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曆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

中外曆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軍事統帥要屬法國的“聖女貞德”這位隻有16歲,沒受過任何軍事教育的農家女,在百年戰爭後期法國將遭英格蘭征服的國難之際,挺身而出,奇跡般地打敗了強大的英格蘭軍隊,拯救了法蘭西,迫使英軍撤出法國。英國自此斷消了征服法國的念想,走上了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金雀花王朝的終結

137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去世,由黑太子愛德華年僅10歲的兒子理查即位,稱理查二世。因新王年幼,黑太子愛德華的弟弟蘭開斯特伯爵約翰任攝政主持國政。理查二世在1389年親政後與貴族的矛盾越來越大,飛揚跋扈的國王根本不把貴族放在眼裏,他不僅把約翰伯爵的兒子亨利放逐到遙遠的山地,還在1399年2月約翰伯爵死後沒收了他的財產,令貴族人人自危。同年5月,亨利借理查二世出征愛爾蘭的機會,舉兵反叛,在貴族的支持下,徹底打敗了國王的軍隊。8月,理查二世被迫投降,並於9月30日讓位於亨利,後者登基稱亨利四世,因他的父親約翰親王繼承的是蘭開斯特的爵位,所以他這一支也被稱為蘭開斯特家族,他所建立的王朝就稱為蘭開斯特王朝,金雀花王朝壽終正寢。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一直飽受貴族叛亂的困擾,議會也處處和他作對,不斷否決他征稅的法案,在此情況下,英國沒有能力發動對外戰爭,一直到1413年他的兒子亨利五世即位後,王權才得到鞏固。而這時的法國因在位的查理六世患瘋癲病,王權衰微,貴族上層中兩大派別爭鬥激化,都想利用英國的力量打擊對方,新即位的英王亨利五世就秘密聯合法國的勃艮第伯爵,於1415年8月率軍在法國的塞納河口登陸,百年戰爭戰事又起。

(二)阿金庫爾戰役與《特魯瓦條約》

英軍登陸後,亨利五世率軍圍困哈夫勒爾,迫使守軍於9月22日投降。此時已是秋天,不利於長途跋涉進攻巴黎,亨利決定直奔加萊,引誘法軍進行決戰。10月24日,雙方在加萊南方不遠的阿金庫爾(gincourt)展開決戰,隻有1.5萬人的英軍頑強抵抗著近5萬法軍。而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的法軍依舊沿襲落後的以重騎兵為主力、騎士各自作戰的拙劣戰術,結果在行走不便的灌木林中,攜帶笨重鎧甲的法國士兵被英軍的弓箭手大量射殺。由於法軍人數太多,終於有一批一批的人員衝到了英軍陣地,亨利立即帶頭下馬作戰,弓箭手也扔掉弓箭,拔出刀劍來迎擊對方。在短兵相接的廝殺之中,亨利五世本人受傷,最後英軍還是擊退了法軍的進攻,法軍再次遭遇慘敗,3名公爵、5名伯爵與4000多名騎士戰死,而英軍傷亡不到500人。這次戰役的勝利使亨利五世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亨利五世

1415年11月,亨利勝利凱旋,倫敦幾乎萬人空巷,前住迎接。第二年8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造訪英國,雙方訂立了反對法國的攻守同盟。

1417年8月初,亨利五世再次帶兵進攻法國,在諾曼底登陸後擴大戰果,重點圍困魯昂。魯昂城居民頑強抵抗,他們吃盡了糧食、馬匹、狗、貓、鼠等。為節省食物,老弱婦孺被趕到城外活活餓死。1419年1月該城陷落時,總計有5萬魯昂人死於饑餓。此時,法國的統治階級又發生內訌,查理六世精神失常不能理事,已投靠英國的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借機占領了巴黎,把王太子趕到了法國的南部。1420年菲利普代表法國國王與英國簽訂了《特魯瓦條約》答應亨利五世成為查理六世的攝政王,同意在查理六世死後由亨利五世及繼承人永遠兼任法國國王,基恩和波爾多歸屬英國。

1420年6月,亨利五世與法國的公主凱瑟琳結婚,12月亨利五世來到巴黎,儼然成為法蘭西的君主,英軍牢牢控製著以巴黎為中心的法國北部。1422年,亨利五世在戰場上染上痢疾,不治而亡,他和凱瑟琳生下的隻有9個月大的亨利王子繼位,稱亨利六世。10月,查理六世又死去,亨利六世按照《特魯瓦條約》成為法國國王。但是逃到南方的法國王太子不甘屈服,在布爾熱自立為法國國王,稱查理七世,繼續領導抗英鬥爭。

法國貴族為什麽會讓一個農村女孩指揮法國的軍隊?

