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衝破《凡爾賽和約》

退出國際聯盟、宣布擴軍計劃、製定《國家防禦法》占領萊茵非軍事區,希特勒一點點試探性地突破《凡爾賽和約》如果此時英、法等國除了口頭上的抗議之外,能有些實質上的舉措,希特勒和他的納粹必然不會像後來那般囂張。然而,曆史沒有如果,希特勒衝破《凡爾賽和約》的冒險成功了,他心中比威廉二世“世界政策”更大的夢想就此正式開始。

(一)退出國聯

希特勒就任總理一職,對右翼勢力而言是巨大的喜訊,但也有人對此滿懷擔憂,在“啤酒館暴動”中曾經與希特勒站在同一陣線的魯登道夫,便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掌權將產生的惡果。在一封給興登堡的信中,魯登道夫明確地說: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您已經把我們神聖的德意誌祖國交給了曆朝曆代最大的煽動政治家之一的手中。我敢預言,這個惡棍將把我們的國家拋進深淵,使我們的民族遭受難以想象的痛楚。您將因為自己的這一行為而遭到未來子孫們的詛咒。事情後來果然如魯登道夫所預言,但興登堡並沒有看到。在他去世之後,希特勒便火急火燎地把總理和總統的職務合二為一,國防部長勃洛姆堡立即召集軍隊全體官兵向希特勒本人宣誓效忠。重整德備的計劃正式提上了日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興登堡去世開始一步步走上不歸路。早在1926年,對於《凡爾賽和約》極其不滿的德國陸軍,就曾擬定過一個擴軍計劃,要求到1934年時,把德國的7個步兵師秘密擴充到21個師。但礙於《凡爾賽和約》的限製,軟弱的魏瑪政府籌不到足夠的武器裝備,原本計劃的期限被迫改到了1938年3月。希特勒上台後,在與歐洲各國的交涉中,要求各大國給予德國“軍備平等”的權利,因協商結果未能滿足納粹的要求,德國於1933年先後退出了歐洲的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從此不再受到國際組織的束縛。二)衝破軍事束縛1934年9月底,興登堡去世不到兩個月,希特勒就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3月,納粹政府航空部長戈林對外公布了這一計劃:德國頒布《普遍義務兵役法》規定國防軍的誌願兵製改為義務兵役製,和平時期德國陸軍將由10萬人擴充到50萬人組成的12個軍36個師,而且將重建德國空軍。希特勒此舉顯然是要試探各國的態度。麵對德國公然破壞《凡爾賽和約》軍事條款的行為,英國、法國和意大利都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並且建立了“施特萊沙陣線”重申歐洲的現狀不應發生任何變動。然而,這些國家對於德國擴軍的抗議更多地隻是停留在口頭上,英國更不顧先前建立的“施特萊沙陣線”與德國在6月18日簽署了一項海軍協定。

希特勒曾說那天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因為他已經清楚地看到了歐洲各國的態度:隻要他堅決地把既成事實擺在這些國家麵前,他們勢必聽之任之。於是,在5月21日製定《國家防禦法》改組德國武裝力量且出任最高統帥的希特勒,逐漸放開手腳加快德國擴軍的速度。與此同時,希特勒的目光也一直盯著《凡爾賽和約》中被迫讓出的薩爾煤礦區和萊茵非軍事區。依據條約的規定,薩爾區由國際我們的鬥爭隻可能有兩種結果:要麽敵人踏著我們的屍體過去,要麽我們踏著敵人的屍體過去。——希特勒·開進萊茵非軍事區的德國士兵聯盟代管15年後進行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權,為了將薩爾區重新納入德國的版圖,納粹上台後用盡各種辦法來左右投票的結果。最終,在1935年1月13日的公民投票中,多數人讚同並入德國。3月1日,薩爾正式並入德國。三)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收回薩爾區之後,希特勒便將焦點放到了萊茵非軍事區上。

5月2日,德事部長瓦爾納·馮·勃洛姆堡(WernervonBlomberg)在希特勒授意下,向三軍總司令發出了第一個指令,要他們拿出重新占領萊茵非軍事區的計劃,行動代號為Schulung(即“訓練”要求“以閃電速度的突然一擊”完成。這一工作極為機密,隻有極少數軍官可以知道”1936年2月,希特勒正式命令德國武裝部隊實施“訓練”計劃。他的這一決定,令許多德軍將領深感不安,擔心前往執行任務的少量德軍會被法軍全部殲滅。實際上希特勒和勃洛姆堡也有同樣的擔憂,所以在行動前的動員會上,勃洛姆堡對參與行動的高級指揮官們說,這必須是一個“兵不血刃的突然行動”如果法國真的有所舉措的話,總司令保留“決定任何軍事上反措施的權利”其實所謂的“反措施”就是下令德軍迅速撤回萊茵河對岸。

然而,事情遠比德軍想象的順利。

3月7日淩晨,希特勒以最近法國與蘇聯簽訂的協定違反了《洛迦諾公約》為借口,下令少數象征性的德國部隊出其不意地越過萊茵河進入非軍事區,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了防禦工事。很明顯,隻要英、法等國稍微有所動作,德軍便會結束這次試探性的軍事行動,撤回萊茵河對岸。更重要的是,一旦撤退,納粹的末日也就到了,正如希特勒後來承認的:我們如果撤退,就會招致崩潰。

在與英、法的這場賭博中,希特勒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英國因不願冒引發戰爭的危險而姑息,法國因總參謀部的畏懼不前而錯過了時機,再加上國際聯盟也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的阻撓措施,希特勒在度過了他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後,得意地宣布《凡爾賽和約》的精神已經被摧毀了。

1936年11月25日,德國同日本簽訂了《產國際協定》次年9月,意大利也加入了這一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有了日本和意大利這兩大同盟,希特勒於1937年11月5日召集國防部長、國防軍三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頭目,向他們宣布最遲在1943~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空間問題,要占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就是他的第一個目標。斯特萊沙陣線隨著德事實力的不斷發展,再加上行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英國、法國和意大利都開始感受到來自於德國的威脅。於是,1935年4月11日,法國總理弗蘭亭、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意大利首相墨索裏尼以及三國的外長和其他官員,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萊沙城召開會議,討論維護凡爾賽體係,討論對德國重新武裝應當采取的行動。

14日,三國通過《聯合公報》一致表示對德國單方麵違反《凡爾賽和約》表示遺憾,並稱將采取各種可行方法,反對“危及歐洲和平的單方麵違反和約的行為”就此,三國結成了抗衡德國的暫時“集體維護和平”陣線,被稱為“斯特萊沙陣線”由於英、法、意三國各懷鬼胎,斯特萊沙陣線是一個不起任何作用的官樣文章。

1935年6月,《英德海軍協定》簽署,英德勾結起來,斯特萊沙陣線便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