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如果沒有什麽可說的,就什麽都別說

廢話傾向

為什麽五分之一的美國人無法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國家?當美國南部選美小姐卡羅琳娜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她還是高校畢業生—她對著攝像機說:“我個人認為,美國人無法在世界地圖上找到美國的位置,是因為有一些人沒有地圖,而且我認為我們的教育,與南非和伊拉克……都一樣而且……我認為他們應該……我們這裏的教育……美國的教育應該幫助美國,應該幫助南非,應該幫助伊拉克和其他亞洲國家,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我們的未來。”這段視頻在YouTube(世界上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上傳遍世界各地。

好吧,你可以說,不要和選美小姐斤斤計較,那下麵的回答呢?“文化傳統的自身發展過程,絕不是由於受到以主體為中心的理性和以未來為指向的曆史意識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如我們所看到的主體間性的自由建構過程一樣,個人主義的所有性現象表現為一種自我享有的自主性而瓦解。”你覺得熟悉嗎?這是於爾根·哈貝馬斯在《在事實與規範之間:關於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一書中寫到的。

美國選美冠軍和德國著名哲學家的例子都清楚地說明了同一個現象:廢話傾向。不動腦筋、愚笨或無知會導致頭腦糊塗,滔滔不絕貌似可以掩飾這種思想上的糊塗。有時候這種方法確實有效,但有時候卻不行。選美小姐的煙幕彈效果就失敗了,但哈貝馬斯至少暫時是成功的。我們在掩飾時說得越多,其實越容易失敗。再加上“權威偏誤”(之前在《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中介紹過),喋喋不休的內容有可能變成可怕的大雜燴。

我就經常會犯這種“廢話傾向”的錯誤。年輕時我很喜歡雅克·德裏達。我拚命地讀他的著作,但在努力思考之後也沒能理解,他的哲學對我來說成了神秘學的象征。這也使我的博士論文定向在這一方麵。現在看來兩者—德裏達和我的論文—都是沒用的廢話。我就是把我的無知轉化成了文字煙幕彈。

有“廢話傾向”最明顯的就是運動員。可憐的足球運動員被記者催促著作分析,其實他隻想說:“我們輸了比賽,就這麽簡單。”但記者必須要湊夠直播時間,所以他要不斷地提問,以便讓球員和教練不停地說話。

在學術界,正如我們所見,“廢話傾向”也在蔓延。一個學科獲得的成果越少,這種現象就越嚴重。對“廢話傾向”特別沒有抵抗力的就是經濟學家,這在很多評論和經濟預測中不難看出。這種現象也出現在經濟個體中,一個企業經營得越差,其總裁的廢話就越多,而且廢話之外還要加上多餘的經營活動。這裏值得稱道的例外是通用電氣公司的前董事長傑克·韋爾奇。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說:“你可能不相信保持簡單明了是多麽難的一件事,因為人們害怕自己被別人當成傻瓜,其實結果恰恰相反。”

結論:滔滔不絕可以掩飾無知。如果一些內容沒有清楚地表達,其實是說話者自己不知道在說什麽。語言表達是思想的鏡子:清晰的思想會帶來清楚的表達,糊塗的思想結果隻會是廢話連篇。很遺憾的是,我們隻在很少情況下才有真正清晰的思路。世界是很複雜的,我們的大腦要思考很多內容才能理解世界的某一個方麵。在你對整個世界頓悟之前,最好還是記住馬克·吐溫的話:“如果你沒有什麽可說的,就什麽都別說。”簡單是生活這條艱難長路的終結點,而不是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