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後記:本書的緣起與相關問題說明
和陳雲作為中國內第一代領導集體中的兩位傑出領導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歲月中,他們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為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自20世紀30年代初起,陳雲就一直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文革”後期至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的幾年除外),長達50餘年,這在黨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擔任這一重要領導職務的漫長歲月裏,陳雲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的曆史性貢獻。但由於多種原因,學術界和宣傳理論部門對陳雲所做的研究和宣傳工作,這種情況正如一位美國學者大衛·M·貝奇曼所指出的那樣:“陳的地位、資曆與學者們對他的研究力度”“顯著不符”。
眾所周知,在黨內,和陳雲的領導風格差異很大,所熟悉的領域也不盡相同。比較而言,更善於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攬全局,是當之無愧的戰略家和軍事統帥,陳雲更善於做具體工作;對軍事和政治工作非常熟悉且得心應手,陳雲則更注重經濟工作。因此,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兩人的具體作用是不盡相同的。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對他們間的相互關係進行全方位的詳細描述和深入探討,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懷著研究的濃厚興趣和宏大抱負,我於1989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政治係黨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但事不湊巧,當年思想研究方向不招生。雖經努力,終未成功。不過三年時間也沒有白過,在導師孫友葵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我基本摸索到了學術研究的一些門徑。如果說這些年來,我對自己的一些成果還稍感滿意的話,應完全歸功於孫老師當年的無私教誨;而對於仍然存在的問題,隻後悔當年的努力還很不夠。仍然是出於對研究的興趣,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在完成本專業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學習之餘,自學並選修了思想方向的所有課程。但在報考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時,厄運再次降臨到我的頭上。我雖然在筆試中考了第一名,但卻未曾想到因麵試成績“不理想”而未能被錄取。這次挫折使我徹底地破滅了在思想專業內進行深造的夢想。但我研究的熱情,卻並未由此而減弱,甚至可以說反而有所加強。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當初的選擇並沒有錯。
參加工作後,我在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堅持從中國特別是其領袖人物思想發展史的角度,探尋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興衰成敗的深層原因。可以這麽說,當中國的領導集體之間比較團結時,特別是主要領導人的作風比較民主時,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就比較順利,取得的成就也就比較明顯;當領導集體之間的分歧較大且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加以解決時,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就會遇到嚴重挫折。這是由中國的政黨特征及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特殊地位決定的。由於曆史的原因,在時代的中國,情況就更是如此。因此,自然地,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來研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先後發表了數十篇學術研究論文。其中有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相關專題文獻資料集所轉載。
在研究過程中,我逐漸把重點轉到領袖人物的相互關係上來。我發現,在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領袖們的認識並不相同,毋寧說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正是這些差別最終導致了和中央一線領導多數成員的矛盾的產生並不斷加劇,也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劫難。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對和陳雲的相互關係這一個案進行了更多的關注。本書就是在這種長期關注的過程中產生的。從最初構思到最終成書,經曆了10多年時間。這期間,學術界對陳雲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公布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同時也取得了越來越多的高質量的研究成就,這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書也可算是對我前一個時期研究的一個小結,同時,就我個人而言,也算是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
本書從陳雲誕辰90周年之際開始構思,到2000年時,已陸續寫成20多萬字的稿子。其間,先後寫了10多篇係列學術論文,其中近半數已經或即將公開發表。
2000年以來,學術界出現了許多研究陳雲的高質量成果,特別是出版了《陳雲年譜》,極大地方便了學者們對陳雲的研究工作。同時,出版界先後出版了一係列研究領袖人物相互關係的圖書。於是,我決心抓緊時間把剩下的內容趕快寫完,並對已經寫好的內容進行了重要修改。原準備在2004年底以前完稿的,但由於工作十分繁忙,又有其他科研任務不容分身,隻好將自選的這一課題的寫作進度再次放慢下來。直至陳雲誕辰100周年前夕才完稿。
由於和陳雲是黨史上的兩個重要領袖人物,要實事求是地寫好二者間的相互關係,既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又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事情。筆者雖然做了長時間的準備,也盡了很大的努力,但限於資料及自身水平,不足之處是難以避免的。在具體寫作中,為慎重起見,所有敘述均以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研究成果特別是權威部門的出版物為依據。其中重點參考了朱佳木、孫業禮和熊亮華以及遲愛萍、趙士剛等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了不掠他人之美,更是為了尊重前人的勞動成果,同時也為了便於查對原文,凡直接引用前人成果的地方都作了注釋。本人鄭重承諾:所有引文都有明確出處,並認真仔細地查對了原文。
本書在總體上,以時間為經,以傳主的相關活動和事件為緯,隻有少數幾個章節無法遵循上述原則而未強求形式上的一致;在行文上,既力求表述準確,又盡量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需求,嚴謹而不死板,順暢、活潑但談不上精彩。第一、二、三章,傳主間的直接聯係雖然不多,但仍從比較的角度進行了敘述。
還要說明的是,本書原準備在2005年陳雲誕辰100周年時出版的,但因初稿結稿較晚,等與出版社聯係時,已無法及時安排出版,中間又因其他原因,一再推遲。這樣也好,在對原稿進行補充修改過程中,又參考了不少新近出版的陳雲研究成果,使本書的敘述更為豐滿和準確。
王玉貴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