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締造新國民的兩條途徑

締造新國民,並不是要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拋棄舊有一切,大變活人。締造的途徑包括兩方麵:一是對我們中國舊有的、放在現在仍然適用的人生修養方法加以與時俱進的改造,二是引進外國獨有的人生修養方法加以活學活用。兩方麵要齊頭並進,不然省掉任何一方麵,締造新國民都不可能成功。以往高明的老師培養能幹的人,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幫助培養對象完善他原有人格的好的一麵,二是幫助培養對象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以改造他的人生觀。這也就是我上麵說的締造新國民途徑的兩個方麵。把一個人培養成能幹的人要這樣培養,要全體國民成為新國民也要這樣締造。

凡是一個國家能在世界上建成,它的國民肯定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都有一種獨立的精神,世代相傳,增強民族向心力,然後才能形成一個國家。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根基、源泉。我們中華民族能夠數千年在亞洲大陸生存繁衍,所擁有的民族文化必然有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宏大、高尚、完美的特質,我們應當繼承發揚而不應當任它自生自滅。就好比一棵樹,不是年年有新芽生發,那它早就枯死了;又好比一口井,不是時時有新泉湧出,那它的枯幹也是早晚的事。一棵樹生發新芽,一口井湧出新泉,是靠外力的嗎?舊的東西也不能不說有它新的元素可供挖掘,隻有懂得從舊的東西裏頭挖掘新元素,才能保全舊的東西,使它與時俱進、生機煥發。國民精神也是這樣,隻有時時清洗它、擦拭它,它才能煥發光彩;隻有持續鍛造它、錘煉它,它才能赫然成型;隻有不忘修補水道、導引疏通,它才能源頭不斷、暢流不息。這樣堅持做下去,不斷進步,國民精神才能保存,才能發展壯大。社會輿論總是認定“守舊”是一個很討厭的詞,的確他們也能拿出討厭它的理由,但我顧慮的不是人們守舊,而是顧慮人們不會真正守舊。真正守舊怎麽講?就是我前麵說的——對我們中國舊有的、放在現在仍然適用的人生修養方法加以與時俱進改造。

單單對我們中國舊有的、放在現在仍然適用的人生修養方法加以與時俱進改造就可以了嗎?不是這樣的。今天的世界已不是過去的世界,今天的人也不是過去的人。過去,我們中國人是部民而不是國民——並不是我們不願意成為國民,而是當時的環境阻礙我們產生國民意識。我們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周圍都是些落後的小國家,跟別的大國從沒打過交道,所以我們中國人老是認為自己的國家就代表世界。整天看到的,聽到的,腦子裏想到的,聖賢留下來的訓示,祖宗傳下來的格言,都可以使我們有資格成為一個社會人,有資格成為一個家庭成員,有資格成為一個鄉人,有資格成為一個族人,有資格成為一個地球人,而偏偏沒資格成為一個國民。並不是說成為一個國民比成為上麵說的其他標簽的人多好多好,而是說,活在今天國際競爭、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時代,少了成為國民的資格,那麽所在的國家絕對不可能在世界上長存。所以今天如果不想我們中國成為強國也就罷了,如果想讓我們中國成為強國,那麽不能不廣泛考察其他國家的民族自強途徑,選擇他們適合我們國家的強項,用來補充我們的不足。

今天熱心輿論的人對於我們中國的政治、學術、技藝,沒有一個不知道應該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長處以彌補我們國家的不足,但是卻不知道國民的道德水準、文化程度、辦事能力,實在是政治、學術、技藝產生的源泉。不懂得借鑒學習人家國民的道德水準、文化程度、辦事能力,隻知道借鑒學習人家的政治、學術、技藝長處,不學習人家的根本,隻模仿人家的枝葉,這跟看見別人家的樹長得茂盛而準備把它的樹枝捆綁在自己家院裏的枯木上有啥區別!這跟看見別人家井裏水充足而準備打幾桶倒到自己家院裏的枯井有啥區別!所以說借鑒學習我們本來沒有的締造新國民的方法,不能不細細思量。

世界上發生的現象可以定義成兩種性質:一是保守,二是進取。人們做事的風格也可以用這兩種性質定義,有的人做事偏保守,有的人做事偏進取,也有的人做事既想保守又想進取以致內心發生衝突,還有的人擅長調和,做起事來保守中有進取,進取中有保守。做事偏於保守或偏於進取,都難以成功。保守跟進取發生衝突時,就會出現調和。善於調和的人,這是偉大的國民,盎格魯-撒克遜人就是這種人。就好比走路,要一隻腳站穩,一隻腳前行。所以我要說的締造新國民的途徑,絕對不是像醉心西風西俗的人,徹底丟棄我們中國數千年的道德、學術、風俗,而隻一心想著成為一個“香蕉人”,也絕對不像那些死抱住傳統不放的人,叫嚷隻要我們抱住數千年的道德、學術、風俗,就可以讓我們中國在世界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