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緒論(2)

在西方,社會衝突理論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學理論,他們主要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矛盾論思想,把衝突分為階級衝突和可以用經濟利益的差異來解釋的衝突,強調衝突對社會整合的積極功能。衝突理論認為衝突最容易在組織內部形成,當一個體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而防礙了另一個體為實現其目標所做的努力時,衝突就會出現。現代衝突論在堅持不和諧是社會的固有特征的理論基礎上,認為可以通過社會秩序的調整來緩解衝突,並在衝突與緩解的互動中尋求發展,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與和諧。社會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是社會衝突產生的內在根源。馬克思主義者強調利用社會利益協調來解決使人民內部矛盾,以緩和社會衝突。

2.社會公正和社會控製

按照《正義論》作者羅爾斯的說法,所謂社會公正就是公民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合理的標準,換言之,它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和平相處的政治底線。一方麵,社會公正是一個社會得以維係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麵,社會公正因此也涉及公民對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心理感知和判斷。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全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必須具備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障體係。這種政策措施和保障體係實際上是社會控製行為,即社會組織利用社會規範對其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實施約束的過程。現代社會控製主要有法律控製、道德控製、行政控製、輿論控製等方麵。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基本取向。

3.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係統協調運轉,對社會係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製的過程。概括起來說,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在狹義上僅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

社會穩定是指社會結構、功能合理,社會各要素的協作作用及社會運行的有序化,即社會整體的良性運行。即社會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的正常運行,政治穩定主要是指堅強的領導核心,優越的社會製度,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社會秩序穩定,主要是指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思想穩定,社會治安秩序較好。經濟穩定主要是指國民經濟能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社會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社會的穩定。社會管理是社會穩定的前提和基礎。

4.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在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分為貨幣津貼和社會服務兩種形式。貨幣津貼包括退休金、失業津貼、各種補助性津貼與低收入家庭補助等;服務指通過舉辦各類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來實現的諸如醫療衛生服務、文化教育服務、勞動就業服務、家庭服務等等。這種福利作為一種社會政策,在實踐層麵是由政府以各種規劃、項目、方案的形式為其提供基本經濟保障,以使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基本保障。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他們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總是以緩和某些突出的社會矛盾為終極目標,並總是和民生問題聯係在一起。

(二)幾個容易混淆的問題

1.社會建設的範圍

“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多義詞,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來說,社會大致可以分為“大中小”三種。第一種就是大社會,即除了自然界之外的人類活動領域,在現實生活中有時約等於國家,比如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指出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第二種就是中社會,是把經濟發展之外的領域都歸為社會,我們通常講的經濟社會要協調發展,每五年製定一次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都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談的。第三種就是小社會,是社會學研究中的社會建設中的社會,是與經濟、政治、文化並列的“四位一體”中的社會。我們現在研究的社會建設就是建立在這個意義上的社會範疇。

今天的改革已經到了整體推進的階段,我們的社會建設離不開經濟條件、政治製度、文化建設的支持,所以對於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來說,我們要從小社會入手、大社會著眼,這就是社會建設的基本範圍。

2.社會建設與民生

民生與人權和需求有關。從人權角度看,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發展權。從需求角度看,是指與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與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民生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麵的具體內涵:就業,分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包括:與有關繳存養老保險金等有關的社會保險、包括為老年人提供看護服務的社會福利和包括為弱勢群體提供救濟的社會救濟等),住房,人身安全。

當前民生問題日益突顯,民生難題的解決固然是人民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也是當前社會建設的重點工作,改善民生是我們社會建設的重點也是落腳點,但決不是社會建設的全部內容,社會建設的內涵比民生建設的內涵更寬泛。

形成良好的社會結構,培育完善的社會製度,建立起科學高效、符合實際的社會管理的新體製,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難的探索。把民生問題作為當前我們社會建設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決定的,隨著社會的整體進步,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水平整體提高,我們在繼續關注民生的同時,建設的重心轉移到社會製度和社會管理體製的建設上來。

3.社會建設與和諧社會

社會建設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部分,它不是和諧社會的全部內容,而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前麵提到社會時指出,社會有廣義、狹義之分,有大中小之分,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社會”是大社會,而社會建設中的“社會”是小社會。當然,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這兩者是有交叉和重合的。我們黨所要構建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基本特征,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這就不完全是單一的社會建設可以滿足的了,需要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入地改革和發展才能實現。

三、研究方法、理論框架及基本內容

(一)研究方法

本論文力求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進行全麵、深入的探討與思考,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

1.主要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為總的指導思想。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是放在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基礎之上,理清整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發展的脈絡,通過史料比較分析的辦法研究的曆史文獻,對其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進行抽取、辯證地分析、研究,從而形成客觀的結論。

2.曆史分析法。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絕大部分存在於的原始文獻之中。所以對它進行研究必須立足於各個時期的文獻分析。隻有在解讀原始文獻的基礎上,對思想進行整體曆史分析,從中才可能得到它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理清其發展的進程和規律,梳理其對當今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一脈相承及它產生的影響,從而為我們當前的社會建設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