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南京!南京!(4)
負責擬訂作戰計劃的劉斐先表態:雖然淞滬會戰前製訂了消耗戰的戰略,但會戰後期實際上並沒按這個戰略執行,讓大量精銳投入上海,導致傷亡慘重。
蔣介石臉色陰沉,說:劉組長,這個我們先不討論,上海已失,現在說的是南京。
劉斐說:恕卑職直言,首都守不住。
劉斐能幹到這個位子,當然不是混的。他說了三點,點點是死穴:一是日軍乘勝追擊,士氣正旺,可從京滬鐵路、京杭公路和長江沿岸三條線路攻襲南京;二是南京在地理上沒法守,日軍把蕪湖一占,就等於把後麵交通線切斷了,再從東、西、南三麵一圍,用軍艦把北麵的長江一封鎖,南京就成了一個死城;三是中隊經過3個月的大戰,戰鬥力已經嚴重消耗。
蔣介石不住地點頭。
白崇禧接話,意思大致跟劉斐一樣,說:現在,我們的士氣和戰鬥力都已不濟,日軍挾新勝之威,且是水陸空三軍掩殺而來。這個情況下,南京麵臨的不是守不守的問題,而是沒法守的問題。何況我們定下了持久的消耗戰略,用時間換空間,不該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何應欽和徐永昌也是這個意思。
蔣介石問陳誠、顧祝同他們有沒有來電報。
徐永昌說:有。他們在電文裏也不讚同守南京。
蔣介石沒立即表態。
無論是劉斐還是白崇禧,他們的說法,單從軍事角度來看,找不出一點破綻。但問題是,如果他蔣介石也僅僅是一名將領,自然可以單純地從軍事角度看待南京的守棄問題,但他是國民政府首腦,所以問題就沒那麽簡單了。南京是中國的首都,抗戰初期不戰而棄,會不會影響全國抗日的熱情?況且,幾天前,他已派軍事顧問蔣百裏作為特使奔赴歐洲,繼續尋求國際上的支援。更關鍵的是,蘇聯那邊……這種情況下,如何能輕棄南京?但上海新敗,怎樣再跟日軍對決?
蔣介石說:在上海損失大的部隊,可以向皖南集結休整,一部分可以到江北。那意思是,南京還是需要守的。
劉斐又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最多放18個團,在南京作象征性防守,這樣於國內國際都有所交代。
在一陣爭論中,會議結束了,沒形成最終結果。
隔了一天,蔣介石再次召開會議。這次除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劉斐外,多了幾個人:唐生智、穀正倫、軍令部次長王俊。此外,還有幾個作戰參謀。
按蔣介石軍用電話專線台的王正元回憶(他聽兩位參加會議的作戰參謀說):當時唐生智精神似乎出了些問題,因為開會時他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一會兒跳下來,一會兒蹦上去。這個回憶顯然有點八卦了,很難想象在蔣介石召開的保衛首都的重要軍事會議上,他唐大將軍像個猴子一樣蹲在椅子上。難道他是孫悟空麽?
不過,在討論中,唐生智倒是說了一句叫蔣介石為之一動的話:輕棄首都,對不起總理(孫中山),總理陵墓在此!
