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為人處世禮儀

)第一節給別人更多的讚美,而不是批評

相處貴有“道”,其樂融融“禮”傳情

相識容易相處難,而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與人相處:與同事相處、與合作夥伴相處、與朋友相處等。所以,要想與別人融洽地相處,做一個受歡迎的人,懂得相處禮儀是非常有必要的。

過多的批評,容易使一個人變得不自信,甚至使一個人開始自暴自棄。對比批評給人帶來的傷害,讚美則要好得多,它更容易讓人接受,也能更好地改善人際關係。

世界上,有誰不喜歡被別人讚美呢?可以說喜歡被人讚美是人的一種天性。而且,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讚美是一種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戶人家剛搬到一個新住處,由於人地生疏,與鄰居的關係總是不太好,常常發生口角。他們開了一個小店,生意也很差,為此這戶人家的女主人就去請教一位智者,智者對她說了三個字——說好話。

這家女主人當即領悟了,她決定按照智者的話去做。從此以後,她一見到鄰居老太太,就誇她精神好、氣色好;遇到鄰居買菜,就誇她籃子裏的菜又新鮮又便宜;碰到鄰居送兒子上學,就誇鄰居的兒子又聰明又懂事;要是有人到她的百貨店買東西,見到年長的她就叫大娘、嬸子和叔叔、大爺,見到年紀相仿的就叫姐妹、兄弟……

結果沒過多久,這家人在鎮上就小有人緣了,生意也開始紅紅火火。

甲乙兩人在一家公司任職,一次,兩人鬧了矛盾。有一天,甲對另一同事丙說:“你去告訴她(乙),我真受不了她,讓她改一改她的壞脾氣……”丙說:“好,我會處理這件事的。”丙果真去找了乙。之後,當甲遇到乙的時候,果然覺得乙不再那麽盛氣淩人了,而且還跟甲友好地打招呼。在以後的日子裏,乙變得和氣又有禮貌,與從前相比,簡直是變了一個人。甲就向丙表示謝意,並且好奇地問:“你是怎麽說服她的?”丙笑著說:“我隻是跟她說,有好多人都稱讚她,尤其是你,說她又溫柔又善良,不光人長得漂亮,脾氣也好,如此而已。”

同是一棵樹,有的人看到的是滿樹的鬱鬱蔥蔥,而有的人卻隻看到樹梢上的毛毛蟲。為什麽他們對同樣一件事物,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原因就在於有的人懂得賞識、讚美,而有的人隻會用挑剔、指責的眼光看待事物。

批評和指責別人,非但很難解決問題,而且還容易讓人與人之間關係惡化;相反,如果采用讚美的方法,問題就容易解決得多了。法國名人拉羅什富科曾說:“理智、美麗和勇敢的讚揚提高了人們,完善了人們。”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妨嚐試著去讚美別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閃光點。

禮儀點睛

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別人做事的方法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不能當麵指責,這隻會引起對方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則可以輕鬆地把事情處理好。)第二節不做“雞蛋裏挑骨頭”的人

有兩位雕塑家在當地享有盛名,可是兩人誰也不服對方,總是互相挑剔。有時,兩人還對著記者互相批評:“他最近一部作品的結構比例嚴重不協調!”要不然就是:“他的刀法過於粗糙,不知道是在表現什麽!”這兩人針鋒相對,各說各的是,各說對方的不是。

有一次,兩位雕塑家為了參加一個國際大展,夜以繼日地在各自的工作室雕塑了三個月,最終完成了兩個絕好的作品。

在去參展的途中,二人拿出自己的作品向對方炫耀:“我這作品絕對是一流的,就等著拿獎呢!”另一方也不示弱,指著對方的作品說:“就你這作品,胳膊都是扭著的,還拿獎呢!”“那也比你的強,你看你的,眼睛不像眼睛,鼻子不像鼻子……”就這樣他們你一言我一語鬥起嘴來,最後居然動起了手。

突然“咣當”一聲,他們的作品一不小心都摔碎了,沒日沒夜做了三個月,一下子全泡湯了。

生活中,喜歡挑剔別人的人很多,這些人隻看到別人的不足,而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吹毛求疵降低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們有時精神萎靡、心境惡劣、疲憊不堪,不正是由於過分注重一些毫無價值的小事才引起的嗎?

