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進取冒險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保持原地不動,不是發展,就是倒退。人生就是一場戰鬥,如果怕困難,困難就越來越多。我把世界上各個國家作了一番比較,發現退步最快、處境越來越危險的國家,就屬我們中國。我恐懼。

歐洲國家之所以比我們國家強,原因有很多方麵,然而他們的國民富於進取冒險精神,卻是最主要原因。我們不舉遠的例子,單舉近的。

當羅馬解體以後,歐洲人滿為患,大家為了爭奪生存空間,鬥得昏天黑地。那時候有個窮苦人家出身的人,四次帶著船隊航海,可以說不遠萬裏找尋出路。當時船上的人絕望得都快發瘋了,可是因為他的堅持又不能打道回府,所以他們恨他恨得牙癢癢,恨不得殺了他喝他的血。最終,就因為他的堅持,他的不屈不撓、永不退縮,終於到了美洲新大陸,為人們開辟出一個新世界。這個人就是西班牙的哥倫布。

當羅馬教皇的勢力如日中天時,各國君主都對他低眉順眼,卻有一個教士,悍然發布九十六條檄文,揭露舊教罪惡,號召宗教改革。教皇率領眾多王侯拘押該教士,並召開法會審判他,逼迫他放棄宗教改革主張。而教士威武不能屈,慷慨陳詞,毫不退縮。最終經過不懈鬥爭,實現信教自由,為人類增進幸福。這個人就是日耳曼的馬丁·路德(MartinLuther)。

不畏海風巨浪,冒著生命危險,駕駛船隻曆時三年繞地球一周,最終開通太平洋航路,為兩半球開辟海上交通路線的人,是葡萄牙的麥哲倫(Magellan)。

孤身一人深入非洲探險,穿越綿延萬裏的撒哈拉沙漠,對抗瘴氣的襲擊,對抗土族的襲擊,對抗猛獸的襲擊,數十年決不退縮,最終使非洲開通,變為白人的殖民地。這個人就是英國的利文斯敦(Livingstone)。

十六至十七世紀,新教和舊教之間殺得分外眼紅,日耳曼誓要殺光所有新教徒不留一個活口。那時候波羅的海有一個小國,不顧自己勢單力薄,誓要為人類請命,為上帝複仇,以一萬六千精兵,奔赴歐陸,拯救生靈免於塗炭,犧牲一己在所不惜。這個人就是瑞典王阿多發(Adolphus)。

俄羅斯經受蒙古帝國長期摧殘蹂躪之後,國家正處於恢複元氣關頭,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民窮國弱,無須細表。那時候的統治者,隱匿身份,遠赴國外,學得人家的文明技術,回來傳授給自己的國民,終於使俄羅斯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一大強國。這個人就是俄羅斯的彼得大帝(PetertheGreat)。

英國自伊麗莎白女皇統治國力強盛之後,開始趨向強人政治,由此立憲政體搖搖欲墜。那時候有個在窮地方放牧的人,揭竿而起,發動國會軍,與政府軍血戰八年,最終俘獲獨裁寡頭,重啟憲政,使英國成為文明政體發源地,國旗高懸空中,迎風招展。這個人就是英國的克倫威爾(Cromwell)。

在當初美國仍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時,人民所受租稅繁重,權利被肆意踐踏,生活艱難,看不到任何希望。那時候有一個經營農莊的人,豎起獨立旗幟,誓為自由而戰,拉起隊伍,對抗強敵,最終在世界上建成強國——幾乎成為二十世紀世界的主宰。這個人就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Washington)。

法國大革命以後,人心蠢動,潮流暗湧,局勢不寧。那時候一支小軍隊中的一個小頭目,懷有雄心,帶領隊伍,遠征埃及,遠征意大利,席卷全歐洲,建立大帝國,又率四十萬大軍攻進俄羅斯,深入一千裏,雖然最終老天不幫忙令他無功而返,但豪氣絲毫不受挫。這個人就是法國的拿破侖(Napoleon)。

荷蘭被西班牙殖民,受宗教壓製,受虐政蹂躪,全國各地到處可見西班牙人騎高頭大馬橫衝直撞。那時候有一位亡命誌士,召集人馬於日耳曼,誓要驅逐侵略者,恢複主權。曆經37年血戰,最終恢複主權,雖然不幸犧牲在狙擊手槍口之下,但他的複國精神永垂不朽。這個人就是荷蘭的威廉·範·奧倫治(WillemvanOranje)。