老唐一陣咳嗽。
巍巍中山陵,讓蔣介石心頭一驚。
穀正倫說:南京要守,但不可死守。相當於什麽也沒說。如果按當時的分工,守衛南京的司令該是穀正倫,他此時的職務是南京憲兵司令兼首都警衛軍(前南京警備軍)軍長。但穀此時正鬧胃潰瘍,肚子疼。
蔣介石最後定了調子:南京是要守一下的。但至於是象征性防守,還是以重兵死守,以及由誰來守,沒作出決定。
蔣介石對唐生智的表態很高興,當然這時候唐生智還沒想到很快蔣介石就叫他守南京。
第二天,蔣介石率領南京的將領到紫金山天堡城視察,蔣說:不要進行呆板的防禦戰,要充分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再加上守衛有方,南京可以守上一個月,這樣就可以“等待時機”了。
這裏的時機,指的是蘇聯的出兵。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為爭取外援,跟蘇聯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指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政府於1937年8月20日在南京簽訂的條約,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受一個或數個第三國侵略時,彼締約國約定,在衝突全部時間內,對該第三國不得直接或間接予以任何援助……”,通過該條約蘇聯政府向中國提供物資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軍誌願隊來華作戰。)。關於中蘇條約的談判,說起來話長。當年(1929年)為了中東鐵路,張學良的東北軍跟蘇聯幹了一架,結果被蘇軍打敗,中蘇完全斷交。但迫於形勢變化,九一八事變之後,南京向蘇聯示好,恢複了外交關係。此後雙方就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乃至互助條約,搞了多個回合的談判,莫斯科和南京間涉及的問題太多了:外蒙古主權是一個問題,蘇聯插手新疆是一個問題,中東路路權(後來蘇聯向日本出售)是一個問題,所以談了一段時間,國民政府就又冷下來了。華北事變後,中日矛盾已沒法調解,為了拉個摸得著的幫手對付日本,蔣介石又開始派人跟蘇聯接觸,在作出一些妥協後(不再提中東路路權),想直接簽一個互助條約,讓兩國成為盟友。但蘇聯人不幹,因為此時日本和德國已經跑到一起,如果跟中國成為盟友,就相當於蘇聯一邊得盯著西線德國人打過來的狼牙棒,一邊又跟日本人成為事實上的敵人,所以不想簽互助條約,隻想簽一個寬泛的互不侵犯條約。在蔣介石看來,如果隻簽互不侵犯條約,既不能使蘇聯成為盟友,還有可能惹得日、德惱怒,甚至英美不舒服,所以一直就拖著。中日開戰後,蔣介石靈活了一下,想先簽下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再爭取簽互助條約。所以,在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後,蔣介石就派楊傑帶了個實業代表團去了莫斯科,名義上是談實業,實際上是買武器,最終目標呢,是促使蘇聯人簽下互助條約,邀蘇聯對日出兵。
引火上身的事兒,蘇聯人當然不幹。這個世界上,尤其是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什麽時候說都不晚。對他們來說,簽下《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這樣既可以防止中國倒向日本,又可以給日本人提個醒:看,你們是不是也向我們討一個這樣的條約?(後來事情還真是這樣發展的)這樣一來,蘇聯東邊就相當安全了,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威脅日益嚴重的德國了。
但由於中國是絆住日本的最重要的棋子,所以蘇聯人也不能當甩手掌櫃,於是一麵保證會在武器和軍需上援助中國(跟中國簽訂了3.5億元的軍火合同,並派誌願航空隊幫助中國空軍作戰),一麵應付蔣介石說“緊急關頭”會“圍魏救趙”,直接出兵進攻日本。(伏羅希洛夫曾對楊傑說:“我們正在備戰,很快就準備好了。”甚至11月18日,斯大林親口對楊傑說:“如果日本將要取勝,那麽我們將參戰。”)
蔣介石愁腸百轉。
視察完陣地後,蔣介石來到唐生智的寓所,一是探老唐的口風,二是給他打氣,他已經決定叫他守南京了。這個曾叫他不省心的老唐,從上次會議後形象一下子變得親切極了。他已經下了決心,南京得守:促使蘇聯出兵是其一,開戰之初輕棄首都影響抗戰熱情是其二,還有就是中山陵在此。不戰而棄,他將來有什麽臉麵去見孫中山呢?
當然,蔣介石不是上來就叫唐生智當這個守城司令,他問唐:如果堅守南京,你覺得誰是合適人選?
唐生智立即推薦了穀正倫。
蔣介石回絕:他雖然是首都警衛軍司令,但資曆不足,難當重任。
唐生智又建議以羅卓英為司令,穀正倫和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為副手,仍沒被蔣認可。
臨走時,蔣介石對唐生智說:雖然老兄有病在身,但南京守衛一事,事關重大,找別人我不放心。要麽你留下,要麽我留下!