吹毛求疵者的眼光總是非常狹隘的,他們往往隻顧眼下,不管將來;隻計較細小的事情,沒有遠大的計劃……有這種性格的人,必將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局限於一個極小的範圍,逐漸變得自私、冷漠、吝嗇、苛刻,最終失去一切感情,失去一切友誼。

對待生活中的其他事也是如此。一個健康的人,有時感到不愉快、不舒暢,容易對一些過去的事情感到惋惜和悲傷,這都很正常。但大多時候應該是積極的,想得開,放得下,朝前看,這樣才能從瑣事的糾纏中超脫出來。假如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尋根究底,去問一個為什麽,那實在既無好處,又無必要,而且破壞了生活中的情趣。

這時,你不妨放鬆自己的神經,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可以撂下不管,更沒必要鑽進牛角尖,細細考證,吹毛求疵。

隻有對一些小事“模糊”處理,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樂趣,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處理“大事”,進而有所發現,有所領悟。這樣,心境也就自然日益變得舒暢起來。

禮儀點睛

無論你是否對你的人際關係或生活的某些方麵吹毛求疵,還是兩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隻是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而“注銷”掉。如果這個習慣偷偷侵入你的思想,你就要把握住自己並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夥伴或朋友,你就越能得到他們的喜歡,你的生活就越美好。)第三節既要有所問,更要有所不問

與別人交往時,總離不開“問”。在“發問”過程中,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懂得把握好其中的度,做到有所問,有所不問。

有時候該問的,要“明知故問”,這樣對方會認為你很關心他,所以對你會產生好感。明知故問,就是明明知道也要問。比如,問對方最得意的事,問對方最想讓大家知道的事,問對方想說又不便主動說的事,隻能借你的口說出的事。這樣,你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好感,使雙方的關係更加親密。

但日常交際中,有些不該問的東西,即使你想問,也不要去問,比如,“你今年多大啦?”或“為什麽還不結婚呀?”等等,這些話題,有時對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會對你的問話很反感,會因此而討厭你。

有些人是無事不問,他們最喜歡探問別人的私事及“秘密新聞”。有時為了增加他閑談的話題,或僅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即使與自己無關的事,仍然喜歡追問到底。如果是對對方適當的關心,會令對方覺得舒心,但若是喋喋不休,“心術不正”,則會令對方厭煩你。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而不結婚,似乎變成了“眾矢之的”,於是經常有人關心,甚至“嚴重關切”。一旦遇到認識的人時,總會被問道:“你怎麽還不結婚?”或“什麽時候請喝喜酒啊?”

結不結婚,其實是個人問題。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人生觀和婚姻觀,你結婚並不表示別人也要結婚。但個別人卻表現出“極度關心”的樣子,有的人還偷偷打聽“他長得也不錯,怎麽還不結婚?”,這種極度無聊的問題往往會令對方鄙視你。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維護自己內心秘密的本能衝動,遇到別人不得體的詢問時,就可能產生排斥心理,這就造成一種有時問者尚不經意,被問者常常不由心生厭煩,厭煩這種交際方法,甚至厭煩這個問話的局麵。

無事不問會使你變得淺薄庸俗,也不可能使你獲得真正的朋友。因此,與別人交談時,有些話題是不宜問的。例如:

“你哪年出生的?”

“你一個月掙多少錢?”

“你為什麽還不結婚?”

