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

你一定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孩子出去和小朋友踢球,回來的時候特興奮,說他們這組如何如何厲害,大勝對方。

我們可能會附和孩子幾句,但內心裏常常會不以為然——至於嗎?簡陋的場地,模糊的規則,互相踢著玩而已。隻有你們這些小屁孩,一臉的春風得意,好像自己是載譽歸來的西班牙國家隊!

這樣一想,心中便會升起一股衝動——給孩子澆幾盆冷水。

前幾天,和一位媽媽討論的就是這樣一個細節。我追問:“孩子眉飛色舞地和你講這件事情,他會期待你怎樣回應他?”

媽媽也能說出來表揚孩子的話,隻是不太願意這樣做。我繼續追問:“你是不是怕孩子驕傲?”

果然是,她說有時候,看上去很簡單的題,孩子做了出來,也會“自吹自擂”:你看我很聰明吧!

我們怕孩子驕傲,或者,覺得那點滴進步不值得這樣自吹自擂。這聽上去很有道理。

那麽,你會擔心孩子自卑嗎?其實,孩子覺得自己很棒的時刻並不算多,孩子覺得自己不行的地方卻數不勝數。這與我們的文化有關,我們總覺得謙卑是美德。

謙卑的確是美德,但是謙虛到了自卑的程度,就不好玩了。

孩子之間踢球,這種比賽和競爭雖然有點小兒科,但也是同水平的較量,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成為贏家。做題也一樣,我們覺得簡單,對孩子來說,未必那麽輕鬆。

在我看來,“你看我很聰明吧”這句話未必是自吹自擂,而是孩子完成一道題目的慶祝儀式,也就是說,他並不是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僅僅是想表達此刻的好心情。孩子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進步,有喜悅之情,有成就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也是走了很多彎路,才明白了這個最簡單的道理。我從小生活在不鼓勵自誇的環境裏。明明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如果表現得興高采烈,大人就會本能地壓製孩子的情緒。於是我得出一個結論:誇獎自己,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所以我小時候常常批評自己,但不懂得誇獎自己。自誇會讓我感到難為情,而且我覺得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才不可原諒。

所以,在漫長的成長歲月裏,我一直被自卑包圍著,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還好,我一直堅持一個信念:優劣是一回事,努力是另外一回事。於是,我就處於一種很擰巴的狀態:我很差,但是,我不能停下。現在回頭去想,當時的內心是非常壓抑的。

讀高中的時候,我經常去姑姑家,她家的氣氛比較輕鬆,常常會讚賞我在學校的一些雞毛蒜皮的表現,我體驗到了非常美好的感覺。在我家裏,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經曆過這樣的對比,我開始思考人的自我激勵機製。自我激勵是情商的一部分。簡而言之,情商包括五個部分,分別是了解自我、調控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的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心理學家發現,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於自我激勵。丹尼爾·戈爾曼曾說過,“通過對奧林匹克運動員、世界級音樂家以及國際象棋大師的研究發現,他們共同的特質是不斷提升自己堅持常規訓練的能力”。那麽,為什麽有的人能在看似枯燥的、重複的、單調的任務中堅持下去呢?他們靠什麽激勵自己?

這些人都善於捕捉當下的積極體驗。

還以踢球為例,在成年人看來沒什麽意義可言。但孩子不這麽想,他們全情投入,奔跑、傳球、射門,甚至小夥伴的呼喊都能喚起他們心中的積極體驗。一旦贏球,更是興高采烈,每個嬉鬧玩耍的孩子,臉上都寫滿了愉悅感。孩子為什麽對遊戲樂此不疲呢?就是因為這些積極的體驗,讓他們不吝付出腦力和體力。也正是這些積極的體驗,讓孩子為自己的行動賦予了價值。