蔣介石叫唐生智上任,除了看重他的資曆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以前擬訂的首都保衛計劃和相關軍事演習,唐生智都參加了,而且是主要擬訂者。
11月18日深夜,蔣介石召開第三次會議。參加會議的,又多了一個人,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這一次,必須拿出決斷,日本人不會等這會一次次開下去。
在會上,蔣介石問誰願意留下來,一時沒人接話。蔣介石又說,既然你們都不願意留下來,那我自己留下來吧!
話說到這份兒上,唐生智站起來,說:我願與南京共存亡。
但所有的曆史橋段,都有一個羅生門!
當年關於唐生智守衛南京的傳聞,版本有很多個。按別人的回憶,老唐是主動的。但按老唐自己的回憶,他是被動的。據他說,被留下後,劉湘進京開會,二人有過一段對話,劉說你要守南京啊,老唐很不情願地說是啊。劉問,你覺得能守多久。老唐說,天知道。老唐後來的回憶未必都是實話。多少年後,他回憶當年南京的慘狀,會把責任拉到自己身上麽?不太容易。拉出了劉湘,意思是,我當時也不讚成守南京,跟劉湘還有一段對話。但劉湘兩個月後就死了,找誰對證?
另外,按即將出任南京衛戍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譚道平(黃埔軍校6期,湖南長沙人)的回憶,上海陷落後,有一天,唐生智找身邊的工作人員訓話,說:“諸位追隨我工作已經有好幾時了,我們平時時時常常說抗戰抗戰,難道隻是叫人家抗戰犧牲的嗎?諸君!難道肯讓敵人從我們手裏隨隨便便地把我們的首都拿去嗎?從前我們所說的話語,要今天的行動來兌現,我們向大家說明,我不能離卸這一個責任:保衛首都!”訓話時間是11月9日,譚稱此時唐已經向蔣請命要守衛南京了。
無論如何,現在,蔣介石鬆了一口氣,大家也長長出了一口氣,何應欽、白崇禧、穀正倫、徐永昌、桂永清、劉斐等人看著老唐,不知道說些什麽好。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國發表宣言,宣布***遷都重慶。
遷都的決定在上海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就定了。蔣介石在最高國防會議上作了題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與抗戰前途》的報告(10月29日),措辭相當激烈:
自盧溝橋事變發生以來,平津淪陷,戰事蔓延,國民政府鑒於暴日無止境之侵略,爰決定抗戰自衛,全國民眾同仇敵愾,全體將士忠勇奮發,被侵各省均有劇烈之奮鬥,極壯烈之犧牲……邇者暴日更肆貪黷,分兵西進,逼我首都。察其用意,無非欲挾其暴力,要我為城下之盟。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正義、為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屈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抱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
遷都宣言發表後,政府機關往武漢(國民政府在此設有行營)、重慶的遷移進入了最後的。到11月底,除了有任務必須留在南京的公職人員外,就是幾十萬想走但走不了或不想走的市民了。
剛一走馬上任,唐生智就開了個記者招待會,會上他說了兩條:奉命衛戍南京,至少兩點最有把握:一是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首都;二是這種犧牲會使日軍付出巨大代價。此前他向蔣介石的表態是:“臨危不亂,臨難不苟。”
南京衛戍司令部名單已出爐:
司令長官唐生智;
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2期,湖南衡陽人);
參謀長周斕(保定陸軍軍官學校2期,湖南衡陽人);
劉興、周斕既是唐的湖南老鄉,又是他的老部下,在人員安排上,該想到的,蔣也確實為唐想到了。蔣介石把宋希濂第36師、王敬久第87師、孫元良第88師都放在了南京。
蔣介石問:還需要哪些部隊?
唐生智說:教導總隊您還帶走麽?
