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9)
獲得回應是嬰兒自我意識建立的關鍵嬰兒發出一個信號,例如,哭鬧著要吃奶或者要求得到安慰,媽媽立刻作出了回應,而且媽媽的回應是和往常相一致的。隨著這樣的信號——回應模式在第一年中數千次地重複,寶寶明白了他發出信號是有意義的:“有人在聽著我,因此我是有價值的。”這樣,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就形成了。
當然,你不可能一直做到對寶寶的要求立刻就作出回應,而且對寶寶的回應也不可能每次都是一致的。但是,占主導地位的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寶寶會識別出父母的主要養育風格,並且對此形成印象。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學會處理那些有利於他健康成長的挫折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樣的挫折將教會她如何去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你要與他在一起,讓他知道你隨時準備幫助他,有了這樣的信息,寶寶就會建立起他的自我意識。
依附性養育培育了自信心的建立,這能夠給高需求寶寶帶來特別的好處。由於高需求的寶寶們有著各種強烈的需要,因此他們得到消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依附性養育在與寶寶連結緊密的父母和高需求寶寶之間產生出了相互敏感,那麽寶寶就能學會用一種滿意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在養育中能得到充分的回應,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寶寶知道自己應該有什麽樣的期待。他感到自己掌握著周圍環境的控製權。與之相反,與父母關係疏遠的寶寶會感到困惑。如果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的信號得不到回應,他就有可能感到那些信號根本就不值得發出。這就讓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沒有價值。我受著別人的擺布,我做什麽都不能讓他們動心。”
西爾斯經典語錄
作為孩子的管教者,你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孩子積極的、正麵的自我形象,促使這樣的自我形象不斷地成長壯大,從而使孩子有能力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障礙,同時能夠享受生活的快樂。
在整個生命曆程中,你的孩子將麵臨許多積極的影響(建設者)以及許多消極的影響(破壞者)。你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去接受建設者的積極影響,克服破壞者的幹擾。
由於在最初的兩年裏大腦發育十分迅速,所以我們十分強調早期照料的重要性。正是在這個時期孩子形成了聯想模式——即事物作用方式的心理模型。正在成長中的頭腦就好比是一個存放文檔的抽屜,在每一份文檔中都有著一幅關於某個信號與對應的期望回應相關聯的心理圖像。在進行了一次交流之後,頭腦就把交流中發生的一切存儲成為一幅心理圖像。舉例來說,寶寶舉起了他的雙臂,大人對他作出回應、把他抱了起來。多次的重複加深了嬰兒頭腦中的這些模式,最終,情緒(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與這些模式關聯起來了。一個裝滿了各種大體上是積極的情感和心理圖像的文檔抽屜使孩子產生了“情況良好”的自我感覺,幸福感就會成為寶寶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對於那些習慣於從依附性養育中得到幸福感的嬰兒來說,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會努力地保持這種感覺。由於他們在感覺愉快、自信方麵有了許多實際的體驗,因此即使有了短暫的中斷,過後他們仍然能夠重新找回這種良好感覺。這些心裏感到安全、踏實的人能夠比較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因為在幸福感受到損害之後,他們的心裏有著把它重新修複起來的強烈願望,幸福感已經成為他們自我意識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也許會遭受到嚴重的失敗,但他們總是能擺脫挫敗,又重新站起來。對於那些存在著生理缺陷或者生來就天分比較差的孩子來說,上述的這個道理是特別適用的。那些沒有早期幸福感的孩子會努力地掙紮著去尋找這種幸福感,但是由於他們不知道幸福是怎樣的感覺,因此他們並不能確定要尋找的到底是什麽。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有些在幼年時期受到了依附性養育的寶寶,盡管由於家庭問題而經曆了動蕩的童年時代,但依然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隨時開始建立親密關係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是,如果我沒有完全地實行那些依附性養育方式的話,那會有什麽結果呢?”不必對自己太苛求。嬰兒是有彈性的,而且在任何時候開始樹立孩子的自我形象都不算晚。依附性養育把組成自尊的各個部分牢固地凝聚在一起,同樣也能夠修複這些組成部分。話雖如此,越早開始進行依附性養育的話,它就能夠進行得越順利,它的凝聚作用就越強。