美國在幾十年以前,蓄奴現象嚴重,人道廢弛,南北對峙,國家麵臨分裂。那時候有一個船家出身的人,秉行正義公理,堅持民族大義,拋開婦人之仁,興兵阻止分裂,以必要的犧牲換取祖國統一,全副身心獻於祖國,最終在國民中間實現平等博愛理想,製定憲法以供各國效仿。這個人就是美國第十一任總統林肯(Lincoln)。

羅馬被外敵滅亡,幸存的抗敵者散布在別的國家,受到豬狗一樣的鄙棄。那時候有一個年輕人,發展地下武裝,力圖推翻偽政府,事敗避到國外,從事青年教育,以期喚起國魂,最終使得國家完成統一獨立,成為世界強國之一。這個人就是意大利的瑪誌尼(Mazzini)。

類似這樣的人,上麵不過舉出部分名氣響的作為代表,曆史上像這樣的人多了去啦,要把他們的事例羅列出來,五車都裝不下,就算單統計一下他們的名字,也沒辦法窮盡。

怎麽樣?壯觀吧。我們後人溫習他們的曆史,向他們看齊,崇拜他們歌頌他們,不要忽略了他們在當時敢於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這是他們的真精神。這種精神氣概的表現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破釜沉舟,百折不撓。

他們看待他們的主義,有“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自豪;他們踐行他們的主義,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誌氣。他們成功,青史留名;他們失敗,喚醒民眾!為什麽這樣?因為他們富有進取冒險精神。

進取冒險精神的本質是個什麽東西?我稱它為浩然之氣。孟子對浩然之氣的解釋是:“浩然之氣的產生,離不開正義和公道的配合。離了正義和公道,浩然之氣消失。”孟子又補充說,“浩然之氣是正義積聚胸中的自然表現,不是誰能夠假冒正義就能夠形成的;言語行為如果令良心不安,浩然之氣消失。”所以說進取冒險精神,人有了它就生龍活虎,沒有它就行屍走肉;國家有了它就傲立於世,沒有它就受氣挨揍。而能夠養成浩然之氣的人,他本身也有硬底子,底子不硬的人愣表現浩然之氣,隻能騙自己,不能騙別人。分析一下浩然之氣的生成因素,有四方麵。

一是浩然之氣生成於希望。亞曆山大率軍出征波斯,臨行前把子女、財產都給了手下大臣。大臣問:“大王把一切都給了我們,那麽大王給自己留下了什麽?”亞曆山大說:“我給自己留下了希望。”厲害!希望對人就是這麽有激發力。

不管從哪方麵論,人都生活在兩種世界:從空間論,人生活在現實界和理想界;從時間論,人生活在現在界和未來界。現實和現在,屬於行為;理想和未來,屬於希望。而現在所著手的現實,正是過去理想的實現;而現在所懷抱的理想,又是未來所欲著手現實的目標。概括而言,就是:理想促成現實,現在催生未來。所以說,人類之所以勝過禽獸,文明人之所以勝過野蠻人,在於前者有希望,有理想,有未來。所懷的希望越大,進取冒險的程度越強。越王勾踐當年在吳國會稽,堅持睡在柴禾上磨礪身心,因為他的心底始終懷有複國滅吳的希望。摩西率領猶太人脫離埃及,流離失所於阿拉伯沙漠四十多年,因為他的心底始終相信前方有一處極樂淨土在等候他們居住。王陽明的詩這樣說:“人人有路通長安,坦坦平平一直看。”當年勾踐眼裏看到的隻是吳國的會稽?當年摩西眼裏看到的隻是阿拉伯沙漠?大丈夫在人世間生存,之所以百折不撓,都是因為心中懷有一個理想世界,作為他們的奮鬥目標。為實現他們的奮鬥目標,他們一路向前,決不回頭。——這是世界進步的原動力。