打聽這些涉及個人的問題會惹人反感。

在你打算問對方某個問題的時候,最好先在腦中過一遍,看這個問題是否會涉及對方的,如果涉及了,要盡可能地避免,這樣對方不僅會樂意接受你,還會對你產生好印象,為繼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方不知道的問題不宜問。

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問題,那麽你還是不問為佳。如果你問一位醫生:“去年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這個問題對方很可能就答不上來,因為一般的醫生誰也不會去費神記這些數字。要是對方回答說“不清楚”,就不僅使答者失顏麵,問者自己也會感到沒趣。

有些問題不宜刨根問底。

比方說,你問“對方住在哪裏”,對方回答說“在北京城”或說“在香港”,那你就不宜再問下去。如果對方高興讓你知道,他一定會主動地說出具體住在哪裏,而且還會說“歡迎光臨”之類的話。否則,別人不想讓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問了。此外,在問其他類似問題時,也要注意掌握問話尺度,要適可而止。

不要問同行的營業情況。

同行相忌,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裏,往往人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營業情況或秘密告訴一個競爭對手。因此,即使你問到這方麵的問題,大多時候也隻能自討沒趣。

“你是不是在外麵有份兼職?”

在人際交往中,不該問的想問也不要問。凡對方不願意別人知道的事情都應避免問。要時刻記住一點,交往的目的是引起對方的興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沒趣。

禮儀點睛

與人交談,特別是對於那些感情不是很深、彼此不甚相知的人,不能什麽都說。對於關係一般的人,你硬要與人家交心,對方必定會認為你別有用心;即使你誠懇地向人家提出自己的意見,對方也會認為你魯莽冒昧。

所以,有些話,最好還是留在心裏,勿說較好。況且,屬於你自己的事,對別人說得那麽透徹,對你不見得有好處,或許會惹出點兒對你不利的事。)第四節寧可犯錯,不要犯忌

人常說:“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人生在世有很多忌諱,如果你在無意之中觸犯了別人的忌諱,就會在無形之中得罪對方。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與他人進行言語上的交流時,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千萬不要觸犯了別人的忌諱。

康熙皇帝在年輕時勵精圖治,創下不少功業。但到了晚年,卻有了一個怪脾氣——忌諱人家說“老”字。如果有誰說“老”字,他輕則不高興,重則給對方治罪。所以,左右的臣子們一般情況下都盡量回避說“老”字。

有一天,天氣風和日麗,康熙便帶著幾個皇妃在後花園垂釣,不一會兒,魚竿一動,他連忙舉起釣竿,隻見鉤上釣著一隻老鱉,心中好不喜歡。誰知剛剛拉出水麵,隻聽“撲通”一聲,鱉卻脫鉤掉到水裏又跑掉了。康熙長籲短歎連叫可惜,陪同在康熙身旁的皇後見狀連忙安慰說:“看樣子這是隻老鱉,老得沒牙了,所以銜不住鉤子了。”

皇後話音還未落地,旁邊一個年輕的妃子就忍不住大笑起來,而且一邊笑一邊不住地拿眼睛看著康熙。康熙見了不由得龍顏大怒,他認為皇後是言者無心,而那妃子則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沒有牙齒,老而無用了。於是將那妃子打入冷宮,終身不得複出。

年輕的妃子因為“笑了笑”而被打入冷宮,除了她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不夠重要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她不懂得言語博弈中的智慧,觸犯了皇帝的大忌。康熙由於上了年紀,體力和精力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認這個現實,而且也希望他人在客觀上否認這個現實,故而一旦有人涉及這方麵的話題,他心理上就承受不了。雖然表麵看來,是皇後說出那句話,是皇後觸犯了《大忌》,但由於皇後與妃子與康熙的感情深淺不同。皇後說的話,仔細推敲一下,有顯義和隱義兩種意義,顯義是字麵上的意義,因為康熙與皇後的感情較深,他產生的是積極聯想,所以他隻是從字麵上去理解,知道皇後是好心安慰。妃子雖然沒有說話,隻是笑了一笑,但康熙認為她是在皇後的基礎上故意引申,是把那隻逃掉了的老鱉比作他自己,是對他的鄙視,因而是大不敬,故而懲罰了那個妃子。

一般說來,人不怕犯錯,最怕犯忌。犯錯,可以說是“各人造業各人擔”,是一種疏失,可以避免;犯忌,則是自己招惹是非,無法補救。

禮儀點睛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僅應避免觸犯別人的忌諱,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相關聯的事情,以免引起對方的誤會,使對方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從而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隻有巧妙地繞過“忌諱”這個人脈誤區,才可以更好地編織你的人脈關係網。)第五節不要輕易傷人

