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放空自己,淡然處世(5)

有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她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采摘鮮花到寺院供佛。

這天,她又來送花,在佛殿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裏出來,無德禪師含笑說道:“你每天都這麽虔誠地以香花供佛,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她聽後非常高興,說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就感覺心靈像被清泉洗滌過似的清涼。可是禪師,為什麽我回到家中,心立刻就煩亂了,我這樣一個家庭主婦,怎麽樣才能在喧囂的城市中也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無德禪師沒有回答,反而問她:“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這位婦人答道:“每天換水,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一旦腐爛,上麵的枝葉和花朵就吸收不到足夠的水分,自然就枯萎了!”

無德禪師點點頭,說:“心也如此。要想保持清淨,就要不斷地自省反思,每天去掉那些煩惱的思緒。”

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處於何種境地,而在於他是否持有一顆樂觀的心。

上天不會給我們快樂,也不會給我們痛苦,他隻會給我們生活的佐料,調出什麽味道的人生,那隻能在我們自己。你可以選擇一個快樂的角度去看待它,也可以選擇一個痛苦的角度,所以,你的生活是笑聲不斷還是愁容滿麵,不在他人,在你自己。

一對下崗的年輕夫婦,在早市上擺個小攤,靠微薄的收入維博全家五口人的生活。這夫妻倆過去愛跳舞,現在沒錢進舞廳,就在自家屋子裏打開收錄機轉悠起來。丈夫喜歡喂鳥,妻子喜歡養花。下崗後,鳥籠裏依舊傳出悅耳動聽的鳥啼聲,陽台上的花兒依舊鮮豔奪目。他倆下了崗,收人減少了許多,還樂個不停,鄰居們都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倆。

一天,記者去采訪這對夫婦,丈夫說:“我們雖然無法改變目前的境況,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妻子說:“我們沒有了工作,再不能沒有快樂,如果連快樂都丟了,那還有什麽活頭。”

是的,我們雖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境況,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沒了工作不要緊,但不能沒有快樂,如果連快樂都失去了,那活著還有什麽意義。快樂是人的天性的追求,開心是生命中最頑強、最執著的律動。

如果你在一些細微小事上過分糾纏不清,對自己對別人過分苛求,你就該想到世上沒有盡善盡美的生活,也沒有極樂天堂。人的一生有許多日子會處於生活的低潮,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沮喪和煩惱,如情場失意,經濟拮據,孤獨寂寞,夫妻不和,母子矛盾,這些都可能引起不快。但是你的生活不能因此而蒙上陰影,調整自己的心情,在昏暗的天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七色彩虹,那樣靈魂會變得更加純淨,心胸會變得更加豁達,人生會變得更加快樂。

給心靈找一個憩息的小島

長途跋涉的人,都需要中途找一個歇腳的地方,給自己補充能量,讓疲憊的身體放鬆一下,恢複一下體力,然後再繼續上路。長期工作的我們也是如此,連續的工作會讓我們身心俱疲,激烈的市場競爭讓我們無時無刻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此,整日奔波勞碌的我們也應該在百忙中給自己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的心靈喘口氣,讓自己的身體從緊繃的狀態中解放出來。

世界著名航海家托馬斯·庫克船長,曾經在他的日記裏記錄了一次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奇遇。

當時,他正率領船隊航行到大西洋上,浩瀚無垠的海麵上空出現了龐大的鳥群。數以萬計的海鳥在天空中久久地盤旋,並不斷發出震耳欲聾的鳴叫。

更奇怪的是,許多鳥在耗盡了全部體力後,義無返顧地投入茫茫大海,海麵上不斷激起陣陣水花……

事實上,庫克船長並非是這一悲壯場麵的唯一見證者。在他之前,很多經常在那個海域捕魚的漁民被同樣的景象所震懾。

鳥類學家們對這種現象十分不解,在長期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來自不同方向的候鳥,會在大西洋中的這一地點會合,但他們一直沒有搞清楚,那些鳥兒為何會一隻接一隻心甘情願地投身大海。

這個謎團終於在上個世紀中期被解開。

原來,海鳥們葬身的地方,很久以前曾經是個小島。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鳥們來說,這個小島是它們遷徙途中的一個落腳點,一個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安全島”,一個在它們極度疲倦的時候,可以棲息身心的地方。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這個無名的小島沉入大海,永遠地消失了。