蔣介石說:桂永清的教導總隊,何部長計劃派到湖南休整。
唐生智說:連第36、第87和第88師的戰鬥力都下降了一半,其他部隊就更不敢用了。
蔣介石說:我把教導總隊給你留下,也不叫俞濟時的74軍走了。首都的憲兵部隊和警察部隊都歸你指揮。你不要擔心兵力的問題,我會想辦法。
唐生智向他保證,將以最大的限度固守南京。那麽好,既然是固守,就需要重兵,於是蔣介石把周圍能調動的軍隊都調到了南京。葉肇第66軍、鄧龍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6期,廣東茂名人)第83軍來了,就連待在湖北的徐源泉(南京講武堂,湖北黃岡人)第2軍團也被命令星夜馳援南京。
此外還有炮兵第8、第10團之一營、戰車防禦炮部隊(8門)、戰車部隊(10輛),以及防空司令部所屬高炮部隊(27門)。
兵力很龐大,但整個衛戍司令部的人很少,參謀長周瀾(副參謀長佘念慈)之下,設了個參謀處,處長廖肯(黃埔軍校5期,湖南長沙人),處下麵就兩個科,一是譚道平的作戰科,再就是後勤通信科。
南京戰,對中隊來說有兩道防線:外圍和城郭。
外圍防線從京蕪(蕪湖)路上的大勝關起,經牛首山、江寧鎮、淳化鎮、湯水鎮(湯山)到龍潭,呈弧線形;城郭防線則為南京城外的雨花台、紫金山、烏龍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防線有用鋼筋混凝土構築的永久性工事,包括碉堡、觀察哨、指揮所。上海開戰後,又拉上了鐵絲網,挖了交通壕和反坦克戰壕。此外,以烏龍山炮台等地為依托,封鎖通往南京的長江江麵。
先看一下城郭陣地的部署:
宋希濂第36師守挹江門、下關、幕府山等南京城北陣地,同時作為總預備隊使用。
桂永清教導總隊守紫金山等南京城東陣地;
孫元良第88師守中華門、雨花台等南京城南陣地;
蕭山令(保定陸軍軍官學校3期,湖南益陽人)的憲兵部隊和警察部隊守城中清涼山附近的陣地,維持城內秩序。
再看外圍陣地:
葉肇第66軍守淳化鎮至鳳牛山一線,向句容派出前進部隊;
俞濟時第74軍守淳化鎮至牛首山一線,向秣陵關、湖熟鎮派出前進部隊;
鄧龍光第83軍守鳳牛山附近經拜經台至龍潭一線,向下蜀派出前進部隊;
徐源泉第2軍團(12月8日到南京)守棲霞山、烏龍山、龍潭一線;
王敬久第87師(師長沈發藻,王擔任軍長,但軍下隻轄該師)守鎮江一線,後退至南京。
1937年11月22日,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巡視南京,此時日機剛剛飛走。轉天,蔣到常州前線鼓舞士氣,此時無錫至江陰一線處處激戰。
這時候,汪精衛已經走了,乘船去了武漢。他走前,國民政府拒絕了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轉達的日本方麵提出的7個停火條件:
一、在華北五省建立非軍事區,任命****官員;二、內蒙古自治;三、擴大上海的非軍事區,由國際共管;四、中國停止所有排日抗日活動;五、中日共同防蘇防共;六、降低日本商品關稅;七、各國在華權利得到尊重。
癡人夢話。
南京戒嚴了。日軍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合圍而來,南京隻剩下北麵下關江邊一個出口。
唐生智為表示與南京共存亡的決心,叫俞飛鵬把從南京下關到江北浦口和上遊武漢的大部分渡輪都開走,留下的一小部分輪渡和被收繳的民船,交給了宋希濂第36師看管,任何人沒衛戍司令部的命令不許動用。開始的時候,衛戍司令部自己也沒留船,不是沒留幾艘,而是一艘也沒留。從這個細節看,此時的唐生智確實作好死守的準備了。參謀長周斕覺得不妥,極力請求下,唐才同意由司令部單獨掌握一艘小火輪。
唐生智下令:如有誰敢擅自渡江逃退,宋希濂第36師和長江北岸的胡宗南第1軍可立即開槍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