《論語》裏有這樣一段話:“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中暗含著深刻的博弈智慧,即在言語博弈中,多聽、多看、多思、多想,謹言慎行才能寡悔。“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一定要善於控製自己,明白什麽是應該說的,什麽是不可以說的。永遠別說不該說的話,否則隻能是傷人傷己。

俗話說:“蚊蟲遭扇打,隻為嘴傷人。”在言語博弈中,許多人總是不加思考、滔滔不絕地講話,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和自己將麵臨的後果。結果當時確實在口頭上勝過了對方,但卻深深傷害了對方的“尊嚴”,對方可能從此記恨在心。

三國名將關羽,他的英雄事跡有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偏師擒於禁,擂鼓三通斬蔡陽……可謂神勇無敵,戰無不勝。

然而,這位叱吒風雲、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下場卻很悲慘,他居然被呂蒙一個奇襲,兵敗地失,被人割了腦袋。

關羽兵敗被斬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吳聯盟破裂,吳主興兵奇襲荊州。吳蜀聯盟的破裂,原因很複雜,但與關羽其人的驕傲有著密切的關係。

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反複叮囑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但他卻對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瞧不起東吳,也瞧不起孫權,致使吳蜀關係緊張起來。關羽駐守荊州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到他那裏,替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結兩家之好”,“並力破曹”。這本來是件好事,以婚姻關係維係補充政治聯盟,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認真考慮一番,利用這一良機,進一步鞏固蜀吳的聯盟,將是很有益處的。但是,關羽竟然狂傲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必如此出口傷人?試想這話傳到孫權那裏,孫權的麵子如何掛得住?又怎能不使雙方關係破裂?

關羽的驕傲,使自己吃了一個大大的苦果,最終被自己的“盟友”結束了生命。

給人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麵。中國人是尤其講究麵子的,這種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幸免。

好麵子,其實就是要做到一團和氣,要“以和為貴”。人人頭上有青天,各自相安無事,自然皆大歡喜,這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獨特方式。從中國人在飯館爭著付錢到婚娶喜宴上的“見麵禮”,無不透露出中國人的“麵子”哲學。因此,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在公共場合,都是比較注重麵子的,不但給別人麵子,自己也要爭麵子。

給他人留麵子,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能讓自己得到善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無論他的身份有多卑微。隻有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生活中,有些人自視甚高,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卻忘了別人也需要這種感覺。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別人的輕視,於是受到大家的疏遠,甚至憎恨。

人人都可能做出讓別人尷尬的事情,生活中也隨時可能碰到尷尬的事情。處於尷尬境地的人一定會覺得顏麵盡失,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為他找一個台階下,不但能立刻博取對方的好感,而且也會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社交形象。

禮儀點睛

花不可開得太盛,盛極必衰;話也不可說得太滿,滿必有所失。在言語博弈中,把話說滿了往往會掐斷自己的退路,從而在交際場合招致誤會,為自己留下隱患。)第六節多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問題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將心比心。那麽,怎樣才能算是將心比心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將心比心其實就是換位思考。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暫時拋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滿足別人的利益。其實,利益在很多時候是互相關聯的,你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別人也會考慮你的利益。也就是說,要想和小烏龜成為好朋友,就要站在小烏龜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小烏龜也需要溫暖,隻有給他溫暖,他才能接受你,與你做朋友,而棍子隻能增加它的恐懼,使它更加疏遠你。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道理和上述的寓言相似:

有一個男孩,在他生日那天收到了爺爺送的禮物——一隻可愛的小烏龜。男孩非常喜歡這隻小烏龜,總是試著與它玩耍。然而,小烏龜卻害羞似的一下子就把頭和腳都縮進了殼裏。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從殼裏趕出來,但是小烏龜卻絲毫未動。

爺爺看到小男孩的舉動,便語重心長地對他就:“孩子,不要這樣對待小烏龜,你要學著‘將心比心’啊。假如你的夥伴也這樣對你,你還願意跟他玩嗎?”還沒等男孩說話,爺爺已經把小烏龜帶進了屋裏,放在暖和的壁爐旁。不一會兒,小烏龜伸出了頭和腳,並緩慢地向男孩爬去。

