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教師的角色(1)
教師的教育影響能否產生實際的教育價值,達到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教育行為能否引起學生積極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反應。而教育影響力的發揮和教育價值的實現,從教師心理的角度而言,主要受製於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師的威信、教師的能力和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一、教師的職業特點
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崇高而又十分艱巨的工作:人民教師是塑造年輕一代的辛勤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肩負著造就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不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教學能力和各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措施作用於學生,而且以自己的全部心理品質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教師的工作既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也連接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作為一種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精神活動,教師的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
教師工作的對象既不是無生命的自然界的各種物體,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動、植物,他們的工作對象是人,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意誌、能力、性格的活生生的人,是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的兒童、少年和青年。這一特殊的工作對象,使得教師麵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教”的客體,同時也是“學”的主體;麵對的不僅是單純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同時也是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受到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麵影響的社會成員。因此,教師如何在這種複雜多變的條件下,把一定的教育內容轉化給遺傳素質、知識狀況、智力水平、興趣愛好、性格氣質等各不相同的教育對象,是一項非常複雜和精細的特殊工程,有賴於教師長期的、循序漸進地去進行工作。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了解多種縱橫交錯的影響因素,使用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充分調動起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各得其所,成為有用人才。這就決定了教師工作的長期性、複雜性。
(二)勞動的內容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多麵性
教師勞動的內容是教書育人,既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也要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麵發展。因此,教師工作雖有明確分工,但每一位教師都擔負著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均得到發展的責任。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智力、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素質等都得到提高。教師的工作要麵向一個班的所有學生,甚至是全校學生,而不僅是幾個優秀生,對有錯誤和缺點的學生也沒有拋棄的權利,要全麵教育好每一個學生。另外,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而都得到發展,教師的工作就不能僅局限在課堂上,大量的工作要在課堂之外進行,不能僅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還要把觸角伸向課堂之外的學生活動。這一切都決定了教師的工作具有多方麵性的特點。
(三)勞動的方式決定了教師工作具有個體性與集體性相結合的特點
教師備課、上課、輔導和學生談話以及進行家訪等,都是個人單獨進行的,特別是上課,不可能由兩個人同時在一個教室裏講同一堂課。雖然國家有統一規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但每個教師執行起來卻各不相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方式方法各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教師雖然也要進行適當的集體學習、備課或科研,但這些活動又都是建立在教師個體學習、備課或科研的基礎上,其效果要依賴於教師個人的理解和領會。因此,教師工作具有個人的特點。工作的效果取決於教師個人的知識和修養水平,取決於教師個體腦力勞動的成效。
教師工作的個體性,並不意味著憑某一位教師的工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教學任務,相反,要依靠全體教師協調一致的努力。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也不是哪一位教師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全體教師,甚至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師的工作又具有集體性的特點,其工作方式是個體與集體合作的過程。
(四)勞動的質量決定了教師工作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教師的工作內容是傳授知識和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擔當的是傳播知識、開發智力等任務。與工人、農民的勞動不同,教師勞動的過程並不以運用體力為主,而是一種“物化”的精神生產過程,精神生產的周期較長,每個教師又有其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風格,教師的勞動一般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工藝過程和技術規範,經常靠教師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加以安排。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勞動,教師的勞動成果凝聚和反映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上,而這一成果是難以精確度量和測定的,成果的表現具有很長的周期性,很難即刻表現出來。因此,教師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工作的質最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五)勞動的效果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延時性
教師的工作,不僅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能力,陶冶其情操,發展其健康的體魄和完美的個性,這一切均不是在短期內可以看到的。因此,教師工作的效果具有延時性的特點。
二、教師的角色特點
(一)教師的主要角色
