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齊桓公請管仲做相國,幫助他整頓內政,聯絡外交,製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策略。

管仲作了相國後,又向齊桓公推薦了一些賢士,齊桓公對他們一一量才而用。齊國的有識之士多了起來,國家也更加富強了,齊桓公對管仲也更加信任了。他曾對大臣們說過:“國家大事,均由管仲決定,無論何事,先稟告管仲,再稟告我。”

在齊桓公的大力支持下,管仲對齊國進行了一係列重大改革。首先把國家分成21個鄉,其中6個鄉主要從事工商業,免去徭役、兵役。其餘15個鄉兵農合一,平時耕種,閑時練兵,如有戰事,則集合成軍隊。

在經濟上,打破了井田製的限製;實行按土地優劣分等征稅的實物稅製。這樣,既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又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消除了民眾的不滿情緒,向外地逃亡的人數大大減少,促進了齊國的農業發展。

管仲曾做過生意,有一定經商經驗。他利用齊國近海的地理條件,積極提倡發展漁鹽業,鼓勵當地人民從事貿易活動;還設置鹽鐵官管理鹽鐵業事務,促進了鹽鐵業的發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另外,實行國家鑄造貨幣的政策,並對貨幣實施管控;還加強對貨物的調控,從而控製住物價總體平衡。

在軍事上,實行“作內政以寄軍令”的方針。在人才的選拔任用上,創設了“三選”製:規定各鄉要把有才德和武功的人推薦到國家中去,這是第一選;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初步選中的人進行考核,選出優異者舉薦給國君,這是第二選;國君再對優異者親自考核,合格者任命為上卿的助手,這是第三選。這樣,經過三次選拔,使有才能的人得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為了加強國君的權力,管仲建議國君要掌握生、殺、富、貴、貧、賤六大權力,實行有功者賞、有罪者罰的政策。通過這些改革,齊國的政治得到鞏固,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事實力有所加強,漸漸成為諸侯國中經濟最發達、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為齊桓公爭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當時,黃河下遊的各諸侯國中,能與齊國一比高下的隻有魯、鄭、宋三國。這三個國家如不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他的霸業就難以確立和穩定。於是,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與這三國展開了一係列的政治、軍事鬥爭。齊桓公還抓住有利時機,先後製服了鄭、魯、宋三國。

當時,宋國國君宋閔公被殺。管仲向齊桓公出了可以稱霸中;原的主意,於是齊桓公當即讓管仲通知其他諸侯國,說宋國內亂不止,影響很壞,至今國君還沒有定下來,希望各諸侯國召集在一起,商定宋國國君。

原定的十幾個國家隻有鄭、宋、陳、蔡四國到場,後來決定宋閔公的弟弟公子禦說為宋國國君。齊桓公接著建議各諸侯國結盟,推選一位盟主。按理說,宋國的資格比較老,但由於長期內亂,國力衰退,已沒有能力當選了。齊國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陳國國君陳宣公賣了個順水人情,說:“既然本次聚會是齊侯召集的,那就選他為盟主吧。”眾人隨聲附和,這也正合齊桓公心意,他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選。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登上中原霸主之位。

當時,鄭國對齊國是不服的,鄭厲公雖然答應結盟,可是在聚會時卻不參加。直到鄭厲公突然生病死去,齊桓公才算少了一位強硬的對手。

魯國也是未到會的國家。齊魯兩國本來結怨就很深,曾多次刀兵相見。這次魯國沒把齊國放在眼裏,齊桓公尤為惱怒。由於兩國相鄰,齊桓公決定親率大軍攻打魯國。魯莊公很害怕,雖說長勺之戰魯國獲勝,但那隻是勝在曹劌的計謀上,論實力,齊魯兩國相差懸殊。沒辦法,魯莊公緊急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眾臣各抒已見,有的主張出兵抗敵,有的則主張議和。他們心裏非常清楚,出兵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為了保存實力,隻好委曲求全。魯莊公給齊桓公寫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齊國退兵,魯國願意同齊國簽約。就這樣,魯國也妥協了。齊桓公沒用一兵一卒,就達到了目的。

地處南方的楚國是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大國。楚成王時開始向北方擴展,先後滅掉了一些小國,甚至要北上伐鄭。

對此,齊桓公怎能坐視不理呢?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宋、陳、衛等八隊向南挺進,到達楚國邊境,最後迫使楚國在召陵結盟修好,止住了北上的勢頭。

從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間,齊桓公逐漸把黃河中遊的諸侯國聯合起來,不斷援助弱小國家,抵製還處在遊牧階段的戎狄的侵擾,這對保護中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由於齊桓公這個春秋霸主的出現,各國結盟修好,相互間的紛爭減少了許多,對於促進社會不斷發展、安定人民生活有著不可湮沒的功績。

至此,齊桓公的雄圖霸業已達到了頂峰。公元前645年,管仲死去,齊桓公失去了一個最重要的助手,在處理政務上不斷失誤,從此齊國的霸業開始衰退。桓公死後,他的5個兒子群起爭奪王位,齊國陷入一片混亂,導致由管仲辛苦締造的霸業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