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著力點和落角點(4)

馬克思、列寧主義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建設思想。但是,由於曆史條件的局限,馬克思、恩格斯並未經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他們的許多社會建設觀點,包含在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和預見之中,更多地帶有邏輯推論的特點。列寧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成功之後,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時間很短,而且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恢複俄國的國民經濟,因此,他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論述受到了限製,不可能充分地展開。領導中國新民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不僅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政治、經濟條件,而且探索和形成了一係列重要的思想理論觀點。新中國成立以後,有長期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曆,有正反兩方的經驗可以利用。因此,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帶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增添了新內容。

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富裕的公正社會,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目標。在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後,形成了社會主義和的社會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就開始構思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藍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和觀點,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適合當時情況的社會建設理論。從廣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來看,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和兩類不同性質矛盾學說,超越了斯大林的觀點,指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是由低級到高級階段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的理論,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長期性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闡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生產力始終是社會的決定性因素的觀點,提出了發展生產力,在實現國家工業化基礎上實現現代化。從狹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來看,確立了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價值目標,始終把不斷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對於文化、教育、衛生(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提出了一係列正確的觀點、方針、政策;對於正確處理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關係,以及社會建設自身的各種關係,提出了總的處理原則和根本方法;對於社會管理理論,盡管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製約,但仍然在擺脫蘇聯影響方麵,做了探索,提出了尊重基層群眾民主管理和統一性與獨立性相結合、恰當分權的重大觀點。所有這些理論觀點,相互聯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二、思想科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想是嚴密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係,它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諸多領域。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把思想定義為:“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集體智慧的結晶。”1982年黨的十二大修訂的黨章中又將其補充為“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個定義及其補充,科學地說明了思想的理論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之後,黨的曆史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肩負著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曆史任務,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不僅重視經濟、政治、文化建設,而且對社會自身建設也給予關注。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係統,社會建設既依賴於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同時,作為一個特定的領域,其自身也有建設的任務,特別是協調利益關係、整合社會階層結構、建立社會管理體係、加強社會保障等等。這些任務又不能完全包括到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之中。在以往的理論研究中,關於社會建設的理論被包含於經濟、政治、文化理論之中,未能獨立出來,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需要把社會建設相對獨立出來,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完善和拓展思想科學體係的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社會建設理論,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為指導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論;還高度關注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問題,形成了係統的有關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的思想;他提出了“人民利益為最高標準”的社會公正思想,並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民主法治保障;提出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利益主體,並把改善民生當作是社會建設的著力點和落角點,推出了一係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的這些社會建設思想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初期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黨和人民共同探索的理論成果,是思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基礎和理論先導

胡繩同誌在《一生所做的兩件大事》一文中指出:同誌一生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領導黨和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第二件大事是,在以帶有中國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以後,努力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是這種探索的開創者。……作為這種探索的開創者的曆史功績應當用最濃重的筆墨記載在史冊上。”新中國成立後,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在後來的曆史發展中,展現了它們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思想理論先導,為新時期創立新理論奠定了基礎。黨的把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理論基礎。的探索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和理論來源,其中也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探索成果。在我國幾代領導集體的探索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內容是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不斷深化和發展的,從而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體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關於社會建設的理論創新,集中體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和一係列方針政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實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利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這一目標和戰略重點的提出,是以對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探索的正反兩方麵經驗為基礎的,充分吸納了鄧小平、對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發展的成果,反映了社會建設理論的先導作用。

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其實質是社會和諧。在新的曆史時期,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這一目標的繼承和展開。的為人民服務思想和人民利益為最高標準的社會公正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豐富,上升到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的原則,貫穿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的社會基本矛盾動力論思想,為鄧小平、、繼承和發展,對我國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彰顯出新的特色,形成改革動力論和創造活力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更緊密地同妥善協調新時期我國利益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利益關係聯係起來,成為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對改革高度集中統一的社會管理體製的探索成果,以及正確處理少數人鬧事的思想原則,為新形勢下改革完善社會管理體製,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形成了基層群眾自治、擴大黨內民主和基層民主的理論,以及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大原則。關於統籌兼顧的方針和方法,不僅為科學發展觀所豐富,成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而且也是加強社會建設的根本方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到鄧小平、和,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係。

四、為解決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問題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是在實踐當中產生的,有深刻的時代背景,是積累了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取得的這些重要理論成果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裏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是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產生並不斷發展的,對於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具有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在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會不斷地出現新情況、新矛盾需要研究和解決。比如人們反映最大的社會公平問題,社會分配差距呈拉大的趨勢,弱勢群體收入增長過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地區、行業間收入分配不公,這些問題如不能妥善解決,將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甚至會出現鄧小平擔心的“打內仗”問題。發展起來了,蛋糕做大了,如何分蛋糕比做蛋糕更難。再比如,群體件屢屢頻出,不僅與幹部損害群眾利益相關,而且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問題相聯係。再比如,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當代人吃子孫飯、給子孫留後患,嚴重影響當代人的生活質量和可持續發展。還比如,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育公平問題、醫療改革問題等等,都表現出複雜的矛盾性。如何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是十分重大的現實問題。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中的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對於社會建設具有普遍的世界觀、方法論意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為我們中國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世界觀、方法論指導。

創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和堅持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原則,是處理利益矛盾、協調利益關係、進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個基本方法。統一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方法論,對我們現今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具有長遠的具體的指導意義。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的具體內容,以及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著力點和落角點的改善民生的具體內容,都是針對解決當時實際問題的前提下提出的,當然也都對解決現今實際問題有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在新的曆史時期,中國人在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中,不僅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而且對他晚年的失誤進行撥亂反正,把他說錯和做錯的改正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新成果,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也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境界。

晚年關於社會建設理論的失誤,集中表現在“五七”指示中,本文第一章已有詳盡分析,主要是否定商品生產和社會分工,帶有自給自足、封閉性質的空想色彩。此外,對群眾運動的過分依賴,以群眾運動的方式推動社會建設,也是不可取的。他的許多正確觀點未能一以貫之堅持下去,“**”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造成了巨大損失。

對於晚年失誤的問題,1981年,在鄧小平同誌的主持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撥亂反正,作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糾正並正視了曆史事實,對和思想的曆史地位給予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因此,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客觀認識社會建設思想對我國社會建設的積極推動作用,分析社會建設思想存在的曆史局限性,科學評價社會建設思想的曆史地位,分析社會建設思想與和諧社會構建理論之間的內在聯係,這對於全麵準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社會建設規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熠耀著真理的光輝,展現出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成為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黨的報告做出了:“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的科學論斷。曆史告訴我們,對以為核心的黨中央艱難探索所取得的正確經驗和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對其失誤和教訓的糾正和借鑒,使我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將使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不斷開創新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