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在當今世界主要大國中,說起別的國家,國人或許總是很容易說出這樣那樣的批評,但說到德國的時候,國人卻幾乎是眾口一詞的褒揚。在我們的意識中,德國精神是和嚴謹、忠誠、頑強、毅力等詞語聯係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有了“真的很德國”這樣的廣告詞。作為當今世界的一個主要國家,德國無疑有其偉大優秀的一麵,就這一點來說,國人對德國的褒揚是有根據的。中國人對德國這種幾乎眾口一詞的溢美之語,有其深刻曆史和現實淵源,粗粗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些原因:

一是德國是一個後發國家,德國在近代奇跡般的崛起,讓晚清以來的中國人視為國家崛起的典範。1871年德國統一,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強國。自19世紀晚期以來,處於備受欺淩狀態的中國人便開始把德國視為學習的榜樣。當時的洋務派積極向德國學習軍事現代化,李鴻章向德國派出了多名軍官,後來又向克虜伯公司購買了大量軍火,似乎向德國學習軍事就可以躋身於強國之列了。直至現今,中國人以德國為榜樣的熱情並未減弱。在2006年熱播的一度引起轟動的《大國崛起》中,關於德國曆史,差不多就是將其定格為一部令人神往的後發國家的“崛起史”。共同的後發國家背景和德國式崛起的魅力,在中國人心目中平添了對德國的好感。

二是從曆史來看,在較長的時間裏,中國和德國有相似的遭遇,好感部分源自“惺惺相惜”之故。德國在統一以前,曾經飽受分裂和外來侵淩之苦,可謂與中國“同病相憐”。一戰後,德國戰敗,德國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被廢除,德國自身在國際社會一度淪為任人宰割的對象。二戰後德國分裂,在國際社會已不複有當年的咄咄逼人姿態,加之戰後曆屆德國領導人對納粹災難的深刻反省,相較同為法西斯惡首之一的日本之反省態度要遠為深刻,兩相對比之下,中國人對德國的好感又加深一層。

三是從現實來看,中德兩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交集要遠遠大於彼此的利益衝突。中德兩國相距遙遠,不存在地緣和曆史問題。雙邊經貿關係良好,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經貿夥伴,雙邊貿易額由1972年的2.73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630億美元,約占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德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1985年,兩國政府簽訂了財政合作協定。截至2003年4月,德已向中國承諾提供財政合作資金33.2億歐元。截止2003年4月,德在華直接投資項目3295個,協議金額151億美元,實際投入86.2億美元,居於歐洲國家首位。德國也是我國在歐洲最大的教育合作夥伴。目前中國在德各類留學人員約3萬人。雖然兩國也偶有摩擦,但互利友好是兩國關係的主流,良好的雙邊關係是中國人對德國良好印象的基礎。

四是德國民族精神中的某些特征,在國人心目中印象深刻難忘。德國人思維縝密,作風嚴謹,舉世皆知。對習慣於“差不多”的中國人猶如一麵鏡子,在每每為自己同胞“差不多”就行而感到憤慨的時候,德國人“既然有規定,就必須遵守,否則規定還有什麽意義”的作風總能讓國人生發一通感慨;當我們為中國足球扼腕痛惜的時候,中國球迷最佩服的,往往是技術並不那麽突出,而意誌異常頑強的德國隊,“小夥子們,注意了!比賽還有最後一分鍾,我們還會利用這個機會把我們的競爭對手徹底打敗”的頑強精神,讓多少中國球迷神往不已……

德國精神有其偉大的一麵,德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也勿庸置疑,這是德國在中國人心目中贏得崇高地位的基礎。在看到德國精神積極一麵的同時,今天的國人還缺乏對近現代德國曆史悲劇和教訓的深刻思考。對於德國從受欺淩轉而成為盛氣淩人的強悍帝國的內在原因,我們很少有深刻認識;對於納粹利用民粹主義和受害者心態上台,進而威脅整個人類和平的曆史悲劇,我們對此的輕描淡寫似乎要多於由此引發的警醒;對於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和國際社會中麵臨的自身發展瓶頸和彷徨,國人多是有意無意地一帶而過……

當然,德國的不足和曆史悲劇絲毫不妨礙我們對德國是一個偉大國家的判斷,恰恰是因為這個偉大國家同樣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憾,這才稱其為一個豐滿的德國。處在一個全球化時代,我們應當以自信平和的姿態客觀評判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尤其是像德國這樣的大國。我們不需要那種憑自己某種想像建構起來的高大全的德國形象,而是要認識和了解一個真實全麵的德國。舒紹福先生編著的這本《德國精神》,既向我們展示了德國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麵,激發我們發奮圖強的動力,也向我們揭示了那些我們不太熟悉的其他方麵,引起我們的警醒,相信對於中國人全麵認識德國及其民族精神,是一本不錯的讀物。鑒此,欣然為之一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王樂理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