因為心底希望永存,所以他們在現實界,在現在界,不惜勞心費力,居無定所,駢首駢足,三餐不繼,甚至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辭。他們是走火入魔不能自拔嗎?他們是在“做交易”。西方思想家說過:“上帝對眾人說,你們想要的東西我全都給你們,但你們得付出代價。”由此可見,進取冒險,是實現希望的必要代價。禽獸和野蠻人,餓了就吃,吃飽了就玩,隻知道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人類之所以區別於禽獸,人類之所以能夠創造文明,就是因為:懂得為未來奮鬥。隻有未來才能吸引人類為之奮鬥不息,為之奮鬥的目標可以是三天,五天,七天,兩個禮拜,一個月,一年,十年,百年,千萬年,億年,兆年,京年,垓年,無量數年,不可思議年!隻想守住現成的,那麽進取的念頭自然就消失;隻是滿足於已有的,那麽冒險的精神自然就不再。像這樣,等於是放棄做人的標準,而甘為禽獸。所以說,進取冒險精神對於人類就是這麽不可或缺。

二是浩然之氣生成於熱誠。我讀《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讀到“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羽;視之,石也。因複更射之,終不能複入石矣”3這些語句時,不由得感歎人的潛能無法衡量,深不可測。人跟人潛能的區別隻決定於彼此熱誠的不同。熱誠程度相差不明顯,發揮出的潛能也就差不多一樣。由此可知,世界上古往今來的英雄豪傑、孝子烈婦、忠臣義士,乃至熱心的宗教家、政治家、美術家、探險家,之所以能夠成就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原因就在於他們做起事來具備超過常人的熱誠。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一句話:“婦女相對而言是弱者,但她們以母親的身份保護自己的孩子時,就會表現出強者的風範。”弱婦保護自己的孩子時為啥就能搖身一變為強母呢?就因為她堅守“愛護孩子、不讓孩子受絲毫傷害”這一至誠的信念。因此即便她平時樹葉掉下來也怕砸破頭,可是出於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的心理,行走在虎狼之聲相聞的山穀中她也無所畏懼,決不單飛。了不起!熱誠的愛護孩子的信念能使弱婦變成金剛!

朱壽昌不當官去要飯,風裏來雨裏去,是因為愛他的雙親。豫讓用油漆毀容,吞下木炭自毀聲帶,披散頭發隱瞞身份前往仇家自甘為奴,是為了伺機給他死去的主人報仇。諸葛亮帶病出師北伐,五丈原灑淚就此踏上征途不回頭,是為了報答知己劉備。克倫威爾先是冒弒君之大不韙推翻獨裁,後又兩度解散國會恢複,輿論願說啥就說啥,他隻當放屁,是為了國民的利益。林肯不回避南北戰爭,毅然發布解放黑奴宣言,是因為他不允許國家分裂。十六至十七世紀,新教徒抵抗教皇二百多年,犧牲性命好幾百萬決不言悔,是因為他們愛上帝,愛自由。十九世紀全歐洲爆發革命浪潮,無數誌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是因為他們愛國家也愛自由。那時候男女兩個人彼此有意,就不顧父母和輿論的反對,堅決在一起,甚至殉情也不惜。按照常理,誰不想活?誰願意死?除非所愛的勝過生命,他(她)才愛我所愛,死不足懼。

《戰國策》裏有個故事說,有個人在集市上看見金子就往自己懷裏揣,官兵抓住他審問。他說:“我往懷裏揣金子時,隻看見金子,沒看見旁邊有人啊!”那些英雄豪傑、孝子烈婦、忠臣義士,乃至熱心的宗教家、政冶家、美術家、探險家,當他們不避艱險踐行信仰,即使麵臨死亡威脅也不退縮時,哪一個不是隻看見“金子”而沒看見“人”呢?像他們這樣的人,一般人認為不該做的事他們做,一般人認為做了對自己沒好處的事他們做——他們豈止沒看見別人,也沒看見自己。這種人有這種表現我不知道該怎麽定義,權且認為是激情所致吧。激情,是熱誠的最高表現,它能夠激勵人踏上冒險進取的征程。同時這種激情也不僅僅由所愛的人或事促發,傷心到極點,憤怒到極點,生死一線之際,也往往會爆發激情。房子著火了,體弱的女子能拖著米櫃往外逃;被敵人包圍了,困乏不堪的戰馬會振作精神突圍。所以說,不具備拚搏的精神就不會奮進,缺少了外界的刺激就容易安於現狀。該體現愛心的時候,不去體現;該表達悲痛的時候,不去表達;該釋放怒火的時候,不去釋放;火燒眉毛了,仍然混吃等死……這都是喪失人性的表現。所以說,進取冒險精神對於人類就是這麽不可或缺。

