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修好這顆心,迎接讓人生更加燦爛的靈光(1)

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

在俗世運轉的生活軌道裏,很多人的一生都像陀螺一般,在庸碌煩瑣中旋轉不休。小時候是讀書、考試、升學的壓力,長大後則為工作、業績、生計、家庭,疲於奔命。我們很少有機會有意識地停下來,好好想一想,這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許你會說,這有什麽好想的,大家不都是這樣生活嗎?一輩又一輩,一代又一代,要知道每個人都不是隨意來到這個世上的,一旦降生了,就必須背負著神聖的使命。可是,有那麽多漫無目的、隨流揚波的人辜負了這份生命的囑托。

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神廟上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它說明了古人對認識自己的重視,這句話後來成為哲學家、教育家們立說育人亙古不變的命題。一個人隻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去了解別人;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才能正確地對自己作出評價;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心,才能更接近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意義。

彼得·聖吉曾在《第五項修練》這本書中說過:“成功者普遍具有自省的特質。”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勸學》也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可見在人生道路上能夠適時地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內在精神建設是多麽的重要。所以,東方佛教中有麵壁參禪,西方基督教中有禱告懺悔,這樣的剖析讓我們心靈獲得寧靜,在寧靜中,心情沉澱下來,困擾、痛苦統統被過濾掉了,我們的眼睛也變得更為清明澄澈,能夠更清楚地看待自己與外在世界。

魯迅曾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這不是標榜,而是事實。他對自己的思想弱點從來不試圖遮掩,總是比別人批評的更為犀利。在致李秉中的信裏,他就這樣毫不留情地說道:“我自己總覺得我的靈魂裏有毒氣和鬼氣,我極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雖然竭力遮蔽著,總還恐怕傳染給別人,我之所以對於和我往來較多的人有時不免覺到悲哀者於此。”眾人皆醉我獨醒,在那樣一個思想混亂的年代裏,魯迅總是極為清醒又毫不留情地指出自己性格中的弱點、處世上的錯誤。所以我們對魯迅的定義不僅僅是文學家,更是一位思想家。

如同地要常常掃、臉要常常洗一樣,我們要時時地擦拭心靈的鏡子,才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看清自己、活出自己。不是說大部分的人都在走一條路,你就也應該踏上這條路;也不是說其他人在某件事上得到了幸福,你就也會從這件事的實施上找到幸福的感覺。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他的一本名叫《進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長的研究》的書中說,人們錯誤地認為,應當盡自己最大努力來適應外界固有的生活方式、規則以及限製,或者屈從於成熟感的壓力。然而這樣做的後果隻會讓人迷失方向,喪失成長、自身的創造力和發展的潛力。

一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思想承載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麽,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個命題。“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明白人應當按著自己的性格做事,而不是照搬別人。如果你和周圍的人有著相似的生活和思想,也許會給你帶來很多愉悅;但是如果你是真的喜歡這種生活方式,才是值得慶幸的事。

假如你無法融入周圍的人群,不要急於否定自己,停下來,仔細地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的需求所在,然後愉快地接受自己,而不是努力地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不能以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園丁,才能克服困難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同時也重塑新的自我。

困住我們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條凶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一個用強化玻璃隔開的池子裏。最初,鯊魚看到對麵的熱帶魚,想著大塊朵頤,於是迅速衝過去,但是卻總是撞在那塊玻璃上,始終不能遊到對麵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放一些小魚在池子裏,所以鯊魚並不缺少食物。時間長了,鯊魚衝撞玻璃的次數越來越少,到最後,實驗人員把玻璃拿掉了,鯊魚也不再遊過去了。

池子裏早已沒有了障礙,但是熱帶魚和鯊魚卻分水而治,互不侵犯。為什麽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呢?其實是之前的無數次失敗在鯊魚的腦中早已設置了一道無形的障礙,而且又不缺少食物,所以曾經有力的攻擊也就化為了倦怠,實際鯊魚是困在了自己思想的桎梏中。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聰明的人類馴化大象的過程。

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一條鐵鏈來係住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大象那麽有力氣,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無法掙開那條鐵鏈逃脫嗎?不是不能,隻是從前的經驗告訴他掙脫不開,它長大後也從來沒想到過自己能。而且人們會按時給它食物吃,於是大象們就安心認命地受比自己不知要弱小多少的人類的驅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