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種生活

朋友碰麵兒,一般都互相問最近過得怎麽樣、工作怎麽樣、家裏人怎麽樣。

昨天遇見個朋友,並不算很熟,一年沒見寒暄了五分鍾,問的問題太深邃了。回答完之後搞得我默默琢磨了半天,回家路上又琢磨半天,今早起來又一陣琢磨。

那朋友這樣問:“世俗生活怎麽樣?職業生活怎麽樣?靈魂生活怎麽樣?”

“啊?”三個問題問得我一愣。

我才意識到,籠統而言的日複一日是可以這樣分出層次的。我在回答的時候按照他指引的思路一對照,每天的各種事項突然就分門別類地有眉目了。

飲食起居,穿衣吃飯,談情說愛,看上個東西買回家,做了個麵膜皮膚變好了,等待他下班歸來一邊吃頓家常菜一邊聊起當日的見聞……那麽多聊以**令人滿足的刹那,原來都停留在世俗生活。

平常朋友問起我過得怎麽樣,我說過得挺好的,顯然這“挺好”僅限於描述涉及以上內容的世俗生活,用以判斷物質和感官是不是常常得到滿足,得失調動出的情緒是不是多數保持喜悅。總的來說,一段時期內運氣不差,親人身體無恙,所得大於所失,花草和小貓都在生長,世俗生活就已經足夠好了。

於是我找到最恰當的四個字來描述世俗生活:平安喜樂。

他點頭。看來這不同於過場寒暄,接下來我要回答職業生活。

這要聊到我的近期業務、公司管理、團隊建設、行業定位、發展方向。迅速沉下來一想,營業額增加表麵兒光鮮,但舊問題沒全解決,新教訓頗多,生存雖然得到保障,關乎發展尚需多思量。於是我一五一十地回答:“職業生活穩中有進。”

朋友看著我說:“其實我最想問的是你的靈魂生活。”

我站那發愣,一時琢磨不出他的態度是誠懇還是調侃。兩個一年未見的人,對立寒暄三句,竟然已經談到靈魂生活了。

看我語塞,他又說:“不是誰都有靈魂生活的,我覺得你有。但是靈魂生活這事兒,都是自我與自我交流,其實也不需要互相問,也不需要對外人說。”

朋友道別走了,剩我一個站那傻半天。朋友,你是覺得我在世俗生活沉淪太久看不下去了,今天故意出現來啟迪我的嗎?

還有就是,我那些,平常自己吃飽喝足後琢磨的,有的沒的,算靈魂生活嗎?本來習慣盯緊鼻子下麵鏡子前麵這一攤,在平常日子和公司買賣裏忙乎得挺滿足,昨天經過這麽一聊,怎麽像冷風一吹,哪兒醒了似的呢?

今天琢磨了一早上大概透徹了些,世俗和職業雖然人人都在做,底下也是應該有篤信和敬畏支撐著的。具備堅實的內心標準,才不會隨著情緒、環境和別人的好惡亂跑。內心標準應該歸靈魂生活管控和追求。

想到這就有點懂了,說白了朋友昨天就是在問我最近有沒有關注三觀建設,關注形而上的東西,多想想自己為什麽而活,查看一下皮毛下麵的支撐物是不是還結實,別忙乎忘了。

我也認識這樣的人,三種生活並不是像我和大多數人這樣能分出層次的。比如我的研究生同學婷婷。她吃飯穿衣是為了畫畫時候不餓不冷,她賣畫是為了繼續能畫畫。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她都隻在畫室專注,不需出門。

婷婷畢業後選擇了做職業畫家。或者連“選擇”這個詞兒用在她身上都並不恰當。隻有像我這樣的人,麵臨這樣或那樣的謀生手段時,有錢多少、事多少、離家遠近擺在麵前成為兌換條件時,才可以稱其為選擇。擺在婷婷麵前的就隻有一條路,別的對她都不具備行走的意義,所以無所謂選擇。世俗、職業和靈魂等,都是一回事,三體合一。三體合一的人活得純粹,卻是很稀少的。

想要身心都完滿安頓,不是世俗和職業那點兒生活過得好就能解決的。三觀不正,形而上不琢磨,特別容易跟著皮毛得失走。如果世俗生活不再喜樂,如果職業生活總有事物求而不得,這人就直接反映成沮喪抓狂,就是典型的沒靈魂生活。反過來也一樣,就算吃飽喝好穿金戴銀常伴有情郎,三觀建設也不能忘。

話說回來,我那個朋友,到底是聽說了我什麽,見麵聊了那麽一出啊?反正我還是再自省一遍吧,我的目標是:千金在手,而我另有高興之事。那高興之事,隻能來自靈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