2.增強你自己的自信心
養育孩子具有治療作用。在照顧你的孩子的過程中,你常常在醫治著自己。我們在兒科實踐中遇到的一位高需求寶寶的媽媽曾經宣稱:“我的寶寶讓我發揮了身上最好的優點,也暴露了我身上最糟糕的缺點。”如果你過去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你對孩子的養育,那麽你應該尋求心理幫助,勇敢地去麵對這些問題。
醫治你的過去孩子的自尊是後天獲得的,並不是先天遺傳的。對每一代人來說,養育孩子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以及性格上的某些特征都是從上代人那裏學來的。你一定期望過自己應該有怎樣的父母,生養寶寶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可以成為你期望中那樣的父母。如果你有一個很糟糕的自我形象,特別是如果你認為部分的原因在於你父母對你的養育(通常的情況確實是這樣),那就應該采取步驟醫治你自己身上的毛病,打破家族的那種養育模式。你可以試一試下麵的練習(臨床治療者們把它稱為“傳承精華,去除糟粕”):首先,列出你的父母為了樹立你的自我形象而做的那些事情;其次,列出在父母對你的養育中有哪些事情削弱了你的自我形象;最後,下決心去仿效你父母對你做過的那些好的事情,而避免做出其餘那些消極的事情。如果你發現難以從頭到尾地進行這個練習的話,那麽就應該尋求專家的幫助。你和你的孩子都會從這個練習中受益。
西爾斯經典鏈接:要不要取笑孩子
我曾經相當頻繁地把我們的大女兒稱為“住在我們家的傭人”。我覺得這種玩笑很好玩。但是海登不這麽認為。我隻是把它當做一個輕快的家庭幽默,而海登卻把它當做嚴重的羞辱。由於這個幽默是衝著海登來的,所以她的感受要比我強烈得多。最後,海登不得不對我說:“爸爸,你已經說了好多次了,而且每次我都讓你知道我不喜歡這個幽默。請你別再說了。”當你認為自己是在開玩笑的時候,要十分注意哪些玩笑是有趣的,哪些會傷害孩子的感情或激怒孩子。
盡管你不能(也不應該)保護你的孩子完全避免受到自尊心的傷害,但你還是可以使你的家成為一個安全地帶。不要允許兄弟姐妹們相互取笑嘲弄。如果最小的是個女孩的話,年長的男孩們可能會去取笑嘲弄她。當大人和鄰居的孩子來你家用嘲弄的言辭或腔調取笑你的孩子時,你要起到緩衝作用,避免讓孩子感到自卑。你應該在鄰居中樹立這樣的聲望,在你家嘲笑別人是絕對不允許的。
你不能對你的父母過於苛求。對於他們的境遇狀況和他們那個時代流行的養育方式來說,他們或許已經盡力地做得最好了。我記得有一次聽到一位外祖母對一位母親說:“我是你的好媽媽。我嚴格地遵守著醫生給我的時間表。”這位新手媽媽覺得她現在的某些問題其實就根源於她從小就開始忍受的死板的時間安排。她決心要學會讀懂她寶寶發出的暗示。我提醒她不要責怪她的母親,因為那個時代流行的養育方法就是聽從“專家們”關於養育孩子的指導,而九十年代的母親更樂意做自己孩子的專家。
保持自己的好狀態沒有人能夠每時每刻都在臉上洋溢著幸福,但是父母不快樂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孩子把你當做是他自我感覺的一麵鏡子。如果你心裏煩惱,你就不會表現出好情緒。在幼年時期,孩子的自我觀念在本質上是與母親對於她自己的自我觀念密切相關的,這就使得母子雙方展開了共同建立自尊的過程。你這麵鏡子反射給孩子的是什麽映像呢?孩子會透過虛偽的外表看到裏麵那個苦惱、憂慮的人。馬修曾在一份填空式的調查表中表示了對媽媽的尊敬,他寫道:“我最喜歡在媽媽高興的時候和她在一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甚至會認為他們對父母的幸福負有責任:“如果我的爸爸媽媽感到不滿意,那肯定是因為我不好(或不夠好)。”如果你感覺到憂鬱或者焦慮,那就應該尋求幫助,讓你能夠在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孩子之前把它們消除掉。
瑪莎附注:在我們的第八個孩子出生後沒多久,我簡直被兩個還包著尿布的嬰兒以及家裏的四個大一點的孩子的各種需求弄垮了。我心裏的緊張反映在了臉上,總是悶悶不樂的。所幸的是,我意識到了正在把自己的壞心情表現給孩子們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們有媽媽總是不開心或者是他們造成了媽媽不快樂的想法,我不願意他們在這樣的想法中成長。於是我尋求幫助,重新調整自己內心的感受,擦亮自己這一麵鏡子,從而讓我的孩子們能夠從我這麵鏡子中看到他們自己更好的形象。
3.做一麵有積極意義的鏡子
孩子自尊中的大部分不僅來自於孩子對於自己的看法,而且還來自於他認為別人如何看待他。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是根據父母的反應來了解自己的。像一麵鏡子那樣,你反射給孩子的形象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你有沒有讓他知道和他在一起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的想法和願望對你來說重要嗎?他的行為讓你感到高興嗎?