一把沉重的鐵鎖掛在門上,有一個人拿著一根鐵棒去敲打它,可是不管用多大的力氣都打不開。這時另外一個人來了,他拿出一把小小的鑰匙,往鎖孔裏一放,“哢嚓”一聲,鎖就開了。等別人走了,迷惑不解的鐵棒問小鑰匙:“為什麽我用那麽大的力氣都打不開它,你輕輕一下就打開了呢?”小鑰匙回答:“因為我懂得它的心。”

“懂得它的心”,多麽簡單的字眼,卻蘊含了多麽深刻的含意啊。它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懂得別人的心”,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更多的敵人。可以說,一個人隻有懂得將心比心,具備習慣換位思考的素質,具有過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時所無法理解的東西,才能讓對方感覺到被尊重了。這樣,對方才願意和你交朋友,願意和你交流、溝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換位思考是一個“移情”的過程,要從內心深處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移情”這一根本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麽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所謂的感受。這樣的換位思考,其實仍局限於自己設定的小圈圈之中,絕對無法體驗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隻有真正地“移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禮儀點睛

對待朋友應該將心比心,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考慮對方的利益,這樣一來,對方也會將心比心,考慮你的利益。)第七節顧大局需要的是智慧

很多人擁有遠大的理想,但是在麵對他人或者團隊的利益時,總是隻顧自己一時的得失。

趙國有兩個有名的大臣:一個是藺相如,他幾次奉命出使它國,立下赫赫功勞,深得國君的賞識與重用,被封為丞相;另一個是老將軍廉頗,廉頗一生打了很多勝仗,因此他很少把別人放在眼中,居功自傲。他看到藺相如官位在自己之上,對此不服,屢次故意挑釁,而藺相如總是以國家大局為重,不予計較。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正好遇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藺相如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他的仆人很不解地問:“為什麽您見了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他有什麽好怕的!”

藺相如對仆人說:“廉將軍和秦國的君王比,誰厲害?”仆人說:“當然是秦國的君王厲害!”藺相如說:“秦國的君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人鬧不和,就會削弱我國的力量,秦國必會乘機來攻打我們。”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才覺悟到:原來自己為了爭一口氣,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請罪,連忙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兩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國家。

這個故事有一個專門的成語,叫做“負荊請罪”,藺相如如果斤斤計較,和廉頗明爭暗鬥,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他們兩人兩敗俱傷。

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自身的技能是無與倫比的,但是他們太過自負,就會忘記自己的局限,而將別人的想法和團隊的想法棄之不顧。這樣的人是最容易被踢出局的,原本想獲得更多,結果卻一無所獲,這不是一種諷刺嗎?

美國有一位年輕人,他特別想發財,一天到晚想著自己怎樣才能成為百萬富翁、億萬富翁。於是,他登門請教當時富豪榜排名第一的美孚石油公司總裁洛克菲勒。

剛好那天洛克菲勒家裏的傭人放假了,於是洛克菲勒拿出一個西瓜來招待這位年輕人。他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塊,然後對年輕人說:“如果這三塊西瓜代表你以後可能得到的利益,你如何吃才劃算呢?”

“當然是吃最大的那塊!”這位年輕人果斷地拿起那三塊西瓜中最大的一塊,吃了起來。洛克菲勒則選擇了其中最小的一塊吃了起來。就在年輕人還在吃那塊最大的西瓜時,洛克菲勒已經吃完了那塊最小的西瓜,隨手又拿起了另外那塊,然後衝著年輕人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年輕人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三塊西瓜,雖然他拿的那塊最大,但是洛克菲勒吃的“兩小塊”加起來,比他吃的那一塊大多了。

吃完西瓜,洛克菲勒跟年輕人講起了自己成長與發財的經曆。最後,洛克菲勒對年輕人說:“要想成功,你先要學會放棄眼前的那些‘小利’,這樣才能獲取長遠的‘大利’,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洛克菲勒教給年輕人的致富秘籍就是要目光長遠,“抓小放大”。這就像“田忌賽馬”一樣,頭一局輸了,並不表示你全盤皆輸,贏回後兩局更重要。

