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恒
人,到底能不能達到不死?是可以達到的。
如果人人都能夠不死,這多好啊。過去秦始皇到處去找長生不死的藥,不能夠滿願。如果人財富很多,官位很高,大富大貴,不想死但又沒辦法,這多悲哀;如果能夠回頭去尋找不老不病不死的方法,這個人就能得到解脫。
老子所說的道,是說人的本性不生不滅,道就是不生不滅,它是不死。當一個人行孝的話,這就與道相應,就能夠把本性開發出來。我們這個身體,五行結合的,金木水火土組合的身體,它有老、病、死,可是我們的靈性、本性是不生不死的。
當一個人用孝道把本性開發以後,生死問題都解決了,他可以得到不死。舜王就是通過行孝達到了不死的境界,他生死問題都解決了。舜王能夠在父母虐待,甚至迫害,三番五次要把他置之於死地的情況下,心裏沒有絲毫抱怨,沒有絲毫嗔恨,說明當下已經超越了我相人相。隻有把我相人相放下了,他才能夠在這個境界裏麵如如不動,依然保持純孝之心,就是愛心。
《金剛經》講到釋迦牟尼佛前世是忍辱仙人,遇到一位暴君歌利王,歌利王要害他,所謂淩遲處死,把他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割截他的身體,讓他在極痛苦當中死去,但是忍辱仙人沒有一毫的嗔恨心。為什麽?因為他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執著全部放下了。假如有我相人相,他應該生嗔恨,但他沒有,所以這種辱他能忍,忍辱的時候也沒有忍辱的念頭,舜王也做到了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知道,舜也必定是了脫生死了。
六、常念祖恩修道立德
經文結尾:【《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這是本章引用《詩經·大雅》的一句話,“無念”,“無”是個語氣詞,這句意思就是念念不忘你的祖先。“爾”是你;“聿”是述、敘述;“修”是要修持;“厥”是他的,就是祖德。
唐玄宗《禦注》:“義取恒念先祖,述修其德。”即常常懷念祖先之恩,念念敘述和修行其道德,這樣才能做到立身行道,揚名後世。
這是《孝經》開宗明義章,我們就分享到此地,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