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

“看到他那心不在焉的樣子,我這氣就不打一處來”,這樣的話,是否似曾相識呢?你說過,我說過,大家都說過。前些年,輔導弟弟做作業時我的心裏,憋的也是這樣的無名怒火。

我們在心裏一遍遍地質問:你不會沒關係,隻要你肯學就好,可是,你為什麽就不能認真點呢……到了這時候,家長心中的怒火已成燎原之勢。

此時此刻,情況變得很微妙,孩子一個微小的動作,比如不耐煩、懈怠或牢騷,就可能引發一場疾風暴雨。一頓批評責罵之後,家長的心中仍憤憤難平。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家長的暴怒背後是深深的挫敗感。心不在焉像一個看不見的敵人,令人抓狂。

“你不會沒關係,隻要你肯學就好”,這句話的邏輯,看上去多麽無懈可擊,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我們的經驗來判斷,大多數情況下,單純的“不會”並不會引發心不在焉。遇到不會的地方,隻需要再想想辦法,或者尋求幫助,學會了便是,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那麽,為什麽有一部分孩子,特別容易進入心不在焉的狀態呢?在這個“不會”的背後,發生了什麽呢?

就我的觀察,容易心不在焉的孩子,往往有如下幾種情況,第一,執行力不夠,沒有良好的習慣,做事容易產生厭倦心理。第二,事情本身難度大,引發了孩子的畏難情緒。第三,家長不當的管理方法強化了孩子的負麵情緒。多數時候,心不在焉都是幾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於心不在焉的表現,我們都不陌生。有的家長特別憤怒:“孩子一塊橡皮也能擺弄半天!”我反過來問家長:“如果我們讓孩子連續擺弄3個小時的橡皮,不許做別的,你估計會怎樣呢?”很顯然,孩子並不是熱愛橡皮,隻是想“逃離”眼下的困境,便會隨便把注意力放在周圍的某個東西上。

困難是客觀的,而煩躁情緒則是主觀的。心不在焉,往往是客觀的困難引發了主觀的情緒,孩子沒有勇氣停留在困難界麵,更沒有動力去克服困難,所以選擇退縮和逃避。孩子為什麽會這樣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下父母的態度。麵對孩子的心不在焉,父母往往會急躁地幹涉,如果不見效果,就批評教育,甚至大發雷霆。無法改變孩子的心不在焉,也是家長遇到的困難。輕易地釋放負麵情緒,卻沒有想辦法——這就是我們用行動教給孩子的道理。“你不會沒關係,隻要你肯學就好”,這個道理聽上去寬宏大量,其實連父母也沒有做到。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在執行雙重標準,講道理的時候我們講得又漂亮又正確,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按道理去行動。

孩子遇到困難時難免會產生一些負麵情緒。如果我們對孩子應對困難的狀態不滿意,批評責罵孩子,我們就是在把自己的情緒宣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情緒和父母的情緒疊加在一起,孩子背負著雙重的負麵情緒,怎麽會有心情去麵對困難?心不在焉的症狀肯定會越來越重。我們本意是替孩子著急,想通過施加壓力促使孩子改進,結果反倒加重了問題。

其實心不在焉隻是一個信號,它在提示我們,可能是孩子遇到了困難,也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我們要不要跟這個信號較勁呢?如果我們隻是對警報怒目而視,接下來肯定會遭遇一路紅燈。

在孩子的麵前,仿佛有一道看不見的障礙。我們不妨穿越心不在焉的狀態,看看孩子躑躅不前的症結到底是什麽。

心不在焉並不罕見,也不可怕。就算是成人,一天之中也會數次進入到這種狀態當中。遇到困難的事情,我們也會先轉移注意力,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上網閑逛,沏茶,或者翻翻報紙。

通常,我們會覺得心不在焉是不好的事情,如果頻繁進入這種狀態,的確很影響效率。不過它也有正向的功能:釋放壓力、積蓄力量、增進思考。遇到心不在焉的情況,我們不必急著去幹涉,不妨等一等。

其實很多心不在焉都是我們的急躁製造出來的。如果我們隻是靜靜地觀察,會發現大部分時候孩子會自己回過神來。這個停頓的過程是很好的緩衝,孩子通過這段時間整理情緒、積蓄力量,如果我們不幹涉,孩子便能靠自己內在的動力戰勝困難。經過這樣的鍛煉,孩子的內在力量會越來越強大,孩子也會越來越主動。如果我們急切地介入並給孩子施加壓力,就算效果立竿見影,這種改變也是迫於我們的壓力。我們把內在動力置換成了外在壓力,消解了孩子的主動性,使得孩子形成依賴外力的習慣。如此說來,是得不償失的。

關於這種情況的應對,一個孩子曾經非常明確地告訴媽媽:“我最煩你催我,我停筆的時候,你別管我,一會兒我自己會寫的。”這位媽媽也非常感慨,原來急切的管理其實是畫蛇添足,反倒引起孩子的負麵情緒。

如果很長時間過去了孩子依然心不在焉,我們不妨做最低限度的提醒,比如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玩的東西,或者示意一下,孩子很快就能明白我們的意思。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非常磨蹭的小孩兒,孩子走神的時候,前10分鍾我默默觀察。有時候,孩子玩到七八分鍾自己就開始做作業了,我也就不再說什麽。如果超過10分鍾孩子還在玩,我輕輕敲一下桌子,他便明白了。如果他依然故我,過了15分鍾,我會再簡單用語言提醒一次。開始的兩三天孩子走神很頻繁,效率也不高。我一直堅持用這個方法,同時不斷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到第五天,他已經很少走神,寫作業的速度提高了一倍。也就是說,此前孩子用來走神的時間和他做作業的時間,幾乎是等量的。當然,這個過程是對我們耐心的極大考驗,看著孩子玩10分鍾,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心裏會急躁,因此,沉住氣是關鍵。

如果孩子遇到了自己無法跨越的困難,我們不妨提供必要的幫助。當然,這樣的情況比較少,除非孩子很多東西不會。

不管怎樣,當孩子心不在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起急、發脾氣,都不是好的策略。

如果孩子心不在焉特別嚴重,往往不是因為某個具體的困難,而是因為親子關係亮起了紅燈。這種情況單純靠前麵的方法很難奏效,必須全麵反思教育方法,找到真正的症結所在。

結果很有戲劇性——成天批評孩子心不在焉的,孩子越來越不在狀態;如果直奔主題,解決了這個信號背後的根本問題,心不在焉就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如此說來,心不在焉隻是一個信號,並不是真正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