如果你反射給孩子的是正麵的形象,他就學會了認為自己不錯,而且他還樂意於依靠你來告訴他什麽時候他的行為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樣,這種做法就成了管教孩子的一種工具。一位母親曾經說過:“我隻須站在一旁用某種方式看著他,他就會停止調皮搗蛋。”她已經使孩子的自我意識充滿了積極和正麵的感覺,孩子不斷地接收著媽媽帶給他的這些正麵的自我形象,這樣他就會習慣於這種感受自我的方式。而如果媽媽反射出的是一個負麵的形象,孩子就不會喜歡這樣的形象給他帶來的感覺,因而他會迅速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去重新獲得內心的幸福感。
當然,你應該實事求是。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你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愉快、樂觀,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露出微笑。你的孩子應該懂得父母也有不如意的時候。孩子們能一眼就看穿你的強顏歡笑。你對他的敏感會使他對你的敏感更加強烈,或許到了某一天,他會成為提升你自信心的人(參見上頁的表格)。
4.和你的孩子一起玩耍
在與孩子的玩耍當中,你會了解孩子身上的很多東西,也會更多地了解你自己。花時間與孩子一起玩耍帶給了孩子這樣一個信息:“你值得我花時間。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孩子們是在遊戲中進行學習的。你應該利用遊戲時間來對培養孩子的品行進行投入,而不是把同孩子一起玩耍看做無聊的瑣事。
遊戲應該讓孩子來發起父母們必須始終牢記這樣一條很重要的學習原則:由孩子自己主動地發起的一項活動比由成年玩伴提議的活動更能長時間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在選擇玩什麽的時候,他會進行比較多的學習。此外,由孩子自己發起的遊戲還增強了孩子的自尊心:“爸爸喜歡做我做的事情!”當然,當時你可能會這麽想:“噢,不,別再玩積木遊戲!”或者“那個故事我們已經讀過二十遍了!”這正是對養育孩子的考驗。在孩子對“小貓躲在帽子裏”的遊戲感到厭倦之前,你早就感到厭煩了。如果你想給那些總是重複的老掉牙的遊戲帶來一點新意,你可以在遊戲過程中自己加入一些新的變化,或者找出另外的新辦法來玩舊玩具,比如:“我們把這座積木搭的塔改造成一個停車庫,好嗎?”
讓孩子感到他是獨特的在遊戲過程中,你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孩子身上。如果你的人是和孩子在一起,而心思還在工作上,孩子會覺察出你已經心不在焉了,這樣,你和孩子都不會從共同度過的這段時光中受益。孩子會感到你和他在一起沒有什麽意義,而且最終他會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而對你來說,你失去了了解孩子、享受孩子帶來的樂趣以及重新學習如何玩遊戲的機會。我還記得和6個月大的馬修一起玩“圍圈子”的樂趣。我讓他坐在我的前麵,麵向著我,在旁邊放上一些我們喜歡的玩具(有我的,也有他的),我用腿圍成一個圈子把他圍起來。這個空間把他圍在了裏麵,而且為他提供了保護,防止這個剛剛會坐的小家夥倒向一邊。我全神貫注在馬修的身上。他感到自己是獨特的,我也一樣。他發出嬰兒那種傻裏傻氣的叫嚷,真是很逗。
西爾斯經典鏈接:你是否對孩子自尊心盡到了責任
如果一本關於養育孩子的書籍中沒有專門一節講述孩子的自尊,那這本書就不是物有所值。然而,我們擔心父母們會誤解上述這個概念,會認為在一日三餐和溫暖的冬衣之外他們還必須額外地多給孩子一樣東西。父母們保護孩子,使孩子免受任何自尊心的傷害,有時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比如父母會對孩子說:“噢,比利,你唱歌實際上並不走調,你隻是高音唱不上去。”)。他們每天都估量孩子的自尊心,就像有人每天要量體溫一樣。(比如,今天朱麗葉的自尊心比較低,她大哥昨晚下棋贏了她。)
如果需求得到了滿足,每個嬰兒都會在內心建立起自尊心。就像園藝師栽培一棵樹一樣,你的工作就是養育孩子,盡你的所能為孩子營造環境,好讓他長得粗壯挺拔,使那些幼嫩的枝條免受傷害。你做不到在每一次稱讚中、每一個活動中都樹立孩子的自尊心。許多父母們都會為在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方麵做得不夠而深感內疚。實際上,培養一個有自信心的孩子並不要求你擁有心理學學位。大部分的養育工作是容易的,並且充滿了樂趣。多抱一抱你的寶寶,敏感地對他的需求作出回應,享受寶寶給你帶來的樂趣,然後你就可以在一旁歇著,欣慰地看著孩子的自尊心自然地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