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

邢昺《正義》:“又言孝行非唯不毀而已,須成立其身,使善名揚於後代,以先榮其父母,此孝行之終也。”

行孝不是隻停留在不毀傷其身、不毀傷其德,還要進一步的提升,所謂“成立其身”。這是什麽?立大誌,做聖賢。立身行道才能使善名發揚於後代。像我們現在提起孔老夫子,沒有人不讚歎、沒有人不恭敬,都知道這是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也是父母所生,講到孔子必然會想到他的父親叔梁紇,必然會提起孔母。還有孟子,孟子是亞聖,孔子是至聖,孟子效法孔子,他也做聖賢了。提起孟子,自然也會提起孟母。所以,讓父母得到光榮,這是孝行之終。

因此,真正大孝叫顯親,讓父母名譽顯耀於曆史。這不一定隻有帝王才能做得到,平民百姓都能做到。《二十四孝》裏麵有帝王,像舜帝、周文王、漢文帝,這些是皇帝;也有平民,像老萊子,身為七十多歲的老人,還能夠為了悅親,故意扮成小孩子的樣子蹦蹦跳跳,討父母的歡心,真是至孝,這是平民盡孝;曾子也沒有做大官,也不是帝王。所以,真正能夠把孝道做到了很純,父母的名聲照樣能夠得到顯耀,甚至比帝王的名聲更為顯耀。

我們看完一部曆史,能夠記得起的皇帝的名字並不多,除了少數政治清明德澤天下的,大概隻會記得每個朝代開國的皇帝和最昏庸的末代皇帝。但是講到《二十四孝》的孝子,我們不僅知道他們的名字,必定還會提起他的父母,這就是讓父母得到了光榮,這叫揚名。

邢昺雲:“若行孝道,不至揚名榮親,則未得為立身也。”所以行孝,必定是要讓自己的德行達到圓滿,才能夠真正做到揚名榮親。如果達不到德行圓滿、揚名榮親,那不可以稱為盡孝。為什麽?因為立身沒有圓滿。我們看儒、道、釋三家的聖人,孔老夫子、老子、釋迦牟尼佛,他們都不是皇帝,也不是大官,他們都是教育工作者。孔老夫子曾經周遊列國十四年,很希望謀取官職,來推行周公之道,未能如願,最後他自己收取學生,教化大眾,成為大教育家。老子更是淡泊名利、歸隱山林,留下一部《道德經》垂世。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太子,可以做國??,但他棄位出家,教化眾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即辦學講經三百多場。

這三家的聖人都為我們昭示,聖賢教育的工作,是真正的行大孝,是最利益大眾的一種工作,是立身、立德都達到圓滿的工作。

《禮記·祭義》雲:“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很完全的身體就要完全的回歸天地。讓身體得以保全,這叫孝。這是從身體上講“不虧其體”,可是德行比身體更重要,不辱其身,這叫做全。所以全而生之,父母不僅生我們的生命,而且隨著生命的產生,同時就有了慧命。慧命就是我們德行、道德的生命,我們靈性的生命,我們也要懂得保全,不能夠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