做題也一樣,孩子說“你看我很聰明吧”,表麵上看一點兒都不低調,其實孩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捕捉到了做題的積極體驗,比如反複思考之後的豁然開朗,或者做題的時候充實而沉靜的感覺,甚至是筆尖畫過稿紙的“沙沙”聲營造的氛圍,以及完成一道題後的滿足感。正是這些看似細微而又瑣碎的體驗,讓一個人在反複訓練中充滿激情。我們成年人總是一副世事洞明、波瀾不驚的樣子,這固然是謙虛穩重的表現,但也容易壓抑住最寶貴的激情和自我激勵的力量。

有時候,看到孩子做完作業,我會和他一起歡呼:“哦,我們做完嘍!”我並不擔心孩子會因此而驕傲,這僅僅是突出孩子的積極體驗而已。真正的高手和天才都不是靠功利和恐懼驅動自己,而是被內心積極的力量和體驗所激勵。善於自我肯定的人,同時也可以很謙卑,二者並不矛盾。甚至隻有真正的自我肯定,才有真正的謙卑。

自我激勵是人生的引擎,是自我動力的來源。如果我們總是以謙虛為理由壓製孩子的表達,就是在教孩子否定自己的感覺,這樣會瓦解掉孩子的自我激勵機製。這就仿佛倒洗澡水時連孩子一同倒掉一樣。自卑的孩子自我激勵能力非常弱,看上去不夠積極主動,沒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孩子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成功,才能不斷走向成功。也正是這個原因,我非常反對把批評當作教育的手段,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應該點到為止,要把著眼點放在怎樣改進上,而不是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嚴厲地批評孩子,通過製造恐懼迫使孩子作出的改變,注定是暫時的改變,從長遠來看,我們破壞了孩子的積極體驗。如果總是被批評,孩子很難對任何事產生真正的熱愛。凡是熱愛,都是能從過程中捕捉到積極體驗的,就比如愛書的人,會看得如癡如醉;愛攝影的人,為了拍攝唯美的圖片,寧可風餐露宿,不懼奔波。

現在,我非常在意自己細微的進步,堅持捕捉積極的體驗,而且會記錄在備忘本上,這是我自我激勵的方法,也是我動力的來源。我發現,正因為始終堅持自我鼓勵,在別人看來很難的事情,我也可以一直追隨自己的興趣,不斷挑戰自己,同時在工作中體驗輕鬆和愉快。

當然,自誇緊挨著炫耀,需要警惕。二者之間的界限在於,自誇是說給自己聽的,炫耀是誇獎給別人看的。

“自誇”本身有點貶義,確切地說叫自我肯定。這裏,我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因為我們常常給自我肯定貼上“自誇”的標簽。

自誇是為了認識自己、鼓勵自己,而不是表演給別人看、博得羨慕與喝彩。所以,我們要盡量掌握這樣一個尺度,允許孩子自誇,但是不鼓勵孩子炫耀。

炫耀,會間接地貶低他人,傷害他人的自我價值感。所謂的懂得自誇,遠離炫耀,就是我們對自己要善於捕捉積極的體驗,同時也體諒他人的處境,照顧他人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堅持價值平等的原則,肯定自己的價值,也認可他人的價值,便不會去貶低他人。一個不懂得自我肯定的人,也很難真正欣賞他人。

回到小朋友踢球的例子,我們不妨深入到這件事情當中去:你們是怎麽贏了對方的?怎樣傳球配合,怎樣攻門,選擇什麽樣的角度?這樣的話,孩子會找到自己“厲害”的證據,下次遇到別的事,這些成功經驗還會派上用場。

很顯然,自卑的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隻是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情緒代價。我們不希望孩子承受這份痛苦,所以要鼓勵孩子學會自我肯定,盡量讓他們在一個愉悅的氛圍中,達成自己的目標。

我一直認為,不卑不亢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境界。不卑不亢的背後,是穩定、恒定的自我價值感。如果孩子懂得自誇,並遠離炫耀,他們的人生就是在向這種境界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