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管子的貢獻

管子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生年不可考,死於公元前645年。管仲早年貧困,曾經過商,遊曆過很多地方,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由於齊大夫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相。在他相齊的四十多年中,深受齊桓公的重用。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成為春秋初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管仲在改革中,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隻有發展生產,才能富民足食,才能談得上榮辱和禮節。他為了發展經濟;首先打破了井田製的限製,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進步措施,主張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這就提高了質地較差土地的利用率,有利於生產的發展。由於齊國東臨大海,他還積極提倡漁鹽之利,采取漁鹽出口而不納稅的辦法,以鼓勵漁鹽貿易。設置鹽官、鐵官,利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並鑄造和管理貨幣,重視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此外還設“輕重九府”之製,根據年成的豐歉和人民的需要,來收散貨物,以調劑物價的貴賤,達到通貨積財,增加國家收入的目的,為齊國稱霸諸侯奠定了經濟基礎。

管仲在內政上還實行了“叁其國而伍其鄙”的政策。卻把原來的行政組織加以整頓改組,製國為二十一鄉,分為工鄉、商鄉和士鄉(士和農在一起)三種,其中工鄉三個,商鄉三個,士鄉十五個,另外,還製鄙(郊以外的地方)五屬;分別設官管理。並劃定士農工商“四民”的住處,按人戶編製起來,不許他們任意遷徙和雜處,從而加強了國內的統治。

管仲在內政改革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實行了軍製的改革,“作內政而寄軍令”。這便是寓兵於農,兵民合一,把軍事組織和行政組織統一起來,做到平時進行生產,戰時可以打仗。辦法是在十五個士鄉中,每鄉以五家為軌,十軌為裏,四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五鄉為一軍。每家出一人,五人為伍,伍有軌長,五十人為小戎,小戎有裏有司,二百人為卒,卒有連長;二千人為旅,旅有良人;五旅一萬人為一軍。這樣,十五個士鄉就可組成三軍,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事力量。同時,管仲還采取可用兵器和銅鐵贖罪的辦法,以充國家軍備。

管仲還設有一套選拔人才的製度,規定鄉和屬都要推舉人才,否則就以“蔽賢”、“蔽明”之罪論處。並還規定士經過三次審選,可選拔為“上卿之讚(輔助)”,給少數庶人、平民以上升的機會。例如他就提拔和選用了出身低下的替商旅趕牛車的寧戚,當了大司田(農官)。

管仲上述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社會變化發展的趨勢,客觀上加速了奴隸製的瓦解和封建製的形成,對社會發展起了一定進步作用。

由於管仲的改革,數年之內,齊國國富兵強,在春秋初期,獲得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在這期間,管仲曾協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領導各國諸侯合力抵抗戎狄部族的侵擾,曾出兵救邢、救衛、救北燕,對保衛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免受落後部族的掠奪和蹂躪,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總之,管仲在曆史上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及其思想,都對後世起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管子》一書,現存有七十六篇,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還保存有齊國的曆史檔案和後人對管仲思想言行的記載、解釋和發揮。除此,還包括齊國稷下學者的一些著作,是我們研究管仲思想和戰國時代齊國稷下等學派思想的一部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