禮儀點睛

生活中,不僅做事情要顧全大局,與人交往也一樣,也要多替別人想想,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或者自己喜歡就隨心所欲。其實,隻有識大體、顧大局的人才容易被人重視和肯定。對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謹記於心。)第八節與人相處,別太“小心眼”

有一些人喜歡搗蛋——這些人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或者是愛人。在公共場合,他們會把你突然摟住,然後提起一件你“諱莫如深”的往事,有恃無恐地出你的“醜”,或是公開你的“”,或是闊談你幹過的“傻事”和鬧出的笑話。如果這時你生了氣,就顯得你的神經太過敏,太缺乏幽默感。

雯雯一直深深記得這麽一件尷尬的事。前年3月31日,她接到無話不說、無心不談的好朋友鄒敏的電話,說晚上一幫朋友聚餐,請她務必光臨。

沒說的,好朋友之約,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出席。當天晚上,精心打扮的雯雯按時赴約了。十多個朋友在包房裏邊吃邊侃,極其開心,幾個小時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雯雯,雯雯,你說我該怎麽辦?我……我愛上了黃煒,你把他讓給我好不好,好不好嘛?”突然,鄒敏舉著酒杯,搖搖晃晃地向雯雯走來。

“你說什麽?”聽到有人公然宣稱要自己讓出男朋友,雯雯有些目瞪口呆。

“我說雯雯,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你別那麽小氣嘛。我可是有什麽好東西都沒忘了你呀!再說啦,黃煒也不反對呀!”鄒敏扔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你不要臉!你還是不是人啊,覬覦人家的男朋友,我瞎了眼,才會把你當朋友!”雯雯一急,就有些口不擇言了。

“更正,我不是覬覦你的男朋友,我們是兩情相悅。他已經有兩星期沒有找你了吧?他騙你說出差了,實際上啊,是和我在一起!”鄒敏不停地火上澆油。

“我給你拚了!”雯雯再也忍不住了,張牙舞爪地衝向鄒敏。

鄒敏靈活地在眾人之間穿來穿去,一幫朋友在一邊袖手旁觀,雯雯氣得號啕大哭起來。

“停!遊戲到此結束。現在是4月1日淩晨,雯雯,愚人節快樂!”一位朋友見此情景,忍不住揭穿了謎底。

“你們……”雯雯頓時明白了這是愚人節的玩笑。想到自己不顧形象,追打“死黨”,涕淚交流的模樣,雯雯心裏很不好受。

但她靈光一閃,笑著說:“我的演技不錯吧,這是‘諜中諜’。”

從而轉移了話題,化解了尷尬。

生活中,有些女人易變得“小心眼”,尤其是在眾人麵前被“捉弄”時,往往受不了。麵對這樣的情況,“小心眼”的女人可能會發脾氣,也可能揉著眼睛流下委屈的眼淚。但是,年輕人在一起,並不是真心讓誰難看的,那隻不過是一個玩笑。如果這時候我們表現得太激烈,太“小心眼”,朋友們就可能因為下不來台而感到尷尬,那麽這場聚會就會變得不歡而散。甚至可能引發的後果是,朋友們以後再也不敢跟你開玩笑了,有什麽活動也不可能再找你了。

與其讓一群好朋友不歡而散,倒不如像雯雯一樣,在關鍵時刻封殺自己的“小心眼”,利用自己的大度和智慧化解尷尬,讓這場善意的鬧劇成為一個緩解氣氛的遊戲。

禮儀點睛

日常生活、工作中,嫉妒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嫉妒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甚至兄弟姐妹之間,都會出現嫉妒現象。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不同,所獲得社會和他人的評價也就相應不同。嫉妒就是通過比較,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看到他人的成功之處,而使自己產生了羨慕、苦惱和痛苦。

其實,嫉妒心往往是一個人才能、意誌不足的體現。伏爾泰說:“凡缺乏才能和意誌的人,最易產生嫉妒。”因為自己“技不如人”,就隻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抒發心中的不滿。一旦任由嫉妒心理發展,你就會疏遠那些優秀的人,從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收起你的嫉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