求快樂。

追求感官刺激獲得快樂

求快樂的第一個特征是刺激,從刺激感官來獲得快樂。

在飲食上求新求變,旨在滿足口和胃的刺激。山珍海味的營養未必勝過粗茶淡飯,但是卻能夠帶來不同的感官刺激。

在娛樂方麵極盡聲色之娛,主要為滿足耳朵、眼睛的刺激。五光十色,變化無窮還不夠,還要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增強,而且希望刺激時時刻刻都有,最好不離身。

在運動方麵,原本以健身為主,逐漸變成以高度刺激為先。練拳覺得不過癮,還要互相擊打才覺得夠刺激。

覺得文字讀起來很沉悶,就加一些插圖;又覺得圖畫缺乏動感,於是改用電視;畫麵動起來了之後還覺得不夠,還要加上彩色,並且配以音樂。一步一步,都是在通過刺激尋求快樂。

爭奪得來的果實格外甜美

求快樂的第二個特征是爭奪,通過競爭、奪取來求取快樂。

獲得快樂的資源有限,引起眾人以多逐少,形成爭奪。例如山珍海味得來不易,於是以價製量,隻讓少數付得起錢的人享受;第一名隻有一個,想得到這種快樂,就必須參與競爭。

爭奪不一定快樂,然而人們卻為了快樂而爭奪。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來鼓勵自己,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來警示自己,更拿“競爭才能進步”來掩飾自己的爭奪行為。

人們認為爭奪所得的果實是甜美的,可以帶來無比的快樂,因而奮不顧身,全力以赴。

爭奪的果實固然甜美,卻往往是難以長期擁有的。今年勇奪冠軍,明年可能敗北;這一次考第一名,下一次可能考第十名;今天吃得到山珍海味,明天也可能隻是粗茶淡飯。

勝利的果實不能長期擁有,所帶來的快樂也就無法持久。獲得冠軍時人人稱羨,快樂得很;敗北時無人理睬,十分喪氣。考第一名時受到大家稱讚,非常快樂;考第十名時聽到大家的冷言冷語,覺得難以承受。山珍海味吃在口中,樂在心中;一旦買不到吃不成,就難過之極。

占有美好事物獲得極大快樂

一陣子快樂,一陣子不快樂,仍然是不快樂。因為快樂的時光好像很容易過去,而不快樂的時間一日如三秋,很是難挨。

於是人們就興起了征占的念頭。能占據的,就想辦法長期占據;不能占據的,也要設法征收,強行占為己有。這種征占的行為,成為求快樂的第三個特征。

看見好的東西,隻是欣賞就能產生快樂。但是,唯恐好的東西不久就會消失或被轉移到別處,不得不進一步占為己有,以便長期欣賞,以帶來更長時間的快樂。

求快樂的三個特征,如圖3:

圖3求快樂的三個特征

請問問自己:

我尋求、追逐感官刺激嗎?

我參與爭奪以獲取快樂的果實了嗎?

我設法把喜歡的東西占為己有嗎?

這三點多多少少都有,對嗎?

這樣,人性的三個弱點如圖4:

圖4人性的三個弱點

把它們產生的過程和各自的特征列在一起,如圖5:

圖5人性三個弱點的特征

一切都為了求生存,不料卻產生不讓別人生存的後果,最後也顧不了自己的生存,甚至產生為了快樂不惜犧牲生命的怪異後果,這是不是人性的弱點?

求生存原本是一件好事,怎麽會變成人性的弱點呢?難道人類不應該求生存嗎?

人類求生存是正當的,也是正確的念頭。求生存本身沒有問題,之所以演變成人性的弱點,是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