三是浩然之氣生成於智慧。人們之所以怕這怕那、畏縮不前,是因為對於事理沒有徹底弄明白。小孩子和老娘們兒最害怕鬼,一到晚上就不敢出屋;文明不開化的民族最害怕所謂的凶兆,龜筮不吉利就不敢做想做的事,日食或彗星出現,就害怕得躲起來。此外,禮拜五不宜出門辦事,十三個人不敢在一塊兒吃飯(這兩項都是西方風俗),等等。像這樣,觀念認識上有了盲區,做起事來自然畏手畏腳。正所謂:水深浪急,不是深通水性的人不敢暢遊;厚雪鋪地,不是了解路況的人不敢出行。對於事理不能夠徹底弄明白,自然底氣不足;底氣不足,自然就導致進取精神泄地。所以王陽明把獲取知識和付諸行動作為他思想的根本主張,實在是深明智慧對於行動不可或缺的表現啊。哥倫布敢於指揮船隊西渡大西洋,是因為他深信地圖上說的,知道沿著那個方向航行,會找到“美麗新世界”。格蘭斯頓堅持愛爾蘭自治,是因為他深信民族主義、自由平等主義,知道不這樣英國和愛爾蘭不能和平共處。要是屁股後頭出現猛虎,管保你撒丫子比兔子還快,眼前出現兩丈寬的壕溝也敢往前跳;要是大火燒到床跟前,管保你穿門越戶像是腳踩風火輪,置身五樓也敢往下跳。這都是因為知道被猛虎和大火追上肯定死得很慘,所以不得不賭命冒險以逃避立馬應驗的殺機。換了隻知道吃奶的孩子,必然不明白猛虎和大火的可怕,而依然手舞足蹈地傻笑。所以,人們身上具備冒險進取精神的多少,又往往跟他們見地的高下成正比。所謂“準備養浩然之氣的人一定先要提升智慧”絕不是空話,不這樣的話,難免會淪為宗教的奴隸,淪為先哲的奴隸,淪為習俗的奴隸,淪為地位高過自己、權勢高過自己的人的奴隸,乃至淪為自己觀念的奴隸,觀念又淪為自己經驗的奴隸,重重束縛,一副死相,喪失了做人的樂趣。所以說,進取冒險精神對於人類就是這麽不可或缺。

四是浩然之氣生成於膽力。拿破侖說:“‘難’這個字,隻在窩囊廢的字典裏才有。”他又說,“‘不能’這個詞,法蘭西人用不著。”納爾遜說:“可怕?我從沒見過‘可怕的東西’。我不明白‘怕’是什麽意思。”(納爾遜是英國名將,就是率軍打敗拿破侖海軍的那個人。在他五歲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山野裏遊逛。一次趕上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他竟然徹夜未歸。家裏人派人找到他,發現他端坐在山頂的破屋裏。回家後奶奶嗬斥他:“你這個家夥!黑燈瞎火、刮風打雷……這麽可怕的景象,竟然不能把你嚇回家?!”納爾遜回答:“Fear?IneversawFear,Idonotknowwhatitis!”就是這句話的英文原話,可惜翻譯成漢語,無法精準反映它蘊含的精神。)過癮!我現在讀到這些名言,精神都為之一振。莫非這些鬥誌天生屬於偉人,我們平常人永遠無法具備?還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隻是不知道發揮?拿破侖經曆的艱難處境肯定很多,納爾遜遭遇的恐怖事件也肯定不少。然而他們都能處之泰然,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他們身上具備的浩然之氣足以幫助他們戰勝一切困難險境。佛家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心底認定某事辦不成,某事很可怕,那麽,某事肯定辦不成,某事肯定很可怕;我們心底認定某事能辦成,某事不可怕,那麽,某事也就能辦成,某事也就不可怕。這種道理的確不是一般缺乏慧根的俗人能夠接受的。然而即便像上麵所說,仍然有兩種說法需要我們了解。人要是染上病——即便是染上牙疼、感冒之類的小病——也會影響到他精神氣質的外在表現(往往表現為萎靡不振)。這是因為精神氣質和身體健康相輔相成。這是一種說法。此外,生活條件越差人越要強,生活條件越好人越偷懶,這是人之常情。曾國藩說:“不要過分在意身體舒不舒服,精神越用越旺,陽氣越提越盛。如果存有吝惜精神付出的心理,推三阻四,缺乏衝勁,絕對幹不成事。”這又是一種說法。這兩種說法告訴我們:平時注重健身、養生,那麽膽力也會與日俱增。像拿破侖,像納爾遜,像曾國藩,都是進取冒險的豪傑,始終堪稱後輩的榜樣。(曾國藩雖然最講求腳踏實地,謹慎小心,但他身上也體現了冒險的精神,仔細讀《曾國藩全集》就能知曉。)所以說,進取冒險精神對於人類就是這麽不可或缺。