曆史學家對法國貴族任用貞德作為抗英的指揮作出了如下解釋:戰場上一年接著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領導他的軍隊並準備戰爭時,他一定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隻有一個已到存亡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之下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三)貞德抗英

英軍為完全占領法國,在亨利五世的弟弟貝德福(Bedford)公爵的領導下,不斷進攻法國南部查理控製的地區。1428年,英軍開始圍攻法國中部的重鎮奧爾良。他們采用堡壘戰術,在奧爾良周圍修築很多堡壘,在大炮的掩護下,一步步逼近奧爾良。到1429年初,盡管該城居民殊死抵抗,決心戰鬥到底,但由於外援斷絕,饑餓難忍,又加敵軍大炮轟擊,城內士兵人數日益減少,抵抗力越來越差,城池危在旦夕。英國的侵略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抗,法國形成了群眾性的抗英,此時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孩登上了曆史舞台,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拯救法國的重任,她就是貞德。

貞德是一個農村牧羊姑娘,父親是一個村莊裏的小官,在同英軍作戰中曾被敵人砍掉了一隻手臂,成了殘疾。父親的教育與英軍對周圍村莊的擄掠,使貞德幼小的心靈裏很早就充滿了對英國人的仇恨。她從小習武弄棒,操練武藝,一心要報效祖國,趕走侵略者。

她前往宮廷麵見查理七世,自稱受到上帝的召喚,讓她來協助國王殺敵。法國的貴族先是視為荒誕,但她的確顯現了一些特異能力,於是查理七世將信將疑,幾個月後給她配備了盔甲、馬匹和旗幟,讓她帶軍解救奧爾良。

貞德全身甲胄,和戰士一樣打扮。他們到達奧爾良後受到守軍和居民的熱烈歡迎。貞德說是天使告訴她,要她到法蘭西解奧爾良之圍。在當時的條件下,反對英國入侵的抗戰披上了宗教的色彩,使法蘭西民族的鬥誌迅速高漲。貞德高舉耶穌的旗幟(白底繡上耶穌和瑪麗的字樣)在戰士和居民中激起了無比的抗戰熱情。奧爾良周圍的英軍堡壘一個接一個地被摧毀,局勢向有利於法軍的方向轉變。1429年5月7日,貞德又率領戰士們攻占了奧爾良南部盧瓦爾河大橋南端的重要堡壘,殺死了英軍3名重要的指揮官和許多貴族。

這次戰鬥的勝利,使奧爾良城和法國中部各地的聯係暢通無阻。貞德的英名讓英國侵略者不寒而栗,她實際上已成為法軍的領導人之一。1429年5月8日早晨,英軍指揮官決定撤圍西去,被圍達7個月之久的奧爾良終於解圍了。在貞德精神的鼓舞下,法軍連克北方許多重鎮,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王太子查理在貞德的勸說下也於7月17日在蘭斯大教堂正式加冕為法國國王。

1430年春,貞德勸說國王進軍巴黎的計劃被拒絕,便決定單獨采取行動。她征集了一隊士兵,又打聽到勃艮第公爵在攻打貢比涅(Comptegne)便前住該城支援。5月23日,貞德率領的隊伍在貢比涅郊區遭勃艮第軍隊的襲擊。她領導部隊突圍向貢比涅城撤退,但城門關閉,她本人在圍困中被勃艮第軍隊俘獲。同年11月,勃艮第貴族以4萬法郎的價錢把她交到英國人手中。英國貴族指使博韋(Beuvis)主教在魯昂開庭審判,以異端罪判處貞德死刑。1431年5月30日上午,年僅19歲的法國民族英雄貞德被綁在魯昂舊市場的火刑柱上活活燒死。

貞德雖然犧牲了,但她英勇抗敵的大無畏精神感染了無數法國民眾,法國民眾紛紛組織起軍隊抗擊英軍,為收複領土而戰。1436年,法國人收複了巴黎,此後戰爭硝煙逐漸熄滅。1449年戰端重開後,法軍收複了貞德殉難所在地魯昂,次年又在福爾米尼戰役中大敗英軍,一鼓作氣光複了諾曼底全境,1453年又攻占了西南部波爾多等地。英國在大陸上的領地最後隻剩下北部的加萊港,至此,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勢力被徹底趕出法國告終。

英國在百年戰爭以後,放棄了無謂的征服法國的計劃,而集中力量經營不列顛國內事務,到15世紀末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在思想與文化上,英國也不得不清除原先諾曼征服以來的法國的影響,全麵采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

聖女貞德之死

貞德被捆綁在火刑柱上,她手握著十字架不斷地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牧師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鍾後,一切都結束了。英國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聖女貞德就義之時,年僅19歲。

諾曼征服幾百年以來,法語一直是英國貴族和紳士的日常用語。百年戰爭割斷了上流社會與其法國領地的密切關係,舉國上下把法蘭西文化看作異國貨色,法語和“敵人的語言”成了同一概念。普瓦提埃戰役之後,國會以法律形式宣布,在法庭上的審訊和辯護必須使用英語,法律文書案須用拉丁文字。更徹底的語言革命措施是把英語正式列為教學用語。英語的廣泛使用和發展,改變了英國人的文化生活,推動了英國的文藝複興,使英國從法蘭西文化海島分支的從屬地位中脫離出來,終於獨樹一幟。

英語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口語,傳到英國後仍保留了多種多樣的方言。其中,西撒克斯語曾是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時期的宮廷用語,但諾曼征服後它就成為英格蘭東部腹地的農民語言。百年戰爭以後,倫敦、牛津、劍橋等文化中心都流行這種語言,西撒克斯語經過世世代代英國人的共同努力,變得生動、流暢、嚴密而達意,成為現代標準英語的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