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

有一次,許多人一起去吃飯,出來的時候,我三哥朋友家12歲的男孩不知道在哪裏拿到一個氣球,自己拍著玩。三哥的女兒曼曼看見了,跳著腳哭起來:“我也要氣球,我也要氣球……”

三四個人同時喊那個男孩,讓他把氣球給曼曼。那個孩子很喜歡曼曼,他很高興地把氣球拿過來了。

這時候,我又“不合時宜”地站出來,示意那個孩子先別給。然後問曼曼:“你想要那個氣球,對不對?”曼曼點頭。我對曼曼說:“不用哭,你要自己去和哥哥講。”在我的引導下,她說出了這樣的話:“哥哥,把氣球給我吧。謝謝!”然後,男孩把氣球給了她。

後來,我和老爸閑聊起了這件事情。他有點不明白,人家都願意給了,你為什麽非要曼曼說出來?這不是畫蛇添足嗎?

所謂的“願意給”,是三四個大人施壓的結果。這件事情並不需要大人的介入,曼曼自己就可以處理,她隻要禮貌地和哥哥協商,同樣也會得到,根本不用跺著腳哭。相反,如果這次通過大人施壓得到了氣球,那麽下次她還會跺著腳哭。

我經常和我三哥家的孩子曼曼及四哥家的孩子鵬鵬玩遊戲,一起玩耍的時候,我不會刻意讓著他們,也不會因為他們的哭鬧就改變遊戲規則。相反,如果他們認真與我協商,我會非常重視,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大家都很講道理,兩個孩子習慣了用平和的語言表達訴求,而不是一味哭鬧。因此我們很少發生爭執,從長遠來說,這份對原則的堅持反倒讓大家相安無事。

有一次,我們在樓下玩遊戲,一個和曼曼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在旁觀,問他是否參與遊戲,他說不參與。等我們開始玩的時候,他又主動參與進來了——當然,我們是歡迎的。沒玩幾分鍾,他要求大家停下來,說不許玩這個遊戲,要玩他的遊戲。我對他說:“玩你的遊戲也可以,不過我們要征求其他小朋友的意見,如果他們都同意,我們就馬上改,如果不同意,等這個遊戲結束再玩你的遊戲。”沒想到這個孩子堅決不同意,要求馬上玩他的遊戲,而且態度強硬。我問了其他幾個孩子,他們不同意終止正在玩的遊戲,於是我對那個孩子說:“大家想把這個遊戲玩完,一會兒再玩你的遊戲。”沒想到,這句話一下子捅了馬蜂窩,那個孩子哇哇大哭起來,他的父母也過來了,我簡單解釋了一下。我注意到,他的父母一直安慰他不要哭,他的哭聲卻越來越大,指著我說:“你不聽我的話,我要殺了你!”

在公共場合,這場麵的確讓我有一點兒尷尬,不過遵守規則是我堅持的基本原則。在家裏,我對曼曼、鵬鵬一貫如此,不能因為那個男孩是別人家的孩子,就對他網開一麵。那樣的話,曼曼和鵬鵬也會對這個規則提出質疑。

對於這個小男孩來說,這時候恰好是他學習如何融入同伴群體並學會遵守規則的契機。我發現他的媽媽一直在安慰他“別哭”,但對於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建議或引導,甚至沒有阻止孩子說“我要殺了你”之類的話。類似的情況其實很常見,我猜測這個孩子在家裏處於中心的位置,可以左右大人的意見,並且玩遊戲的時候,喜歡習慣性地任意改變規則。從他媽媽的態度來推測,以後他與別的孩子玩遊戲,還是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我也曾遇到過一些孩子,他讓別人幫個忙也會頤指氣使。別人問他問題,如果他不想回答,就會用奚落的語氣回敬一句:“連這都不懂,笨!”令旁觀者也覺得不舒服。不過我更願意相信,他本人並沒有覺得不妥,因為他在家裏一貫如此,所以已經把這種溝通方式當作常態了。

很多家長和我探討孩子的合群問題,苦惱於自己的孩子沒有朋友。多數情況,這都是因為家裏的規則和社會的規則不相符。在家裏,全家人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幾乎可以為所欲為。這些孩子小的時候,玩遊戲隻能贏不能輸,想要什麽必須給什麽,想去哪裏必須答應,把自己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處境和需求。對別人可以態度惡劣,但不允許自己被批評。家長的一味遷就,營造出了一個虛幻的眾星拱月的世界。在家裏,孩子形成了幾個與社會規則嚴重衝突的認識:在群體中,我有特殊的話語權;我隻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我需要被包容,但沒必要包容他人……

秉持這樣的觀念,進入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時,立刻會體驗到巨大的失落感——他不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對人際關係的相互原則會非常不適應。一群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相遇,必定要陷入權力鬥爭,爭奪唯一的中心地位而導致彼此的疏離。有的家長甚至以孩子處處占先、對小朋友頤指氣使為榮,甚至覺得孩子有“領導能力”。其實,孩子隻是在控製支配他人,而這樣的行為,也必將引起同伴的抗拒和反感。

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態,我們就不要實行“雙軌製”,而應該與社會規則接軌。當然,遷就孩子是一種簡單的方式,避免了眼下的衝突和不愉快,但這絕對是一種“養虎為患”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孩子會越來越守護自我中心的位置。

在家裏,孩子通過哭鬧達到目的,家人往往會因為疼愛而妥協。但是,如果是和小朋友們玩,哭鬧就是無效的策略。如果他將來走上社會,也是通過哭鬧、生氣、要挾來達到目的,多數人都不會買賬。在人際交往中,平和的溝通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妥協,我們就是在鼓勵孩子運用哭鬧的策略來解決問題。這不但意味著他要哭無數次,還將給他未來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挫敗。既然我們真的愛孩子,就不要用愛的名義設置障礙。