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 一位父親的發現之旅

作為一個高等學校的教師,我自然十分注重年輕一代的培養,並以從事這個職業為榮。曾經有一位先生這麽問我:你誇這個學生優秀、那個學生出色,這些學生的優秀和出色可都是你教出來的嗎?我一時語塞,這位先生的言下之意是這些學生之所以出眾,並不是我等大學教師的功勞。過後細想,確實,對於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成就來說,大學教師固然貢獻不小,但是他的中學老師、小學老師,還有他的父母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教師對學生們進行著各個方麵的塑造,但是這些孩子的原坯造型可是他們的父母打造起來的。一般來說,孩子待人處事的態度、孩子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都受到父母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的父母不識字,或者沒有多少學識,但這並不妨礙他們養育出品行良好的孩子,不妨礙他們培養出追求知識、奉獻社會的優秀公民,他們是用自己的良好道德情操熏陶出了孩子的高尚品質和進取精神。

既然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如此重要,那麽作為父母,我們該為孩子提供怎樣的養育呢?或者說,我們應該采用什麽樣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呢?一提到“管教”這個詞,許多人就會想起大人厲聲地責罵孩子、用棍棒懲罰孩子的情形。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管教”往往是嚴厲的,在我們許多人的觀念中,確信唯有“嚴加管教”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才會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條;也正是因為如此,責罵和體罰被一代又一代信奉為最有效的管教手段。事實真是這樣嗎?嚴厲的責罵和體罰難道就是“管教”和“養育”的同義詞?

西爾斯夫婦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們在這本書中詳細地為我們講述了一種父母以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感情為基礎來塑造孩子行為的方法——依附性養育。這種養育方法強調的是父母在孩子幼年時要盡早地與他建立起互相之間的親密情感。西爾斯夫婦是美國當代有影響的兒童養育專家,在兒科領域從於廈門大學事了三十多年的專業實踐,而且自己養育了八個子女。通過總結自己的長期實踐,他們已經合著並出版了十多本關於兒童養育的美國暢銷書,本書就是這些暢銷書之一。西爾斯夫婦認為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父母必須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權威,父母也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各種技巧去和孩子進行溝通,但是如果這一切離開了濃厚親子感情的基礎,那麽你對孩子的養育可能奏一時之效,卻無法轉化為孩子內在的稟性。每個家庭的養育風格和養育手段是各不相同、各有特點的,但真正有效的養育手段都必須建立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情感這個可靠基礎之上。

初次看到西爾斯夫婦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兒子處於學齡前階段,我正為如何有效地管教他而犯愁,總覺得自己與大學生們溝通得很好,而要讓這個小家夥聽話可真是太費勁了。像不少父親一樣,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簡單而嚴厲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常常發現問題並不在孩子的身上,而是我自己需要反思、修正一下對孩子的養育和管教方式。在翻譯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早已成了西爾斯夫婦的“依附性養育”理論的忠實實踐者,我發現孩子與我相處得更快樂了,對他的管教變得容易了許多。我想,任何一個想要培養孩子良好品行的父母都會像我一樣,從西爾斯夫婦這本講述“依附性養育”的書中得到有益的借鑒。

蔡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