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把教師的角色歸納為三大類:一是教學和行政的角色,包括充當教員、社會代表的榜樣、課堂的管理員、辦事員、青年團體工作者、公共關係人員等;二是心理定向的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學家、人際關係的藝術家、社會心理學家、心理衛生工作者和臨床醫生等;三是自我表現的角色,包括社會服務工作者、學習者與學者、父母形象、尋求權力者、尋求安全者等。索裏和德爾福特在其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根據情感因素,按照從消極到積極的次序把教師的作用分成三大方麵:一是消極的作用,包括替罪羊、紀律的監督和執行者;二是權威者的作用,包括家長的代理人、知識的傳授者、集體的領導者和模範公民;三是支持作用,包括心理治療工作者、朋友與知己。根據我國學校教育的實際特點,教師的角色應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教師是學生個性的塑造者
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觀塑造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個性是在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在人與人的相互關係中形成的。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社會成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個性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一個學生如何發展,朝著什麽方向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引導和培養。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前途的希望和信心。培養他們遠大的理想,培養他們豐富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培養他們不斷進取的創造精神,教育他們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一個教師要真正完成塑造學生個性的任務,應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敏銳而深刻的思維和良好的個性,善於觀察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及思想脈搏,處處以身作則,及時抓住有利的教育時機,因材施教,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2.教師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遞者
係統地向學生傳遞科學文化知識,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這是教師的最基本任務。人類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是社會前進的內在力量,需要一代代地傳遞下去,教師就是最主要的傳授者,但教師必須認識到傳授知識不等於把知識簡單地呈現給學生,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要求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的責任在於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告訴他們怎樣和在什麽地方找到答案,而不隻是直接灌輸給他們知識。教師的主要精力應當用於指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技巧,教會學生觀察和思維,培養能力,促進他們智慧的發展。教師要想成功地完成知識傳遞者的任務,自己必須精通業務,從有成效的工作中得到愉快的滿足,對所教的學科和教學活動,又有飽滿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自覺地學習。
3.教師是學校集體的領導者
學生的學習和其他活動都是按集體方式進行的,教師的地位、年齡、知識和經驗決定了他在學生集體中要負有領導者的責任。教師必須意識到,有效的教學和有效的領導、管理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有良好的領導作風、品質和才能。必須花費時間和精力用多種技巧和力量安排或建立一個舒適、愉快、安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到課堂有如一個大家庭,刺激學生勤奮而愉快地學習;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任務,並為達到日標、完成任務而製定規則、程序和行為標準,使其盡快成長;還要組織學生社團活動和擔負起日常事務性工作,幫助學生彼此了解、合作和相容。另外,教師應當意識到,隨著學生年齡、年級和知識的增長,他的領導方式也應發生相應變化。
4.教師是學生的示範者
教師是教育人的人,教師的人格特點會在學生身上留下永遠的痕跡,兒童、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強,教師理所當然會成為他們崇拜和模仿的對象,其一言一行都將是學生的表率。誇美紐斯說:“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作榜樣教育學生。”加裏寧認為:“一個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於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使人不怕困難、勇於嚐試,但同時也可以使人泄氣、消極和抱怨。自信的教師往往信賴學生,自尊的教師往往尊重學生,被信賴受尊重的學生也往往願意信任、尊重他人。一個多疑、自卑、言行消極的教師必然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意識到自己的示範作用,自覺要求自己的言行都成為學生的表率,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為人師表。
5.教師是心理衛生工作者
在社會生活中,教師很難保證學生不會出現心理問題。雖然課堂不是心理治療的場所,但是職業角色要求教師在這方麵應當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擔負一定的責任。至少能幫助學生學習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對學生能以同情的態度進行疏泄和勸慰,減輕他們因各種原因造成的精神焦慮,依靠勸告和安排任務來激發學生正常的焦慮,幫助學生滿足心理上的需要。至少能夠創造一個諒解和寬容的氣氛,使學生有安全感,從懼怕權威、缺乏自尊心等心理問題中解脫出來。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為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成熟的情緒、堅強的意誌負起責任。督促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從而使學生能夠進行創造性的工作。作為一名心理衛生工作者,教師或者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支持,或者組織或限製學生的某些行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增進全班學生或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乃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表明健康的重要部分是心理健康,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心理健康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個性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並努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全麵地健康發展,保證教育目標的真正實現。
教師的角色,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特點之外,同時還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新的特色。在倡導主體性教育的今天,也將為教師的角色帶上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