遷徙途中的候鳥們,依然一如既往地飛到這裏,希望在這裏能夠稍作休整,擺脫長途跋涉帶來的滿身疲憊,積蓄一下力量開始新的征程。

但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它們卻再也無法找到那個小島了。早已筋疲力盡的鳥兒們,隻能無奈地在“安全島”上空盤旋、鳴叫,盼望著奇跡的出現。

當它們終於失望的時候,全身最後的一點力氣也已經耗費殆盡,隻能將自己的身軀化為汪洋大海中的點點白浪,營造出一個個瞬息即逝的“小島”。

同樣,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在人生漫長的“遷徙”旅途中,每個人都有身心疲憊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憩息身心的地方。你是否讓自己的心靈在適當的時候稍作放鬆?是否擁有一個可讓自己喘上一口氣、稍作休整的“小島”?

給心靈鬆鬆綁,不要像那些海鳥,非要等到自己筋疲力盡的時候,一頭栽進大海。聰明的成功者都懂得放鬆自己,懂得調適自己的心靈,以一種愉快的心態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由於事業上的壓力,一忙起來就不知道停下。如果把人比做一台機器,那麽休息和放鬆就是對機器的保養,而保養良好的機器要比超負荷運轉的機器工作效率更高、使用壽命更長。在工作當中及時放鬆身體和心情,不僅是為了緩解壓力,同時也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量力而為,平常心看待得失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隻螞蟻拖著好不容易找來的食物在充滿障礙的路上艱難地移動,有人蹲下來,仔細地看著這小小的生命,它正在用盡全身力氣,想將那塊對它來說很碩大的食品帶回家——那是半粒大米。

那人突發奇想,如果給它一個更好的,它會怎麽辦呢?於是他將手中沒有吃完的半塊餅幹輕輕地掰了一小點,放在它的必經之路上,那塊餅幹足有那個米粒的10倍大小。

小螞蟻轉了個方向,似乎沒有發現那塊餅幹,而是更加賣力地拖著那半個米粒,似乎急於回家。那人於是挪動了一下餅幹,擋在它的麵前。

它終於發現了那個“更好”的東西,也終於放下正在拖動的米粒,圍著那塊餅幹轉悠起來,兩隻觸角在上麵敲來敲去,然後試著想拖動它。

可是,餅幹對它來說實在是太重了,它根本就拖不動,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它又圍著餅幹轉悠了兩圈,然後在那裏發呆,似乎在考慮怎麽才能移動它。

最後,它放棄了,它找到了剛才那半個米粒,繼續著它的工作。那人拾了個小樹枝撥了它一下,它頓時驚慌失措起來,放下了米粒快速地跑開,不過一會兒又回來找到那粒米繼續拖動。那人又撥動了它一下,它又跑開,再回來,如此往複好幾次。最後,它把那半個米粒一步步拖回家。

過了一會兒,螞蟻洞裏開出了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餅幹跟前,你拖我抬,很快就把那塊餅幹弄回洞裏。

如果把螞蟻的一生比作人的一生,我想做人也該如此,認識自己,量力而為,看準目標就去努力爭取,如果有的事情是你力所不能的,那麽去求助你的朋友吧。

量力而為,因人而異。如果是稱心的崗位,請珍惜工作;如果需要調節自己,請珍惜淡泊的心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最重要的。

量力而為不是一件難事,隻要我們能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做到並不難。難做到的是量“需”而為。經濟學上說,對於人的無窮的來說,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但是,我們不妨想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麽,即使把一座金山給你,你能享用的不過是九牛一毛。隻要想開了,凡事我們都不需要過分地追求,隻要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可以了,多餘的部分對於我們來說,得到和失去的差別並不大。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子量一量。隻要比尺子大的魚,他都丟回河裏。旁觀的人見了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到大魚,你為什麽將大魚都丟回河裏呢?”

這人不慌不忙地說:“因為我家的鍋隻有尺子這麽寬,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要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當人們在自助餐廳,毫無忌憚地吞食,那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夠用的,不必貪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煉。

人生中,得與失,常常發生在閃念的一瞬間。到底要得到什麽?到底會失去什麽?見仁見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充實,人應該隨時調整自己,該得的,不要錯過;該失的,灑脫地放棄。都得,一定要他人為你而放棄;都失,也太對不起自己。

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但是從人生的曆程來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有一天會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佛教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就是教人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