危險啊!我們中國人自古就缺乏進取冒險精神,到現在越來越嚴重!說什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說什麽“知白守黑,知雄守雌”,說什麽“不為物先,不為物後”,說什麽“未嚐先人,而常隨人”……這些都是李耳的昏話,犯不著浪費唾沫星子。另外主張學習孔子的人,又往往不全麵領會後者的主張,而隻是斷章取義,為己所用。比如,宣傳孔子的“狷”主義,而不提孔子的“狂”主義;宣傳孔子的“勿”主義,而不提孔子的“為”主義(所謂“勿”主義,就是克製感情、窒息的主張,如“非禮勿視”等四句強調的就是這個;所謂“為”主義,就是做學問、辦實務的主張,如“天下有道,某不與易”等強調的就是這個);宣傳孔子的“坤”主義,而不提孔子的“乾”主義(地道、妻道、臣道,這是“坤”主義;自強不息,這是“乾”主義);宣傳孔子的“命”主義,而不提孔子的“力”主義(《列子》有《力命篇》,《論語》中說孔子很少談天命,又說孔子也不談人力。其實“人力”、“天命”都是孔子常常談到的。不違背天命,又踐行人力,這方麵的主張,對孔子而言是很明確的)。這些主張學習孔子的人,稱道後者的這些話:什麽“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啦,什麽“無多言,多言多患;無多事,多事多敗”啦,什麽“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啦,什麽“孝子不登高,不臨深”啦……這些話也不否認是孔子傳下來的,但是孔子說這些話時的語境不同,他所表達的意思也不能一概而論。並且,孔子又何嚐把自己說過的話當作放諸四海的公理?可是後來的人為了自己方便,抬出孔子,販賣私貨,表麵上是宣揚儒家的主張,實際上是推銷道家的存貨。這樣一來,進取冒險精神就離我們中國人越來越遠了。試翻看十七史的人物列傳,能找到類似哥倫布、利文斯敦一樣的人嗎?找不到。能找到類似馬丁·路德、林肯一樣的人嗎?找不到。能找到類似克倫威爾、華盛頓一樣的人嗎?找不到。即便社會上出現一兩個類似上麵所列舉的人,也肯定一輩子受到全社會的非難和孤立,甚至扼殺。全社會不是罵他好大喜功,就是罵他六親不認。數千年下來,這種敵視出眾者的風氣毒化了一代又一代,終於使得出眾者一顯山露水便遭受集體扼殺,使得全國上下,人人陰氣罩體,行屍走肉,逆來順受,死氣沉沉。蒼天!這麽大個國家,有女德而沒男德,有病夫而沒壯士,有暮氣而沒朝氣,甚至有鬼道而沒人道。恐怖啊恐怖!我不知道這樣的國家怎樣能夠在世界上站住腳。讀者朋友們晚上睡覺睡得踏實嗎?我的擔憂卻是一天比一天重!附上《少年進步之歌》,寄語中國人奮進、崛起。

Neverlookbehind,boys,

Whenyou"reontheway;

Timeenoughforthat,boys,

OnSomefutureday.

Thoughthewaybelong,boys,

Faceitwithawill;

Neverstoptolookbehind

Whenclimbingupahill.

Firstbesureyou"reright,boys,

Thenwithcouragestrong

Strapyourpackuponyourback;

Andtramp,trampalong.

Whenyou"renearthetop,boys,

Oftheruggedway,

Donotthinkyourworkisdone,

Butclimb,climbaway.

Successisatthetop,boys,

Waitingthereuntil

Patient,plodding,pluckyboys,

Havemountedupthe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